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风雨百年路,奋斗铸辉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景德镇陶瓷大学微信公众号开设《陶大师生红色故事分享》专栏,以音频形式推出红色故事分享,通过重温中国共产党100年来走过的艰辛历程和动人故事,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更好地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提交一份立德树人的满意答卷。
今天推出红色故事分享第五期:《十七棵青松》。
红色故事分享人——熊果果
熊果果,中共党员,机关党委第二党支部书记,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教师。
十七棵青松
在江西省的瑞金市叶坪乡,连绵的群山默默护卫着一个被称作“红军村”的小村庄——华屋。村后有一道后龙山,成弓状环抱着整个村庄。在它的背脊上长着一片茂密的林子,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17棵顶天立地、直指苍穹的青松。
华屋是一个自然村,因整个村子的村民都姓华,故称华屋,当年只有43户人家,家家都有人当红军。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在扩红队的唢呐、山歌声中,华屋村17名青年先后参加了红军,他们中最小的华崇宜年仅15岁!部队马上就要转移了,父母深知儿子此去定会有流血牺牲,种棵树吧,树有根,如果人“光荣”了,树还在,见树如见人啊!
天刚蒙蒙亮,父母扛着钁头,带华崇宜登上后龙山,在山坡上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移栽了第一棵青松。消息传开,另外16名青年也相继上山来栽树。
后龙山是祖山,他们要在祖山上罩一片浓浓的绿荫,立一面飘舞的旗帜,告诉后人华屋曾经有17名青年去当红军了。青松常在,革命必胜!
然而,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17位参加红军的青年全部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
日复一日,17棵青松长高了、长壮了。它们经得起风霜,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它们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俯瞰着美好家园。
投稿&联系我们
xywtg123@163.com
部分文图来源于网络
图|《江西宣传》编辑部、大江网、信息日报
审核|计颖曹远亮马秀薇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