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洛理工30门课程荣获省级一流课程

洛阳理工学院,艺考

洛阳理工学院

2021-5-22 20:28:22 文/王婧琪 图/金建

关注

本文首发于洛阳理工学院(ID:lit_edu)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出品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了《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名单的公示》,我校《基础素描》等30门课程被拟认定为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6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3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实现了五大类型金课的全覆盖,这是我校继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后,在课程建设成果方面取得的又一次突破。

我校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汇总表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理工学院

这些课程你了解吗

我们来看一看

它的详细介绍吧

洛阳理工学院

基础素描

课程负责人:韦晓坚

线上一流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基础素描》课程2018年10月立项河南省高校精品在线课程,是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4学分,64学时。课程内容包括:素描概述、形体结构、透视规律、明暗规律、几何形体写生、静物写生、人像写生、从素描走向创作。建设教学视频有64个,总长度超过1188分钟,PPT学习辅导、专题知识讲解39个,还建有教学资源库,有线上线下答疑视频25个,视频公开课3个,每个单元有作业、测试,课程结束有期末考试。目前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完成运营 4 轮,每学期开课周期20周。

课程面向对象:分为校内学生和社会学生。

校内学生有:①美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针对专业基础课,教学形式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异步 SPOC 形式。

②非美术类专业学生,开设全校公选课,教学形式为 MOOC 教学。

社会学生有:高校学生和社会学生,教学形式为 MOOC 教学。

洛阳理工学院

社会学与生活

课程负责人:成曦

线上一流课程

《社会学与生活》致力于打造一门面向高校本专科生及社会大众的线上通识教育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群体性的视角去理解多彩的世界,认知社会发 展的规律,探寻社会化、社会分层、社会互动、社会角色、社会发展等等的奥秘,帮助学生更方便的融入社会、系统的理解社会,客观的分析社会问题。课程关切民生现实,培育家国情怀,塑造责任担当,培养大社会视野,激发创新性思维。

2018年,课程立项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课程主要在中国大学 MOOC平台上线,已运行五期(第五期正在运行中),累计已在线上为近 5000 人提供了教学服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课程作为优质慕课资源,上线学习强国和洛阳图书馆官方公众号等平台上。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课程负责人基于本课程进行授课的《社会学概论》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二等奖,我们的课程教学还受到了河南高校和洛理官微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洛阳理工学院

营养与食疗

课程负责人:张浩玉

线上一流课程

《营养与食疗》致力于打造一门面向高校本专科生及社会大众的线上健康通识教育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提升学习者健康素养,课程主要介绍营养学基本知识和食疗的基本理论,分为九篇。

第一篇有趣有料说“吃”,介绍如何通过科学的饮食搭配吃出美丽,远离青春痘,吃出好身材,优化肠道健康;第二篇有趣有料说“喝”,介绍饮料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第三篇素食者必修课,介绍谷类、水果、蔬菜、豆类的营养与食疗;第四篇介绍如何科学选择肉、蛋、奶;第五篇介绍烹饪中的“油盐酱醋糖”;第六篇介绍葡萄酒的营养、分类及保健功效等;第七篇喝茶养生学问大,介绍茶的分类及健康功效等;第八篇营养知识必修课,介绍营养素的功能和作用;第九篇介绍中医食疗与养生哲学;第十篇,介绍营养美食制作方法。

目前课程主要在中国大学 MOOC 平台上线,三年多下来,已运行七学期,累计已在线为14000 人提供了教学服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课程作为优质慕课资源,上线学习强国和洛阳图书馆官方公众号等平台。

洛阳理工学院

材料成型自动控制基础

课程负责人:石磊

线上一流课程

主要内容:金属材料成型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基于金属材料轧制成型,探讨轧出板厚度和厚度精度的因素,轧制等加工过程中工件尺寸误差影响因素分析。连续铸钢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加热炉生产、高速线材生产、板带钢厚度自动控制,连轧张力和活套控制,带钢板形自动控制,轧后温度控制,位置自动控制。

