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总部路过剑河城郊一个苗寨时,看到一位老人和她十来岁的孙子,身穿破烂单衣,倒在路旁奄奄一息,毛主席随即从身上脱下一件毛线衣送给老妈妈。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目前记载较少。为理清“毛主席送毛衣”承载的革命精神、历史意义、现实教育意义以及当前研究情况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近日专访了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教授杨经华。他非常关注“毛主席送毛衣”的党史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目前有关“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记载较少,请谈谈您的研究经历和目前的研究成果。
今年开展“四史”学习时,我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其中一条重要的线路就是剑河,系统搜集红军长征在剑河留下的“红色遗产”。后来我又专程到剑河进行调查,在走访剑河县史志办,以及“毛主席送毛衣”故事发生地的中都村后,深深为这段历史所感动。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将之进一步深入发掘研究,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段历史。
这个故事如此感人,为什么文献记录较少,人们知道的并不多呢?
从民间角度来看,“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一直流传于大山深处,但在现实中难以产生应有的文化效应。在剑河清水江流域,至今依然传唱怀念红军及毛主席的歌谣。如“红军走过河畔,河里映上太阳,……领袖毛泽东到过咱寨,帮助‘干人’咱记心上”;“ 红军红军,苗家救星,红军来了我们翻身,穿起草鞋踏刺窝……再苦些年月算什么,等毛主席转来,分田分地又分屋,有吃有穿喜洋洋”( 丁芝珍《遵义会议前后》,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等苗家“飞歌”。遗憾的是,这些歌谣几乎都是民间口耳相传,采辑整理较少,传播范围极为有限。
从史志文献载录来看,这段记录一直尘封于历史的卷轴,其权威性发布几乎滞后了近半个世纪。关于这个故事原型,最早见于廉臣《随军西行见闻录》:“当我等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见路旁有一老妇与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旁,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妇,秋收之后,所收回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正询问间,红军领袖毛泽东至,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从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床,授予老妇,并令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该文长两万多字,写于1935年秋,次年发表于巴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全民月刊》。为便于在国统区流传,作者廉臣假托为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以第三人者身份客观、详细地介绍了红军长征的经过。该文发表后,反响很大。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巴黎《救国时报》将其收入《长征记》出版。
作者廉臣是谁?当时并没有交代,人们也无从考证。由于作者身份的不确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文中记载史料的权威性。
1955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日记》,收录了廉臣《随军西行见闻录》,但对廉臣是谁依然没有介绍。从文中看出,廉臣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等红军高层领导人都很熟悉,应是熟悉中央高层的干部。
直到八十年代,经过陈云确认,《随军西行见闻录》是他在1935年8月,在受中央委派去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于上海等待去苏联的期间所写(《陈云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云文选》尚未收录该文。《红旗》杂志于1985年发表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整理注释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后来1995年第二版《陈云文选》终于予以收录。
廉臣身份的确定,历经半个世纪。其记载毛主席送毛衣的史实终于得到党史权威认证。
除了陈云的记载之外,随毛主席一起长征的开国上将肖华也曾见证此事。他在1983年为《中国民族》专门回忆撰文写道:“一九三四年冬天,毛泽东同志在黎平通往剑河的途中,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苗族老婆婆,怀抱一个赤身裸体的小孩瑟瑟发抖,毛泽东同志不顾寒冷,马上脱下身上穿的毛线衣,又吩咐警卫员拿出为他预备的粮食,一并送给这位老婆婆。”(肖华《忆红军长征过少数民族地区》)肖华的回忆中提到,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的物资条件极端困难,物资极为匮乏,但是红军上至领袖,下至红军战士乃至炊事员,依然处处体恤着各族穷苦人民。
2013年12月,在纪念毛主席诞生120周年前夕,从剑河走出的原成都军区《战旗报》主编李通斌在《解放军报》发表《领袖情暖苗民心》,对这段感人至深、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进行报道,引起了广泛反响,获得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等全文转载。2016年,人民网刊文《长征: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指出:“长征万里,红军纪律严明,坚决保护群众利益,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这也是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该文重点应用了毛主席赠苗民衣食这一经典故事。至此之后,在社会各界、个人组织的重走长征路的系列实践活动中,毛主席过剑河与苗族群众的鱼水深情逐渐成为人们咏谈不尽的永恒话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毛主席送毛衣”承载着什么样的革命精神和为民情怀?杨经华:“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深刻阐释了长征精神,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毛主席送毛衣”蕴含着哪些重要历史意义?杨经华:“毛主席送毛衣”是红军长征军民鱼水深情的重要遗产。红军长征进入贵州时,毛主席尚在病中,身体极为虚弱,在寒冬时节,毛主席毫不犹豫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救助苗民百姓,正是当时无数的红军与沿途百姓鱼水深情的一个缩影。“毛主席送毛衣”无疑具有更为经典意义,它充分地证明了红军长征路途中,全军上下,从党和红军的领袖,各级指挥员以至普通战士,都身体力行,关心劳苦大众的民生疾苦,宁愿自己受寒,也要将温暖送给百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请谈谈“毛主席送毛衣”的现实教育意义是什么?杨经华: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启迪我们,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中,无论我们身处何境,身处何位,都必须心存人民,牢记使命,坚守初心,把群众疾苦永远放在第一位。
“送毛衣”的故事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给贵州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作为贵州人,我们有必要大力传扬这段历史,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一段深藏于民间的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在长征文化公园建设中使之发挥应有的文化效应,让子孙后代铭记历史、牢记党恩,让“毛衣情”代代相传,从而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精彩回顾
风雨兼程,绝不空手而归
金榜题名
今日芒种|播种希望,收获美好
芒种到啦
来源| 贵州日报报刊社官方新闻客户端
编辑 |陈国洪
校审 | 林府杏
责编 | 陈艺文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