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838字,阅读时间约为8分钟~
一生经历一次的青春,目的只是听一次花开的声音,看一次花落的寂然,然后散场。河南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青春时,从校园走向军旅,几度花开花落后,又重返校园。他们就是退伍复学的大学生,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青年人,是平凡的英雄。让我们走进高丹、许康、常珍珍、张魁亮、闫勃,走进这群退伍复学的青年人,聆听他们的故事。
高丹:规矩里的方与圆
高丹带领2020级武术学院新生军训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对于初入军营的高丹而言,规矩却像是压在她身上的一座大山。她不明白为什么被子要费时费力地叠成豆腐块,不明白为什么吃饭也要排好队伍,不明白为什么在餐桌上也要保持良好的军姿……可是慢慢地她意识到,一个团队只有在规矩的约束下才能进步与成长。军队里每天都有三公里的跑步,即使她不喜欢跑步也会坚持下去,因为一个集体里只有人人都遵从规则,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个集体才能变得更强。在这种规则的约束下,战友们的情谊也在不断加深。在训练的时候,即使自己疲惫不堪,高丹也会选择去帮助体力不支的战友。团队意识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她的心里。“夏天训练的时候,后面的位置有房子挡住,就会比较阴凉些,但是女兵们都不愿站在后面,大家就会都稍稍往前站些,一起站在阳光下。”高丹回忆时,语气间藏着的是一份感动。回到河南大学后,高丹作为2020级武术学院的教练,带领武术学院2020级学子军训。“我们体育人就是有一种不怕难不服输的精神,我希望将这种体育精神永远传递下去。”自信坦荡、严于律己的高丹更加坚定了体育文化自信,因为她深知自己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亦是这个学校,铁塔牌是每个河大学子引以为傲的印记。在河南大学,他们学会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殷殷教诲,在军营他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那句“只有集体强,才是真的强”的真正内涵。条条框框的规则是方,内心的集体意识是圆,她带着心中的“方”与“圆”重回母校,回馈给母校一抹亮丽的迷彩绿。
许康: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许康参加电子商务三创赛
在部队每年年初都会让大家去根据前一年的训练情况以及今年的任务来制定这一年的大致计划。每周日都会计划下一周的训练计划,精确到各个时段的目标与训练效果。在这种严格的训练要求下,许康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划。无论是在运动健身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他都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他谈到:“有目标的时间管理胜过无头绪的盲目学习。当我们想完成某件事情时,不妨将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积极去完成每个小目标。”积小流才能成江海,积跬步才能致千里。面对压力与挫折,他不轻言放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一切。同时部队生活也带给了许康思维方式的改变。因为训练刻苦,许康在部队荣获多个奖项,然而在阅兵结束后的那次评选嘉奖时他却遗憾落选,一向骄傲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结果出来的那天晚上,我就去找排长聊天,排长当时和我说了很多。这次经历让我对奖励和荣誉有了重新的认识,我很感谢这次经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明白了优秀和荣誉并不一定是要标榜在纸上的。”许康动情地谈到。回到学校后,许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他发现,当代大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通常不是源自知识的匮乏,而是思维方式的禁锢。他谈到:“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与科技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更迭速度。要让自己保持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不要让自己局限于过去的思维中,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做到扩大自我视野,提高个人知识积累,在不断的实践中印证、实施个人创新思想,如此,我们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把握自我前进的方向。”
常珍珍 :优越感的下降与幸福感的提升
常珍珍在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中国青年:“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常珍珍认为部队生活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双重历练。在部队跑不快就是跑不快,打不准就是打不准,学不会就是学不会,没有借口,不能逃避,那个自欺欺人的自己无处遁形,别无选择,只能努力练习,努力向前。“与优秀者为伍,我慢慢摒弃了之前那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去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虚心请教别人,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一天中手机不离手,闲暇时逛逛街,看看电影,这可能是许多大学生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入伍前的常珍珍也是这样的,肆意挥霍着青春,还觉得不够快乐不够幸福。但是现在她觉得每一天都很幸福,每一秒每一刻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在部队为了保持稳定有序,所有事情都有明确的时间,纪律十分森严,作息规律且充实,但也导致那些原本稀松平常的事情都变成了奢侈,定点开饭,定点熄灯,定点买东西,手机上交,休息时才偶尔会发下来。外出的机会也很少。“两年快忘了逛街是什么感觉了,记忆中最深刻的景色是值班室窗外那一片小小的天空。我记得新兵还没有手机的时候,每到节日才可以拿班长的手机打电话,一般只有三分钟,有一次我不小心超时导致全班被罚站,那种痛苦内疚我永远会记得,因为我深知一分钟对大家来说是多么宝贵。”