面向对象:全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

洛阳理工学院

财政学

课程负责人:蔡洁

线上一流课程

财政学课程自我校 2008 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一直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的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长。建设至今,先后被确定为校级网络课程、校级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前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围绕课程教研成果丰富。

2018 年,该课程确立为河南省精品在线资源课程,现已成为我校蔡洁老师和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宋华老师联合开发建设的一门跨校专业课程,目前已在爱课程和学习通平台运行。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周期,已在爱课程和学习通平台运行四学期,疫情期间第三次开课,直接选课人数 2840 人,受益群体包括我校以及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南京审计大学等来自全国各地 30 多所高校的学生及政府相关人员。

疫情期间,该课程已被包括疫区在内的湖北文理学院、以及淮阴师范学院、滨州医学院、邵阳学院、宁夏理工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闽南科技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多所高校引用,作为疫情期间的校内SPOC引用源课程,直接和间接受益师生近五千人;近日,该课程上线学习强国河南慕课平台和书香洛阳(洛阳图书馆公众号)等平台。

洛阳理工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

课程负责人:张果

线上一流课程

本课程主要面向高等院校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科学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同时面向自动化行业从业者、自动化领域工作人员等社会学习者。

依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以学生掌握控制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掌握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和校正方法,具备分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初步能力。本课程注重数学模型和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的高级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课程自身的特点,按照以“一基础、三分析、三要求、一提升”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其中“一基础”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三分析”为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三要求”为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一提升”为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在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在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发展史时,从我国古代的自动控制装置地动仪等开始,到现阶段我国在自动控制领域、智能控制、AI及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引导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大国工匠”的劳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在系统稳定性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引入无人机飞行稳定性等安全问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的行业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激情,树立用专业知识服务祖国的理想。

洛阳理工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负责人:朱继军

线下一流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于2021年5月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线下一流课程。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

课程团队始终秉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内容为王,内涵发展”的基本理念,不断提升理论的穿透力、课程的亲和力、教学的说服力,努力做到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课程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教师成长与学生成才的同向同行,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信仰体系的有效转化;增强了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洛阳理工学院

无机化学

课程负责人:尹国杰

线下一流课程

根据我校“两性一型”的办学定位和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期,为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从学生“受”教育和教师“授”教育两个维度出发实施以党建为引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帮助学生从分子设计的角度解决相关化工工艺设计、材料制备等方面的复杂问题,同时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打造无机化学“党建+课程”育人品牌,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洛阳理工学院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课程负责人:赵学义

线下一流课程

本课程是教育专业的教育科学类必修课程。课程的任务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科学的拟定研究问题和设计研究方案;掌握文献查阅、编制和使用收集资料的方法;能够使用统计工具和程序分析资料、撰写规范的科研论文,并能对他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形成规范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较坚实的研究基础。

适应时代特征,贯彻课程建设理念,以辩证唯物主义技术观统领科学研究方法论,将课程思政融入全过程,实现大思政的育人目标。

洛阳理工学院

电路

课程负责人:武超

线上线下混合式

电路课程是所有电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学生进入大学专业生涯的“第一粒纽扣”,主要讲述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电路的学习,要求学生达成知识、能力和育人三大课程目标:即全面的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具有运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电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思想为理念,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信息技术应用为切入点,打造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课程思政、应用型案例、混合式教学等课程设计实现课程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打造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混合式金课。

洛阳理工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

课程负责人:赵辉

线上线下混合式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迄今为止,修读本门课程的学生已积累达到1000人次左右,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共计四轮。

本团队本着建设一门好课的初衷聚在一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经过八年的打磨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设计时,参照的是戴尔的经验之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学中做,教别人。

同时,以BOPPPS教学模型为核心,设计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段混合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获得感。2021年6月成功申报为省级混合式课程,守正出新,行稳致远,学生的满意就是我们改革的动力,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努力。

