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为何叫龙抬头
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观测天象和判断季节,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即月球和太阳视运动的天区部分)的若干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组,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每七宿组成一象,共分四象,也就是: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东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宿象征龙角,亢宿象征龙颈,氐宿象征龙胸,房宿象征龙腹,心宿象征龙心,尾宿、箕宿象征龙尾。和国际通用的星座对应来看,“苍龙七宿”分布在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和人马座。其中,角宿和亢宿在室女座,氐宿在天秤座,房宿、心宿、尾宿在天蝎座,箕宿在人马座。
在冬季,‘苍龙七宿’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每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仍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有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大地返青,全国的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起源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到周武王时,不但沿袭了这个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自耕地。
“剃龙头”
“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流行于许多地区。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这一习俗的形成还有另一个原因,旧俗正月是不能剃头、理发的,因为有这样的禁忌,民间一直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今天在北方仍是如此。
“吃龙食”
除了“剃龙头”,中国民间还有“吃龙食”的讲究,以此来沾喜气,表示对神龙的敬仰,而家中有老人的则更重视这一民俗,认为吃了“龙食”后,家人会平安顺遂、健康吉祥,来年也会有个好兆头。
吃猪头——抬龙头
到了二月二这天,除了人气爆棚的理发店,街上的卤肉店也异常火爆,大家都纷纷购买猪头肉回家吃,有些“大户人家”还会不惜重金将整个猪头买回家,目的就是为了图个好彩头。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吃了猪头抬龙头”,在老百姓眼里,“猪头”象征着“龙头”,吃了“龙头”,全家都能“抬起头”,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顺遂。
吃面条——扶龙须
龙抬头这天的主食,很多人会选择面条,最好还是又细又长、顺滑绵软的龙须面,面条下锅后又似龙须翻腾,出锅后淋上一勺浇头,美味又易消化。
吃春饼——咬龙鳞
二月二这天,什么吃食都要想办法和“龙”联系起来,因此春饼在这天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龙鳞”。二月二龙抬头吃春饼被唤为“咬龙鳞”,将准备好的豆芽、韭菜、鸡蛋等各种春季食材包入“龙鳞”中,当然如果有猪头肉就更好了,这样龙头和龙鳞就一起都吃了,既丰盛又代表着新的一年家庭富裕美满。
吃炸糕——吞龙胆
炸油糕色泽金黄,表面还有一层浸油的酥皮,吃起来香酥细腻、软糯香甜,非常美味,这样的炸油糕在平时很常见 ,但在龙抬头这天却是特别喜气的食物。炸好的油糕呈椭圆形,掰开后香甜的糖汁慢慢溢出,像一颗颗“龙胆”一般,因此吃炸油糕就被老百姓称为“吞龙胆”。据说二月二这天吃了“龙胆”,人们就会有胆量、有见识,一年工作生活也会顺顺利利。
吃馓子——啃龙骨
吃了龙头、咬了龙鳞、吞了龙胆,龙骨也是不能放过的,在民间,二月二还有“啃龙骨”的习俗。根根金黄油亮的馓子,犹如金龙出海、环环缠绕,因此二月二的馓子即为“龙骨”,老一辈认为,啃了龙骨就能“沾龙气”,新的一年就会有福气、运气和财气。
吃饺子——食龙耳
在民间,二月二也有吃饺子的习俗,传说饺子最早由张仲景发明,由于外形似耳朵一般,被大家称为“娇耳”,但在龙抬头这天,饺子又被赋予了新的称号“龙耳”,吃饺子便是“食龙耳”。在这天,饺子的馅料也十分讲究,里面需要有肉有菜,而“肉菜”即为“有财”,吃了“有财饺子”,新的一年就会吉祥如意、财源滚滚。
相关诗词赏析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赠别二首(其一)》
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二月二日太常致斋晨起呈景仁次道二同舍》
宋 司马光
官舍春萧瑟,朝来尚薄寒。
人虽繁陌上,尘不近门端。
已负踏青约,仍无举白欢。
凭君御沟上,试折柳条看。
《二月二日出郊》
宋 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二月二这天各地民俗不同,但无论是“剃龙头”还是“吃龙食”,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小编在这里祝大家新的一年龙腾虎跃、牛马精神,健康快乐、平安如意!
素材 | 新华社 百度百科 市井觅食记
编辑 | 刘仪蒙杨丽青
审核 | 孙生民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