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仲夏之时,端午节也到了。与以往不同,今年的河南卫视精心策划了端午晚会—— “端午奇妙夜” 一举惊人,完美诠释了端午文化。其中,水下舞蹈《祈》绝美刷屏,舞者化身洛神,演绎水下飞天。洛神即宓妃,屈原诗中所写“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水下飞天,翩若惊鸿,舞若游龙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今天趁着端午的兴致,小金再带着大家细说端午。
端午起源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仲夏端午,烹鹜鸟黍。”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处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处于最鼎盛状态,乃大吉大利之天象。
端午由来
-----历史人物纪念说
一为纪念屈原说。
屈原,用一生诠释了刚正不阿。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知道自己的祖国被攻破后屈原心如刀割抱石投入汨罗江自杀,楚地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前来凭吊。
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二为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为纪念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四为纪念介子推之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
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端午习俗
粽现南北味,差异在粽中
北方粽子甜一点
南方粽子咸一点
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
吃粽子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千帆竞发 百舸争流赛龙舟
江上龙头来往频
两堤呼喊水悠悠
鼓锣忽从舟中起
回顾已然第一名
龙舟祭,再现端午前夕盛景
挂艾草,驱邪瘴
端午正值严夏,蚊虫滋生
悬挂的菖蒲和艾草
散发着清香用以驱瘴
喝雄黄,画个王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丢丢
端午别名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亦有浴兰节之称,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端阳节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学生编辑:张玉瑾 李振华
学生审核:刘丝雨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官方微信:@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投稿邮箱:hnczwxgzh@126.com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