洛阳理工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负责人:卢爱新

线上线下混合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类公共基础课。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一强化、二结合、三融入”,既强化政治站位、结合课程特色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融入新媒体技术先进课堂理念及行业专业思政元素。

基于此,课程采取了“三重”“三动”“四强”的“三三四”建设模式,即在教学实施上做到“三重”,重资源库建设、重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重学生受益度;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三动”,课上与课下联动、线上与线下互动、面授与自主学习并动;在教学特色上做到“四强”,强在线课程建设、强实践育人、强集体备课提升、强专业元素融入。

在课程组共同努力下,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2020年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洛阳理工学院

高等数学II

课程负责人:魏巍

线上线下混合式

《高等数学Ⅱ》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授课对象为四年制本科生,开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二学期。

《高等数学Ⅱ》课程打造了一支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教学团队,拥有良好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氛围,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对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学方法的宏观认识,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在课程的教学中,融合数学思想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通,注重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团队还将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知识讲授中,探索出了挖掘课程思政的“数学+”模式、课程思政的六有工作法以及课程思政的1259工作方案等,如盐入汤,浑然天成,真正做到教学和育人协调统一。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主干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

2019年09月,获批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经济数学—微积分》。2020年以来,《高等数学Ⅱ》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河南省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样板课。课程团队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信息化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各一项。

洛阳理工学院

机械原理

课程负责人:王荣先

线上线下混合式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主干课程,讲授常见机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理论知识及机构设计方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机械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团队成员团结奋进,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获省高层次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省一流专业负责人,洛阳理工学院“最美教师”等称号,获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教学质量奖等奖励。

课程依托平台为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依托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项目1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主持省级教研项目3项,校级教研项目4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论文13篇,指导学生发表中文核心论文2篇,授权专利1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获省级以上创新大赛奖励9项。

洛阳理工学院

电力电子技术

课程负责人:赵梅花

线上线下混合式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电力电子开关器件为核心,以整流、逆变、斩波、交交变换四大基本变换功能和相控、PWM两种控制方法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目标,兼顾最新技术发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该课程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一讲一语”为载体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采用多元、多维度考核方式。

课程具有“教学理念新”、“课程思政方法新”、“教学模式新”及“综合实践平台新”的特点,通过近三年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构建深受学生喜爱的线上线下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洛阳理工学院

服务运营管理

课程负责人:周岩

线上线下混合式

《服务运营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面向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高端制造业服务化、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新经济与服务业加速融合的大趋势,主要讲授服务企业的服务流程设计、服务设施规划、服务质量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培养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导向思维、服务设计与实施能力。

本课程按照“认识服务经济—构建服务企业—服务业务运营”的认知逻辑分为三个模块、包括服务经济、服务系统、服务设施、服务接触、服务质量、收益管理共六个章节。课程团队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我国服务行业的劳模和学者,以及中国服务企业著名案例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克服学习难点,增强了科学素养,家国情怀和行业情怀。

洛阳理工学院

企业战略管理

课程负责人:罗玉明

线上线下混合式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课程重点关注“如何做正确的事”和“如何把事做正确”两大课题,分析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变化、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练使用战略分析和选择的基本工具,培育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增强学生的战略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管理水平。

课程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并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突出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本课程2020年被评为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2021年5月本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洛阳理工学院

空间设计

课程负责人:左小枫

线上线下混合式

《空间设计》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为第三学期,总学时为64学时。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首要解决空间形态塑造问题,并且掌握多种空间形式构建综合能力;其次,以空间设计理论以及空间设计基础知识为能力依托,提出空间设计的多元方式与文化差异,从而设计出具备主题(灵感)、人文(灵魂)、效果(格调)为一体的空间方案,为今后不同方向的核心类设计课程打基础;最后,使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空间设计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美学价值、政治影响、经济效应以及社会评价等层面才是最核心的。

以此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洛阳理工学院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

课程负责人:贾铁昆

线上线下混合式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课程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材料物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为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分析方法、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等常用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技术和分析过程。