张魁亮:痛并快乐的成长与独立
在进入部队之前,张魁亮是大人口中那个“听话”的孩子,他内心敏感,习惯顺从别人,在他眼里这叫做懂事。进入部队后,三公里,会操,拉歌,战友们把他从自己的小天地里拉了出来,拉向了更精彩的舞台。于他而言,军队教会了他成长。之前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总会想着能找谁帮忙,谁能帮上忙,而现在遇到问题就会去想自己应该怎么解决问题。第一次在会上主动发言、第一次全权负责事务、第一次全连点名表扬、第一次参加大赛获奖、第一次参加大项演习……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各种荣誉,更给了他信心,让他眼里的光愈发明亮。谈到目标与追求,他说:“我现在不再想追求一成不变的生活,也不愿随波逐流,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认识。”能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是他的收获。他谈到:“在部队的两年里,我看到过老兵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看到过新婚之夜丈夫被紧急召回、看到过妻子两次分娩丈夫都无法陪伴、看到过亲人离世无法床前尽孝、也看到过生命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手中的工作……当这些似乎只有电视剧里才能发生的事情真实出现在自己身边时,带给我的不仅有感动,更多的是面对未来的勇气。”回到学校后的张魁亮,再也不复曾经的胆怯与懦弱,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不适,在一瞬间的慌乱后,便迅速站稳了脚跟,从弱不禁风到戎装披甲,从砺剑深山到转战戈壁,从南国密林到西北大漠,这一路上的风霜雨雪打碎了他心里的恐惧与不安,让他更加的坚定和果断。
闫勃:平凡里的坚守与伟大
闫勃2020年参加宣传征兵
刚下连时,闫勃最先看到的是营区牌印着的两行宣传语“扎根深山做奉献,赤心铁卫护神剑”,当时的他并没有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意义。而两年后这句话却植根到了他的心里。他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去西北戈壁,大漠高原执行一次任务,感受边关的铁马秋风、塞外风光。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整个军旅生涯会是与大山终日相伴。两年里,打扫卫生、站岗执勤、直线加方块成了他军营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常态。但这看似简单、枯燥、平凡的训练和工作,真正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的容易。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工作中他们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要有足够精益求精的“匠心”,有足够沉静的耐心和细心,有足够扎实的专业技能,为此,他每天晚上加班到深夜,背理论、背操作规程,在老班长的带领下进行模拟训练。当走上实战岗位,执行实战任务时,他才明白那些平淡平凡并不是毫无意义,而是为了以后更加精彩的蜕变,明白了扎根深山的意义所在,明白了那些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孕育着我们坚守的伟大。闫勃回想起在部队里的一次训练:“那一次,我们两天走了120多公里的路,很多人的脚都磨出了血泡,但是班长勉励我们说让我们想想我们的先辈,他们在长征时走了两万五千里。我们心里备受鼓舞。”这种肉体和精神的磨砺,让他们更加感受到了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用两年时间,做好一件事;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人,他们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就是匠心精神,于平凡之中的伟大。
在经过军营的洗礼后,五位青年人的内心增添的是一份坚韧与自信。从学生到军人,从军人再到学生,这期间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艰难的蜕变和蓬勃的成长。他们是河南大学学子的榜样,也是河南大学的骄傲,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载着全新的希望,踏上新的征程,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当自强自立。这五位青年人通过应征入伍的方式,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如今退伍复学,他们将点点萤火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传到大江大河的每一片疆土,汇聚成点亮中国新青年未来的火炬。
(文中许康、常珍珍、高丹、张魁亮、闫勃,分别系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长
期
征
稿
河大新媒致力于
讲好河大故事
传播河大声音
弘扬河大文化
传承河大精神
欢迎提供文字/图片/视频/创意作品等
投稿邮箱:hedaxinmei2018@126.com
大家都在看
审核:赵晓芳
责编:赵 雪
文字:杨桂颜郭莉婷
图片:王迎男覃 瑶
排版:朱乐依
校对:薛惠杰
声明:“河南大学”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长按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点亮在看!
为河大出彩青年点赞!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