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年!华师再获广东科学技术一等奖!

晚安华师,艺考

晚安华师

2021-5-22 22:01:09 文/卢蓉蓉 图/韩冬

关注

今天上午

广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

为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颁奖

华师生科院李胜教授团队荣获

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晚安华师

5月2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珠江宾馆召开了2021年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会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给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代表进行了颁奖。校党委书记朱孔军受邀参加大会,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胜作为获奖代表参加颁奖仪式。李胜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与营养调控”项目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华师时隔8年再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是华师历史上第3个。

李胜教授团队的获奖项目解决了“长达80年的保幼激素受体之谜”、昆虫“蜕皮时不能生长,生长时不能蜕皮”这两个科学难题,建立了“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和营养调控”的理论模型,相关代表性论文发表在PNAS、 Autophagy、Cell Research 等国际期刊上,在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和营养调控研究方向取得了原创性、开拓性和系统性成果,奠定了国际领先地位,引领了学科方向的发展,为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晚安华师

李胜教授长期从事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于2016年到学校全职工作,创建了华南师范大学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广东省昆虫发育生物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广梅园昆虫新型研发机构。李胜教授团队近年来两次受邀在昆虫科学权威综述期刊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上撰写综述,介绍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和营养调控相关原创性成果,体现了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李胜教授团队将持续深入研究昆虫变态发育,并力求在“顶天立地”上做出更大贡献。

李胜团队这么厉害

那就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他们以昆虫为伴以实验室为家

只为破解昆虫生命密码

贡献华师力量

昆虫擦亮华师招牌

晚安华师

2016年6月,李胜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到华师,与冯启理和郑思春团队强强联手,创建了“华南师范大学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广东省昆虫发育生物学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华师昆虫广梅园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在不到5年时间里,“华师昆虫”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华南地区响当当的昆虫研究品牌,是我国昆虫研究的数个中心之一。

这个500平方米左右的实验室位于华师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三楼,经典模式昆虫果蝇和人人谈之色变的蟑螂成了研究者们最宝贵的财富。研究人员与昆虫朝夕相伴,陪着一批又一批昆虫走完短暂而又充满奥秘的一生,并从中打开一个又一个生命密码的盒子,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开拓性、突破性和系统性成果,引领了昆虫遗传发育研究的发展。

晚安华师

目前,华师昆虫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主要由四个研究团队组成,其中,李胜领衔的昆虫发育与遗传调控实验室主要以果蝇和美洲大蠊为对象,研究昆虫变态发育的遗传调控与演化规律。

尽管是一支比较年轻的团队,但在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已结出累累硕果。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团队解决了长达80余年的保幼激素受体之谜,创立了“蜕皮时期不能生长,生长时期不能蜕皮”的昆虫变态发育激素和营养调控理论;从基因组和基因功能层面上揭示了美洲大蠊被称之为“小强”的分子秘密,建立了以蟑螂作为不完全变态模式昆虫的研究平台,并为从蟑螂到社会性昆虫白蚁的演化之谜提供了重要证据。

晚安华师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昆虫变态发育,也就是“丑陋的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的具体分子机制,也为通过干扰昆虫变态发育而进行害虫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分子靶标。

利昆虫所长,助力人类健康

走进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只见里面放置着许多塑料收纳箱,打开盖子后散发出特别的蟑螂味。原来,数以万计的、不同品种的蟑螂正在里面茁壮成长,而这间实验室,正是团队专门为饲养、研究蟑螂而搭建的蟑螂房。

晚安华师

正是通过对蟑螂的研究,团队从基因组和基因功能上揭示了美洲大蠊被称之为“小强”的分子秘密,并为蜚蠊-白蚁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证据,在社会性昆虫白蚁的起源和演化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在团队的研究报告里,“小强”们的“优点”被显著放大:不挑食,自身可对代谢废物进行再次利用,解毒能力强;不怕脏,天然免疫能力强,可以杀死体内有害的微生物或共存;生得多、长得快,拥有惊人的生长与生殖能力;打不“死”、饿不坏、长得壮,有断肢再生能力,不怕受伤……