课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灵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根本,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对接的“三位一体”目标。

课程负责人贾铁昆教授,教学团队由7人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以该课程为依托完成了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2项,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与完成科研项目,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且积极参加竞赛,获得2019.0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洛阳理工学院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

课程负责人:王淑珍

线上线下混合式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过程装备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基本知识、测试及控制方法、过程控制装置及典型应用等,掌握过程装备控制系统的构成、设计原则及设计步骤,能将过程装备、检测技术、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开发研究、创新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解决过程设备、过程机器及其控制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通过思政育人,建立起学生专业责任意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学科发展、技术进步与国家决策之间的关系,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课程结合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坚持“三融合”教学理念,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2019年包括洛阳理工学院在内的河南省四所高校共建的《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2020年被评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洛阳理工学院

数字逻辑

课程负责人:赵国增

线上线下混合式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以高速发展的数字集成电路为纽带,讲授数字电路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中规模集成芯片的原理及应用;培养学生数字电路的分析能力、应用数字集成器件进行逻辑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课程团队以“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重构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教学环节,实施过程化、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形成稳定的持续改进机制。先后完成了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发表了教研论文10余篇,开展教研项目6项,获得河南省教育信息化成果一、二等奖共3项,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1本,本课程荣获2020年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

洛阳理工学院

混凝土结构设计

课程负责人:蔡丽朋

线上线下混合式

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32学时,2.0学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楼盖设计、楼梯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和框架结构设计。

课程团队成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均为双师型教师。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实例进行授课,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实行课前、课后、课后三方面监控,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数据统计,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中注重立德树人,把专业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该课程为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洛阳理工学院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

洛阳理工学院

供热工程

课程负责人:徐玉梅

线上线下混合式

《供热工程》是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由本校4名专任教师和1名企业骨干组成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以工匠精神和节能减排的思政理念为引领,始终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建设思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任务化、工作内容课程化,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该课程在2020年疫情期间面对全国高校免费开放,有13个省16所高校200余名学生选用了课程线上资源进行学习;同期获得了“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优秀课程二等奖”。

洛阳理工学院

英语写作

课程负责人:张柏柯

线上线下混合式

《英语写作》经过12年的建设,按照新文科的教学理念,结合学院办学定位、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开展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采取了“三注重、三探究、三融合、三服务”的课程建设模式。

在教学实施上做到“三注重”:注重线上自学、注重线下精讲、注重提升学生的个人获得感。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三探究”:个人探究、生生探究、项目式探究。

在教学特色上做到“三融合”:线上线下融合、课堂实景融合、中西方文化融合,让英语写作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桥梁,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在教学效果上达到“三服务”:服务国家、服务地方、服务学校,积极传播洛理正能量,弘扬洛理“致知,致善,致能,致新”的精神。

洛阳理工学院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课程负责人:张晓伟

线上线下混合式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与目的在于,研究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设计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对接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

(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2)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能力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资源开发与创新能力

洛阳理工学院

变压器高压放电与

绝缘测试虚拟仿真实验系统

--依托课程《高电压技术》

课程负责人:李明伟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变压器高压放电与绝缘测试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高电压技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高电压实验具有极大危险性,且仪器设备成本高,占用空间大,更新速度快,因此在校内实施高压实物实验非常困难,任课教师更无法在课堂即时开展相关高压实验。

本项目利用现代虚拟仿真技术(VR),构建高电压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能随时随地进行虚拟仿真实验的条件,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开展实验,在有趣的实验环境中愉快学习,真切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电压工程的实践能力。

本实验系统设置“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测量实验”、“变压器绕组绝缘电阻、吸收比或极化指数测量”、“绕组泄漏电流测量”及“交流耐压实验”四个模块。

学生通过变压器高压放电与绝缘测试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完成整个实验的预习、实验操作、数据填写及结果分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弥补高电压实验教学资源的空缺,为学生从事类似大型、复杂实际操作的设计、安装施工、调节和运行管理奠定基础。

