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通理工共成长
我和通理工的那些年
编者按
2020年,我校将迎来20周年华诞。为更好地总结回顾学校20年办学历程,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和奋进精神,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汇聚强大精神力量的同时做好迎评促建工作,我校举办了“我与通理工共成长”征文比赛。
我校教师们积极参与此次征文比赛,参赛作品中,有校园回眸,回顾学校二十年来发展变迁,回忆与学校一同走过的岁月;有青春拾忆,回忆在校教益与收获,叙写难忘的情谊;有寄语学校,对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凝练思考,对学校发展的建言献策。
至此,我们推出“迎评估,迎校庆”系列栏目,将每周为大家推送一篇优秀美文。
我和通理工的那些年
机械工程学院 沈月琳老师
2007年4月18日,我一直都记得那一天,我和通理工故事开始的那一天。那是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我站在永兴路14号的大门口,向着我未来的人生,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那一天,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因为从那一天开始,我便在这里扎了根。
十二年里,是日渐强大的通理工给予了我奋力成长的天地。
十二年过去了,我有幸见证了学校的蓬勃发展并参与其中:从2007年的教学评估到2010年十年校庆,从2014年学校升本到2018年学位评估,再到如今的备战2020,手忙脚乱过,从容不迫过,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努力地发光发热,小心翼翼而又兢兢业业的投身其中。作为辅导员,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我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十二年里,我始终把“育人先育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边认真学习前辈们的工作经验,一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我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创新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号召力和公信力,引导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十二年里,是通理工的厚德励行,给予我进取提升的机会。
在工作中,我从一个小白,变身成办公室的新辅导员们嘴里的姐姐,我不断强化自身爱岗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各项事务力求做到扎实深入。在方式上,我坚持着我的工作理念: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融入学生,打牢进行思想教育的情感基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做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避免空洞说教,做到思想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心换心,和学生一起共成长,尽可能地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和教育成果最大化。
十二年里,是通理工的创新求真,给予我桃李天下的收获。
作为一名有着12年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所带学生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这些学生除了积极参加学院内外的各类活动,在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技能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江苏选拔赛、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外,还都活跃在学校各个部门、学联、社联。在学校领导的认可下,我有幸接手了学校首届本科生,见证了四年来他们的在通理工的成长,送走了2018届和2019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校的教育培养下,他们顺利考上研究生的有20人,出国读研的有7人,成功创业的有4人,高质量就业的百余人。两年的就业率达98%。
十二年里,是通理工的与时俱进,给予我发愤图强的信心。
2014年通理工升本成功,那年的9月我得到了两个证书,一个是南通理工学院升本贡献奖荣誉证书,一个是讲师聘书。这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我投身于学校的发展,学校给了我最好的礼物当回馈。作为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努力与自身专业不脱节,承担了基础教学学院高等数学教学任务,业余时间我把握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紧跟学校发展步伐,认真做好教科研工作,这十几年里我主持完成省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一项,参与校级课题一项。发表论文10余篇,专业论文4篇,其中SCI/EI收录3篇,核心1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9篇。
洋洋洒洒,百千个字,忙忙碌碌,十二载春秋。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波又一波,学校的楼,盖了一栋又一栋。都说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而逝,从初入校园时的懵懂青涩,到如今硕果累累桃李满园,你我的那些年,何尝不是如此。平凡普通的我,因为通理工,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因为通理工,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因为通理工,有机会去认识到更广阔的天地。
十二年,我和通理工的那些年,承载着我的青春和事业梦想的那些年。那些年,是你,带我领略四季的风云变幻;那些年,是你,带我历经成长的重重考验;那些年,是你,让我一次又一次认识新的自己;那些年,是你,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感谢与你同行的那些年!
扫码关注我们
出品人:陈明宇、王宝根
总策划:李晏墅
主编:侯红梅
编辑:张琛
责编:秦亚璇
总监制:南通理工学院宣传统战部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