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最纯粹的爱莫过于母爱,最浓郁的情莫过于陪伴。她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把她当作成长的示范来对标。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如今每一个学生长大后都成了她,都成了各行各业爱岗敬业的模范。她和她的学生们共同用爱铸造了立德树人的精神丰碑!——题记
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怀化学院蒋兴荣老师教书育人显大爱
(蒋兴荣和学生们在一起。)
5月17日晚,“不负韶华——蒋兴荣老师学生毕业音乐会”在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举办,音乐会现场装点一新、座无虚席。当《老师我总是想起你》的音乐响起时,学生齐声喊“蒋妈妈,我们爱您……”,很多学生留下眷恋、感激的泪水。一场毕业音乐会,见证了蒋兴荣老师与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展示了蒋兴荣老师大爱育人的点点滴滴。
蒋兴荣,抒情女高音,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声乐教师,硕士研究生。任教期间教学成果突出,指导学生举办数十场音乐会,指导学生在省内外声乐比赛及考研方面成绩突出。工作中因一场意外导致蒋兴荣再也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从此她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在以顽强的毅力照顾因脑淤血半身不遂卧床11年父亲的同时先后助力21名贫困学子完成本科学习并读研深造,以超乎常人的坚持和努力,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用润物无声的实际行动点燃学生声乐梦想的火种,默默诠释着高校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无私大爱。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定要滋润一片土地”
蒋兴荣读研期间曾担任学校“纠质班”声乐辅导课老师,帮助声乐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因此认识了怀化籍的学生杨乐,让她与怀化学院结下了不解情缘。2007年夏天,杨乐对蒋兴荣说:“老师,我的家乡有一所大学——怀化学院,那里的学生多数来自山村,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如果您去那里教书,她们一定和我一样喜欢您。”就是这样一份信任和向往,让一直生活在郑州的蒋兴荣,毅然决然地来到怀化学院这样一所地处大湘西多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高校工作。
家人们得知蒋兴荣要到怀化学院时并不支持,母亲心疼地说:“孩子,你一个北方人,去南方会不适应的……况且那么远的地方,今后很多困难要一个人面对,妈妈真的很不放心。”“正是因为怀化比较偏远,孩子们上大学更不容易,更需要我,只要能够发挥我的作用,在哪里工作都是一样的。”蒋兴荣做通母亲的工作,又与在广东工作的丈夫沟通,在她的百般劝说下,丈夫李伟也于2010年来到怀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定要滋润一片土地”,带着这样的信念,蒋兴荣开始了自己在怀化学院的教书生涯。
她常想起自己小时候姊妹多,家境不好,跟着外婆生活,吃了不少苦,上学时为了赚取学费,送过报纸,卖过衣服。“我深知贫困的孩子上大学不容易,从工作第一年起就许下承诺,一定要让贫困的孩子有更远大的理想,让学生来到怀化学院不后悔。”
“像教自己孩子一样,上好每一堂课,
教好每一个学生”
蒋兴荣老师自己没有孩子,但她认为,要像教自己孩子一样,要辛勤耕耘好每门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神圣的战场,力求生动、新颖,使每一个学生受益。她上的《声乐教学法》这门理论课,课程相对枯燥,为了让学生们学得进、吃得透,她每次讲完知识点后,就让学生上台做示范,大家一起观察气息、声音有什么问题,共同探讨最佳纠正方案。她的每堂课都有学生提前抢占座位,小班课常常变成百人大课,形成了问题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
“蒋老师的课既实用又易懂”,很多其他专业辅修生也都慕名而来,成为她课堂的旁听生。为了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她鼓励学生开音乐会,每天晚上带着学生在琴房练习。也正是受她的影响,她带的学生每年能够考进年级前十,她指导的声乐专业学生考研率占所在院声乐生考研总数的62%。
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加专业和实用的发声方法,为了使自己声乐功底更加厚实,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她每年利用寒暑假自费去北京、上海、武汉等地找名师求教,如歌唱家黄华丽老师和声乐教授石倚洁老师、王景彬老师、黄颢老师等都曾给她很好的建议和方法。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了坚持学习,她找到德国、意大利留学的老师进行线上交流。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正是这样不断地磨合探讨,蒋兴荣总结、凝练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热爱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蒋兴荣带领学生积极投身怀化地区民歌的调查与保护。