洛阳理工学院

牧场智能化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负责人:石念峰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牧场智能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由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石念峰教授团队建设,2019年确定为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21年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

牧场智能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是一个智能牧场下的情景化、工程驱动式、探究式和案例式的实践仿真教学平台,采用“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启创新”的设计理念,整合了牧场智能化建设中的感知信息采集、数据上报、云平台数据处理与自动化控制内容。

利用温湿度、氨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传感器信息采集牧场内的环境和土壤信息,利用RFID、GPS、心率、运动传感器等记录和采集牛的自身状态信息,将相关感知信息通过短距离无线通信或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上传至互联网云端,在牧场控制云平台上的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与处理,通过设计相应自动化控制策略可及时发现并处理牧场中的突发事件,监测牧场状态。

平台主要涉及RFID建立、数据采集分析和通信三大板块,通过虚实结合,可以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物联网、智能化工程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和技能同步提高、验证和扩展进阶提高、教授和学习相互提高。

课程面向计算科学与技术二年级学生、物联网工程三年级学生、通信工程三年级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二年级学生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大二学生。实验课自2019年度部署,建成以来平台累计服务本校学生共计2300余人次,开展实验服务8000余次,并在河南城建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进行推广,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洛阳理工学院

数字特效与合成

课程负责人:曲红升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数字特效与合成》课程是一门面向数字媒体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通过特效镜头拍摄与合成技术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数字特效、数字合成技术的运用技巧,使学生掌握视觉特效、数字动画与后期合成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影像创作及表现能力。

2018年以来,课程实验环节中引入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内容,建设了数字特效镜头拍摄与合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近年来,教学团队深入研究,发掘实验教学中的难点,结合行业应用需求,自主研发了线上教学实验系统,2019年申请了名为“数字特效镜头拍摄与合成虚拟仿真实验软件”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手段的引入,解决了数字特效与合成课程教学中专业拍摄设备更新费用高昂、虚拟演播厅等专业环境无法并行实验、拍摄素材合成流程不可逆等实验条件瓶颈,使得课程能极大程度提升学生面对复杂专业场景的应对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

洛阳理工学院

跨境电子商务实务

课程负责人:董岩辉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跨境电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政策,熟悉第三方跨境平台的规则,掌握跨境电商的工作流程,具备跨境店铺的相关业务运营能力。

本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内容形式丰富、模块多样化。通过项目式教学,以实际交易项目和学习任务的形式设计出“模拟平台演练→小组项目实训→企业业务实践”三个阶段来进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结合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将课程教学与专业学科竞赛相融通,实现了竞赛内容嵌入课程教学,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竞赛准备的回旋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技能锻炼得到同步的提升。

洛阳理工学院

创新创业实践

课程负责人:葛运旺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创新创业实践是面向电气学院各专业学生开设的社会实践课程,课程以服务社会为理念,以工程项目和竞赛项目为载体,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与技术创新为抓手,以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为目标,培养学生:

1.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了解国家政策和学科前沿,综合应用机、电、信、控等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2.项目管理能力。了解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成本构成,理解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重视设计和运行中的工程伦理问题。

3.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组分工协作、讨论与辩论、学科竞赛等环节,提升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社会服务意识。依托五个协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提升自我、实现价值”,并提升沟通能力。

我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进“金课”建设,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加大一流课程建设力度,切实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争取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五十六集:1976

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往期推荐

燃起来!活起来!

窗外是风景,窗里是故事

爱上洛理工,爱上这座城

-END-

责任编辑:赵燕昌、李成

审核:李日同

编辑:张平

文字来源:蒋志琳

图片来源:洛阳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发布来源:洛阳理工学院融媒体中心

洛理工资讯 | 服务 | 互动 | 分享

新浪微博:@洛阳理工学院

了解洛理 从云开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河南本科院校-洛阳理工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洛阳理工学院-优秀!洛理工30门课程荣获省级一流课程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