晚安华师

看似让人厌恶的蟑螂,“生命密码”里竟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可见,蟑螂有很大的药物开发前景。作为有上千年历史的重要传统中药,蟑螂对受到损伤的肌肤,以及口腔溃疡、胃溃疡等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蟑螂的某些成分还具有抑制肿瘤、抗菌、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蟑螂给团队带来的惊喜也越来越多,特聘副研究员李娜介绍:“它们有着明显的聚集特性,针对害虫嗅觉和味觉受体,利用正向和反向化学生态学手段,可通过摄食行为设计食诱剂、利用聚集信息素和挥发性性信息素制作蟑螂房等,研究和开发专一、高效、安全的卫生害虫行为调控剂,从而达到绿色防害虫、治害虫。”

晚安华师

针对害虫防治和资源利用,目前校地、校企合作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一方面,团队致力于对家庭、酒店、饭馆等场所无孔不入的“小强”进行大面积防控;另一方面,基于蟑螂体内的有效成分,团队将不断研发相关日用家化产品,将科研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变废为宝”,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黄金时代,打造黄金平台

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如今的50余人,这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团队仍在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充华回忆,在昆虫所尚未成立前,团队的实验和办公空间很小,如今,实验平台和办公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研究队伍也日益强大,“虽然大家来自四面八方,但非常团结和睦,在愉快的相处中相互促进。”

晚安华师

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吕亚南认为,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内部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人,也有更多渠道去接触不同的领域。对此,研究员栾云霞也深有体会,她回忆起当初进入这个团队,整个过程可谓一拍即合。栾云霞和李胜曾经是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的同事,后来李胜邀请栾云霞加入自己的团队,因为其发育研究平台具有很强的实力,而栾云霞之前偏向于分子演化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正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方向,即昆虫的发育演化。

如今,栾云霞已在该团队耕耘了两年多,她对平台的优势互补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以前对发育研究了解较少,但现在可以借鉴团队成熟的技术,从发育的角度去探讨昆虫的起源、变态发育的演化和翅的发生等昆虫演化的奥秘。”

晚安华师

生科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朱伸也十分认可该平台的资源和优势。在老师的带动下,朱伸不仅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会和团队成员一起进行新的探索,“即使老师不擅长这个领域,他也会跟我们共同学习和探讨,并且让我们不要有顾虑,他们会借助实验室和其他老师的优势,帮助我们去完成这个课题。”

团结协作,建设团队文化

在这样一个黄金平台的基础上,团队还十分重视软件建设。合理的方向布局、科学的人才梯队建设、有趣的集体活动不仅激发了团队的活力,也推动了成员间的高效协作,使团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晚安华师

围绕“昆虫变态发育”这个大方向,整个团队被细分为四个研究方向:调控机制、发育演化、害虫防治和资源利用,分别由四位年轻老师带领,团队中50多人也被分为四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中老师带着学生,博士生带着硕士生,硕士生带着本科生,这种“传帮带”的模式为实验室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积极向上”是团队成员对整个团队的一致评价。

“团队里的年轻人大都处于二、三十岁这个最宝贵的年华,要让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发挥特长,展示出他们的才华,让他们觉得在这个团队的努力是值得的、前途是光明的。”李胜主张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种自由、宽松、快乐的氛围。

晚安华师

尽管每个人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但整个团队的研究都离不开“昆虫变态发育研究”这个核心。对此,团队内部定期召开组会,大家轮流汇报最新的课题进度,“组会上做工作汇报,听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汇报,对我们都是很好的锻炼,大家都会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少走弯路。”吕亚南介绍。

当某个成员的研究遇到瓶颈时,团队成员间也会互相分享想法,交流个人经验,共同促成问题的解决。“这种相互协作不是说我帮你你才帮我,如果各自做各自的,就失去一个团队的意义了。”特聘研究员刘素宁坦言。

晚安华师

昆虫团队的实验室并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沉闷,除了有埋头苦干的身影,同样少不了成员间激烈的讨论。老师们经常会在实验室里组织辩论赛和演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跟你课题相关的,他们都会允许你去涉猎。”朱伸介绍。

