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湘女事迹微集锦 | 周咏南

湖南女子学院,艺考

湖南女子学院

2021-7-12 19:50:27 文/孙岩 图/高远航

关注

湖南女子学院

传承红色湘女精神

周咏南

1900-1966

“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作出的英明论断。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全民参战相对应的是,“国统区”的人民群众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紧要关头,舍生忘死、趋危舍安,义无反顾地走向抗日战场。

在湖南,“母子从军”就是这当中突出事例。

01

“日寇并没有规定,

不准屠杀寡妇孤儿!”

湖南女子学院

图为周咏南

(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周咏南,号秋琼,是祁东县(1952年从祁阳县析出)白地市区万福岭乡元木冲人。出身名门,“不仅爱武,亦爱学文”。

5岁时,她和兄弟们随名师学武,打下良好基础,9岁能写短文,11岁能吟诗答对。她还爱好音乐、绘画,写得一手颜体字,还著有《孤灯诗稿》。19岁结婚,20岁生子,21岁丧夫。丈夫逝世时,儿子黄天才9个月大。周咏南凭着对生活的向往,一边独自抚养孩子,一边继续学习深造,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1937年,七七事变让她生活的轨道转了一个弯。全民抗战爆发,周咏南心情很不平静。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难民拥入祁阳。眼见无数的孤儿寡母,背井离乡,俱是日寇造成,想到自己经历的坎坷和痛苦,联想到战时寡妇孤儿还在不断地增加,《流亡曲》中“百万荣华,一刹化为灰烬,无限欢笑,转眼变成凄凉”的情景,她的心碎了,认为日寇不灭,难以为家,遂立志投笔从戎,并号召学生共赴国难。

周咏南鼓励儿子报考军校,儿子黄天说:“国家规定,独子不得从军。”她十分严肃说:“日寇并没有规定,不准屠杀寡妇孤儿!”黄天同意母亲的说法,遂表示愿同母亲一道投身革命。

02

“您忍心拒我于报国门外吗?”

湖南女子学院

图为黄天

(摄于一九七九年)

1938年冬,母子双双报考黄埔军校。报名时,衡阳招生处负责人对周咏南说:“你年纪已39岁,超过年龄太多,不能报考。”周咏南含着眼泪指着儿子说:“他是我的独生孤子,9个月失去了父亲,我吃尽千辛万苦,把他拉大成人,难道我舍得把他送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去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教员,应以身作则。今送子参军,我亦决心以身许国,报名投考,共赴国难,您忍心拒我于报国门外吗?”负责人被感动了。

母子双双被录取。在分队时,儿子分在十六期二总队,受训地点在四川铜梁,学步科;周咏南分在十六期女生总队,受训地点在江西雩都,学战场救护。在学习期间,周咏南还曾三次夺得劈刺冠军。

1940年1月,母子同时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校方嘉奖周咏南:“母子从军同学,共赴国难,夙世楷模,殊堪嘉奖。”《救国日报》亦以《母子从军抗日》为题,作了报道,号召全国人民,要像周咏南那样爱国,寡母孤儿,同时从军抗日。

03

“母如马革裹尸,志所愿也”

毕业后,周咏南被分配到第九战区湖南前线的五十三军,任该军政治部中尉干事,驻守津市。她在五十三军时,不愿在办公室工作,要求下连队,上战场,并向该军政治部主任提出,把随军家属组成女兵参加抗日,以减轻部队拖累,并广收流亡女青年共同卫国。这项建议,深得军长嘉许,并交付实施。

1943年1月,女兵连正式成立,直属军部,任命周咏南为连长,从事军事训练。

1943年冬天,常德会战爆发。会战前,黄天在湖北前线,收到母亲的来信:“吾儿悉知,常德战事,一触即发,尔我母子,既以身许国,勿以安危系念,母如马革裹尸,志所愿也,希继承吾保国之志,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所愿也。”

周咏南率女兵连参加了津市保卫战。在战斗中,她表现得镇定自若,顽强英勇,敢与敌人正面交锋。激战中,周咏南腿负重伤,却仍然指挥女兵抗击日军,后被抢救,送一二九兵站医治。

湖湘大地开芙蓉,红色革命铸英魂。女战士周咏南,永存我们心中!

以上内容均整理来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欢迎留言指正,感谢您的观看!

本期指导老师 | 林彬晖

本期制作 |何灵 肖梦丽 张新瑶 曹刘涛

—— END ——

编辑 | 赖胜兰

责编 | 王丽华

审核 | 周红才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湖南本科院校-湖南女子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湖南女子学院-红色湘女事迹微集锦 | 周咏南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