怀化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有侗、苗、土家、瑶等46个少数民族,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历年来也积累了很多本土音乐研究与保护的经验。2015年起,她与本校王文明、蔡多奇、宋彦斌等老师一起带领学生调查沅陵山歌,走访了沅陵县的23个乡镇,结识了当地北河腔民歌传承人向上、黄秋香;上河腔传承人瞿宏义、毛家胜;下河腔传承人全桂姣等。收集散落在乡村的山歌唱段,记谱并整理。她自己出版了《沅陵山歌腔系研究》专著一部,在《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等期刊上发表了《沅陵山歌的腔调体系及音乐特征》《沅陵山歌的类别与演唱特征研究》《沅陵山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研究》等相关论文;指导学生完成了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视角下沅陵山歌文创产品开发研究》,形成了地方声乐文化传承保护与高校声乐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在沅陵采风的炎夏时节,她带领学生每天都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深入山寨考察和搜集素材,整天汗流浃背,以自己吃苦耐劳和不懈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随行的学生表示,要像蒋老师那样成为一名求真务实、热爱和保护本土音乐的好老师。
“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值得的”
“这么多年来,蒋兴荣老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是发自内心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和学生的每一件事都很感人,对待学生事无巨细都不厌其烦,真的配得上‘妈妈’的称呼。”怀化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原党总支书记姚三军这样评价到。
蒋兴荣的学生多数来自大湘西和甘肃,家境都不是很好,声乐考研通常要提前跟着导师上课,课时费较高,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承担不起而放弃。刘妙是蒋兴荣2012级的学生,父母都在建筑工地打工。她声乐基础好,原本有意考研,但因一次暑期去工地看望父母,见到父母在烈日下拉沙子,不忍心因为自己考研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想要放弃。但他的父母不想耽误孩子前程,就与蒋兴荣交流,家长的话深深刺痛和冲击着蒋兴荣的心,她一边安慰家长,一边鼓励刘妙,一边暗下决心,绝对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学。
为了确保考研的学生找到负责、专业的导师,也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坚持自己的考研梦想,蒋兴荣省吃俭用自掏腰包跟着一些硕士生导师上课,然后再把课堂上的知识毫无保留、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有时候她一个月要和学生一起去武汉三四趟,武汉音乐学院附近的威龙客栈成了她和学生们的“考研之家”,就在那个不到8平米,没有窗户没有厕所的客栈里,每年都在上演着老师和学生为梦想拼搏的故事。
2014级学生袁雅琳考研期间所选导师临时要去国外交流学习两个月,这就意味着导师无法继续帮她指导考研曲目了。考前的压力使她非常焦虑,头发大把大把的掉,晚上经常失眠,蒋兴荣知道情况后每周末坐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去武汉,帮她辅导考研曲目,缓解她的学习压力,同时,用提问的方式帮她复习音乐史和政治。在蒋兴荣的陪伴下,袁雅琳以第二的成绩考入武汉音乐学院。
李曼玉、张越、王珊、王奕卓都是蒋兴荣2013级学生,李曼玉大学入学时英语只考了25分,其他几个学生文化基础也比较薄弱,虽然他们都有考研的意愿,但也很困惑迷茫。为了帮助她们顺利考上研究生,蒋兴荣利用暑假陪着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一起复习巩固文化课程,鼓励大家树立考研信心,并照顾她们的生活起居。最终李曼玉和张越考取了武汉音乐学院,王珊被首都师范大学录取,王奕卓也考取了浙江师范大学。
2016年秋天,蒋兴荣怀孕了,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考研进程,她依然坚持去武汉指导、陪伴学生。路途中,因为没有休息好加上长途跋涉,怀孕一个多月的孩子不幸流产,导致蒋兴荣再也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这件事情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丈夫责怪她为了学生一天到晚东奔西走,不顾家庭;父母埋怨她“等你老了,看你怎么办?”这件事也成为她最愧对家庭的一件事。可她还是认为:“我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每一个学生也都是我的孩子,我为了学生付出的,也是值得的。”丈夫李伟也终于被她的精神打动,心甘情愿和她一起帮助学生补习外语,做好学生考研期间的后勤服务。他告诉蒋兴荣,有困难一起扛……
“她从来不知道为自己着想”
