【党史故事】胡福明——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长春师范大学,艺考

长春师范大学

2021-5-07 21:56:52 文/徐漫远 图/高雪芬

关注

长春师范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回溯42年前,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作为主要起草人,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刊发在《光明日报》上。这篇文章在中国理论界炸响了一声春雷,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全国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

长春师范大学

人物故事

长春师范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初稿

在改革开放之初,以胡福明为主要作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回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和发表的过程,胡福明强调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没有考虑过把握‘时间节点’写这篇文章,我只是想推动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长春师范大学

1977年2月,“两报一刊”刊发《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两个凡是”。“这篇文章一出来,我就意识到‘两个凡是’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两个凡是’是全面推进拨乱反正的关键。”胡福明在经历了一两个月的思想斗争后开始写文章。1977年夏天,他写出了8000多字的长文。文章经光明日报社和中央党校多人共同讨论修改,并经中央领导审定后于1978年5月10日刊发于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于5月11日刊发于《光明日报》头版。

长春师范大学

文章发表后被一些人批评为“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反动的,在政治上是砍旗的”。然而,正是这篇被批为“反动”的文章,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关注。在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态度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严厉批评了照抄照传上级的指示、文件的“本本主义”态度。

回望与共和国同行的70年,胡福明说:“我这一生就是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他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他表示,马克思主义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长春师范大学

人物评价

长春师范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

先生精神矍铄,思想不停。因岁月驱使,年轮更替,胡福明的视力已大不如前,执笔写字的次数渐渐少了,但对于国情、省情,他仍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谈全面从严治党,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谈提升江苏企业竞争力,谈科技成果转化……他忘我地讲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在接受采访时,他对记者说:“党和人民培育我多年,讲课、写文章,宣传马列,也不足以回报党和人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我的眼睛不好了,但我每天还会让老伴为我读报刊,有机会也会参加一些会议,希望能跟上这个时代,继续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这个一直走在思索路上的时代老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向前,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几十年来,他思想的脚步一直紧跟着时代脉搏。其中,正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图文制作:覃潆槿

责任编辑:覃潆槿

审核校对:马 硕

指导教师:耿毅乾

一起追寻红色记忆!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吉林本科院校-长春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长春师范大学-【党史故事】胡福明——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