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读《书》
而知先贤治政之本
知朝代兴废之由
知个人修身之要
我校钱宗武教授在《典籍里的中国》出镜
仅用一句话就言明《尚书》的深远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书》中的历史与文化吧!
央视在大年初一黄金档重磅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钱宗武教授介绍,他是在上个月受邀前往北京录制节目,节目组选择《尚书》作为首期内容,非常有意义。在《尚书》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比如“九州”“中国”的概念,都是在《尚书》中首次出现的。一个国家的历史,典籍记载就是最可靠的依据。在《尚书》中,能感受到中国有着远古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钱宗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扬州大学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苏州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韩国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著名《尚书》研究专家,国际《尚书》学会会长。
主持人说到:“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民本’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钱老表示赞同:“其实‘民本’就来自于‘民为邦本’”。《典籍里的中国》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流传了2000多年,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美誉,钱宗武教授和蒙曼老师为大家解释了“典”这个字的含义,强调了《尚书》在典籍里的重要地位。
钱宗武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尚书》的由来和篇目构成:“君王的行为和言语,必定是有史官记载的,而记载下来的这些材料就被编成了《尚书》。《尚书》有上千年的跨度,按照时间顺序的编排,一共分成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一共是58篇,其记载整个这段时间跨度里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
相传孔子编《书》,伏生护《书》传《书》,晁错奉命学《书》。钱宗武教授介绍,后人对伏生的评价,有一句比较著名的话:“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接下来我们便随着央视的镜头,追寻演员的脚步,展开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钱宗武教授在观看完表演后有感而发:“我一辈子阅读尚书,一辈子研究尚书,刚才观看表演的时候,我非常震撼,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经典就像我们经常讲的,走入寻常百姓家了,不然经典就会成为研究者案头上的书。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为什么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代代相传,我们传承经典中的精神 。”
钱宗武教授谈到:“第一次出现诗书礼乐的‘礼’,第一次提及了统一音律和度量衡,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里面都有记载。”主持人说:“尚书可以说是‘文化元典’,这些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么多这么多的第一次,都在这本书里面。”上古史书、上古先贤的言行都记载在《尚书》中,让我们一起识读尚书,打开典籍,品读中国。
2012年,以钱宗武教授为首席专家启动的“《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项目成果预计有8000多万字,拟成书200部-300部,把历代关于《尚书》的所有文献汇集成卷。这项旷世巨著吸引了海内外80余名著名学者携手合作。
节目录制结束后,钱宗武教授丰富的知识,也让央视节目组工作人员赞叹不已。总编剧张昆鹏特地给他发来短信:“此次写《尚书》剧本过程中,我领略了您的大家风范。您博学广知,虚怀若谷,治学严谨,考证深入。尤其您为剧本补充的读《尚书》的要义,准确精妙,剧组主创都为之叹服。能向您这样的专家大家求教,是我们的运气和福气!”
汉有伏生,才传有《尚书》
典籍文化的传承需要重视
需要千千万万个如钱宗武一般的读书人
一同阅读典籍,传承典籍
典籍中的中华文化才得以弘扬
国民的文化自信更得以彰显
-yzdxzx-
扬州大学官方微信出品
编辑:陈琪
文案:吴雨珺 孟绕绕
审核:吴锡平王贵洲
图片:李心怡
转载需私信后台并注明来源「扬州大学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至邮箱:yangdaguanwei@163.com
为钱宗武教授点亮“在看”吧!
点击“阅读全文”,观看完整版视频,与钱宗武教授一起,遇见《尚书》吧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