辩论赛开始前,成员不仅需要讨论组内分工,还需要去研究和辩题相关的文献。在吕亚南(下图)看来,正是赛前的准备工作让她学到了更多知识,“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带动下,我们了解到了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这不仅是自我学习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比赛中,尽管双方选手的年级有高低之分,但大家的论辩姿态并无高下之别。“即使对手是我的师兄师姐我们也一样会给出有力的反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这也让我们的团队越来越团结。”

晚安华师

凝心聚力,一起顶峰相遇

“让团队成员能够取得成功,我觉得我就成功了。”李胜坦言。不仅是李胜,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甘为团队无私奉献,以实现团队目标作为实现个人目标的前提。

“一个大课题往往包括多项研究内容,如果每个人都拿着自己做的工作单独去发一篇小论文,这对个人而言是有好处的,但科学问题就分散了,所以大家都不会去计较个人得失,齐心协力去攻克大课题。”栾云霞谈道。

晚安华师

2018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成果的情景,团队成员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团队正在攻克美洲大蠊之所以被称为“小强”的分子秘密,而欧洲团队则在利用德国小蠊开展相近的研究,且正处于写论文和投稿阶段,这给昆虫团队带来很大的压力。

从2017年开始,李胜几乎把实验室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集中起来做这个项目,“大家都把手头上的课题暂时先放下来,一起义无反顾地去努力,也没有在乎论文中谁的付出多,谁更重要。”尽管最终团队的论文发表时间比德国晚了一个月,但这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再晚一点,也许我们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所以团队的凝聚力真的很关键。”

晚安华师

2020年11月,任充华申获了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从基金申请到会评准备,团队成员都给予了很大帮助。“当他中了基金的那一刻,整个团队都非常开心,这对我们所有的年轻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鼓励。”刘素宁谈道。

千锤百炼,勾勒认真底色

长期的实验室生活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而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也培养了团队成员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基本上两天一个小困难,三天一个大困难,一周一个更大的困难,每个月都在解决这些困难。”生科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经安迪表示。

晚安华师

为了研究美洲大蠊断肢再生的秘密,经安迪在实验室里闷了几个月,试图寻找一个基因来解决问题,但最终却没有任何效果。而换一种思路后,经安迪发现,其实基因都是环环相扣的,这让他重新调整了方向,也使他对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在他看来,做科研正如讲故事,“虽然科研过程很复杂,但最终都是要讲一个比较简单和吸引人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讲不通,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讲,下面这一环扣不上,我们可以扣上面的环,把上面的故事讲好,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科学故事。”

晚安华师

有一次,团队中的一篇准备发表的文章在返修时碰壁——缺少一张实验的图片。尽管实验的难度不高,但需要较好的操作平台和较高的操作熟悉度。刘素宁回忆,当时整个团队中没有人可以做这个实验,但是澳门大学恰好具备相应的平台和研究人员。由于澳门签证实行一月一签,一次只能待七天,而一次实验需要做三天,整个实验需要重复至少三次以上,刘素宁就每月去一次澳门,总共去了三次,最后总算把实验完成了,文章也顺利地发表了出来。“科研中出现岔路时都需要抉择,如果真的怕困难就做不下去了。”刘素宁感慨道。

科研路上,甘当“拼命三郎”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昆虫团队的状态,“拼命三郎”则是最好的概括。每天晚上实验室灯火通明、周末加班加点、基本全年无休,这在外界看来难以接受的工作节奏却成为团队的常态。“大家基本上是以实验室为家,以办公室为家。”栾云霞表示。

晚安华师

回国创建实验室伊始,李胜和几个助手、学生基本上是连班倒工作,每天只休息3-5小时,熬夜工作到天亮也是常事。“那时候我基本上每隔一两天才回家,晚上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觉。”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他们终于获得了第一个研究成果——和国际同行共同解决了长达80年的保幼激素受体之谜,这也成为了他们研究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你看见一个将近50岁的导师在你面前都这么拼,你自己为什么不努力?”刘素宁感慨。李胜在科研上的拼劲无形中也塑造了整个团队奋发进取的精神。