2010年春,蒋兴荣的父亲因患脑淤血导致半身不遂入院,2019年查出患癌,让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这个家里的长姐自然而然地肩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蒋兴荣谈到,父亲至今已经卧床十一年,她每天除了要做好学校的教学工作,还要趁着大、小假期带父亲去北京看病。“照顾父亲那段时光至今我都不敢回忆,曾经有一次医院已经下了病危书,学校这边又还有教学任务要做,学生们等着我上课……我又真的很害怕父亲离开的时候,我却不在他身边。”蒋兴荣讲到这些,泣不成声。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她那一年丧失了味觉,但她没有耽误过学生的课,而是坚韧地挺了过来。
“我这个老婆哪里都好,就是从来不知道为自己着想。”李伟深知蒋兴荣的不易,默默承担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一起照顾98岁外婆的起居生活,一起负担父亲看病的费用。
“我很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可能我有些自私吧,我太爱我的学生了,为了他们确实对家人关心的不够。”每天早起上班前,婆婆会一边用嘴巴吹散碗里的热气,一边用筷子翻动碗里的粥,就是为了让她可以吃得饱一点,可以安心工作。
2016级毕业生杨欢,在蒋老师的帮助下于2020年考取湖南工业大学声乐研究生。受新冠疫情影响,当年复试都是采用网上面试的形式进行,她了解杨欢的家庭情况,实时关注杨欢的复试情况,得知杨欢家没有钢琴和网络摄像条件后,毫不犹豫的让杨欢住进自己的家里。每天为她准备一日三餐,帮她分析作品、指导演唱。正式考试前,蒋兴荣得知杨欢报考的学校临时增加自弹自唱和即兴演唱的内容,随即联系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帮助杨欢尽快掌握相关技巧。考试当天,蒋兴荣一早起来,就看到婆婆和老公正在挪钢琴、搬桌椅,把琴房腾空,按照考试要求,架设三台备考机位,为杨欢在家里设置了一间“云考场”。望着婆婆和老公,她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有说不出的温暖和感动。
“老师我总是想起您”
“如果说我帮助了学生,不如说学生给予我的更多。”蒋兴荣每每说到学生的艰难和学生的感恩时都会泪流满面。
2014级学生袁雅琳和申启迪在毕业三个月后,手工绘制了一本画册寄给蒋兴荣,上面记录着四年来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画本里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满满的爱,画册中袁雅琳写到“老师,您把一辈子花在了我们身上,我们也会用一辈子来报答您。”
2013级学生毕业时偷偷做了一个很长的视频送给蒋老师,视频中几十个学生对她诉说感激之情,不仅如此,她们还搜集了多年来学生们与蒋兴荣合照的照片,花费大半夜时间做成照片墙……清晨,当蒋老师推开琴房门看到满墙的照片和闪烁的灯光时,她流泪了。这份情感正是支持她坚定地走下去的最大动力。
马义强是2012级的学生,来自肃省临夏县贫困乡村,受家庭经济影响,且专业不突出,大二那年萌生了退学的念头。蒋老师知道后鼓励他安心读书,“嗓子不好没关系,我们可以做一名好老师。”蒋兴荣利用周末为他辅导专业,指导他掌握教学技能,帮他解决经济难题,最终,马义强的专业名列前茅。如今,马义强已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2018年带领学生们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参加央音展演荣获全国总决赛金奖、银奖等好成绩,他本人也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他在给蒋老师的信中说:“老师我总是想起您,您经常告诉我教育事业是良心工程,我们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是您的这些话使我心中梦想的火种燃烧起来,我是乡村的孩子,我要为乡村服务,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教育事业,像您一样,努力做一个有高品质、有影响力的好老师”。
每年栀子花开时,也是学生纷纷离校之时,这个时候,蒋兴荣的琴房总是会多出几束花,多出几封信,多出一些与学生们共同的回忆,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向她表达着敬佩与不舍。毕业十多年的学生也都牵挂着蒋兴荣,每个假期都会回校看望她,与她聊聊工作,聊聊家常。每年生日也都会收到学生们的祝福。看到学生考入更高的学府,听到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就是蒋兴荣最幸福的时刻。
蒋兴荣虽然没有自己的子女,却有一群学生叫她妈妈。回首过去,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面对鲜花和感动,她没有停留,沉重中找到充实,奋斗中充满动力,这是一名普通教师,用无私的爱铸就的永恒师魂!
END
资料来源:怀化学院新闻网
微信编辑 : 张熙航
责任编辑:卓东
一审:卓东
二审:卢宗旺
三审:杨若邻
怀化学院新媒体中心出品
设置星标,拉近你我
亲爱的读者们,近期微信公众号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按时间排序,为了方便您能够继续阅览我们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在看”或者为“怀化学院”公众号设置“星标”(点击公众号界面右上角三个点——设置星标即可),让系统知晓“怀化学院”是您常看的公众号,这样您以后就可以第一时间关注到我们的消息啦!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