晚安华师

2019年春节,为了做餐厨垃圾处理的项目,李娜连家也没有回。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学生返校时间被推迟,但疫情却无法阻断老师们的科研进度。实验室的很多老师年初二就开始上班,一天也没有休息。“我们对科研是有热情的,我们就想用这种行动去告诉周围的学生,怎样才算是真正做科研。”刘素宁说。

“有时候晚上11点我想回去了,但看到还有很多老师都在这里。他们就是榜样般的存在,一直有人在前面牵着头,你就愿意往前走的。你看见那些老师都这么努力,而你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你凭什么懈怠?”博士生高月表示。

晚安华师

弦歌不辍,倾尽丹心育桃李

除了在行动上以身作则,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团队的老师们同样倾注了很多心血,不断强化团队的人才力量,为团队赋能。

对于年轻老师的栽培,李胜事无巨细,大到协助他们规划科研生涯,小到指导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虽然我们也会写文章,但是写不出特别高级的文章,李老师就会指点我们。”刘素宁解释。

晚安华师

对于每一位团队成员课题的把控,李胜都亲力亲为。任充华观察到,李胜基本上每天都在和团队成员聊课题,“我很多时候都会和他聊到晚上11点多。”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博士生还是硕士生乃至本科生,李胜都十分乐意与他们进行交流,“当我们进入到一个误区,或者是在科研上钻牛角尖的时候,他就会及时地引领你通往一条正确的道路。”朱伸表示。除了自己出力,李胜还会不定期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来指导团队的工作。

任充华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除了和学生们沟通课题,帮助他们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任充华认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真正喜欢上科研,在解决重要科学问题的同时收获属于自己的成绩。“我一直认为,科学研究成功的秘钥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晚安华师

栾云霞则十分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查文献,提出问题,不断摸索,明白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何在。“如果只是培养一个干活的机器,这对我们来说没问题,但是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通过和栾云霞老师一年的相处,吕亚南也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栾云霞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的逻辑思维都对她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吕亚南要汇报的PPT,栾云霞也会提出非常细致的要求,“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却在以后我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晚安华师

李娜也有自己带领的小团队,因为年龄相差不大,李娜称呼学生为“孩子”,让学生称呼自己为“学姐”或“师姐”,相比起“对学生的培养”,李娜更愿意视其为“相互学习”。“他们很年轻,看到的东西比我们看到的更多,我不能把我学到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但我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分享给他们。”

对于小团队,李娜很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秉性分配任务,“如果他适合当领导者,那我会让他带一两个师弟师妹;如果他适合一个人做研究,我就会让他独立承担一个研究方向。”

晚安华师

作为青年英才,刘素宁平时也会参与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大创项目,并协助李胜指导研究生。刘素宁经常教导学生,做科研要坚持创新性,同时也要以普通人的心态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除了科研本身,刘素宁也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建设,不仅关注到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也感知到他们未来的就业压力,对此,他希望学生都能够开心地生活、快乐地搞科研,“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再不开心就更难啦。”

晚安华师

看着团队从初创时的几个人到逐渐壮大,一路上采撷风景无数,李胜的初心都从未改变,他期待自己用心打造的“虫虫特工队”能继续潜心在昆虫研究之路上,不断探寻和解锁新的生命密码,利昆虫之所长,助力人类健康。同时,他也希望能给学校传递一股正能量,鼓舞更多优秀的团队打造华师品牌,一起推动整个学校的发展。

在近五年的时间里

李胜团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也期待华师有更多优秀团队

取得更大的突破

#往期回顾#

晚安华师

晚安华师

晚安华师


采写丨李君悦 杨曼潮 徐子媛 辛瑾源

龙志洁 谢楚莹 吴东元 王诗蕊 李妍静

部分内容整合自广州市科协

摄影丨李家慧 宋子妍

何沛霖 曹野 张浩洋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张子萱 孙梦瑶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广东本科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晚安华师-时隔8年!华师再获广东科学技术一等奖!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