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亡时发出的呐喊
▲革命传播者、首任教导主任卜宪基
▲叶滨、邓品珊
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成县师范的师生们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抗日救亡佳话。
当时,抗战方兴,民族危亡形势极为严峻,整个华北的大片国土已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一批流亡甘肃的华北籍中小学教师纷纷来到天水,成立了“战时教师服务团”,并创办了“困难中学”(即天水五中)。就在这时,“战时教师服务团”的部分教师应聘到这所新成立的师范学校执教。这些教师亲身经历了日寇铁蹄的蹂躏和国民党败军的骚扰,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有切肤之痛,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愤慨万分,迫切要求抗日救国,他们以忧国忘身的豪迈气概满腔热枕地向学生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政治主张,传播“生活书店”“开明书店”“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进步书刊,高尔基、托尔斯泰、鲁迅、郭沫若、茅盾、闻一多、巴金、夏衍、曹禺、田汉、邹韬奋、范长江、艾思奇等中外进步作家的作品,和《全民抗战》《文艺阵地》《黄河》等进步刊物,都成为学生课外必读的书刊。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们还经常组织以抗战救亡为内容的作文竞赛、论文竞赛、歌咏比赛和读书演讲会。这些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徽县、西和、礼县、康县、武都、文县等邻县的学生,也纷纷来报考成县师范。由于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学校办得很有生气。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团结广大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教导主任、“民先”队员卜宪基在摸清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后,首先在学生中发展了一批抗日民族先锋队队员。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了“成县师范抗日救亡宣传队”,共20多名队员,由成县师范第一届学生折步洲(即叶滨)、邓述祖(即邓品珊)等负责。在卜宪基、田宝瑞、王次兰等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先后排演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狂欢之夜》;歌剧:《渔光曲》(根据电影《渔光曲》改编);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热血歌》《保卫黄河》《铁蹄下的歌女》等20多个宣传抗日救亡的文艺节目,深入城镇乡村进行演出。宣传队每到一地,当地群众就热情帮着搭台子、搬道具,使宣传队很快就能演出。有些节目,观众看了还想看,宣传队就不厌其烦地再次为他们演出,直到观众满意为止。就这样,全县乡镇和部分村庄都留下了宣传队进行演出的足迹,他们还渡过犀牛江,到康县县城作了巡回演出。
1938年10月,由卜宪基倡导创办了一份抗日小报,报头题名为《卢沟桥》。作为成县师范校刊,用《卢沟桥》作刊名,正是以期师生永远铭记“勿忘国耻,驱逐倭奴”的初心。可以说,这一校刊刊名的提出为成县师范注入了爱国报国的精神基因。
《卢沟桥》校刊由折步洲、邓述祖任主编,高联珠负责刻写,半月一期,用壁报形式张贴,后来,有时编成四开两版的油印小报。内容主要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版面活泼,图文并茂,体载多样,有散文、诗歌、评论、漫画、宣传画等。一些重大新闻和抗日救亡宣传队在各地开展宣传活动的情况,均登在显赫位置。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会战”、“武汉失守”等重大新闻,都以号外进行刊登。折步洲撰写的《宣传在袁家大庄》一文,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当地群众在观看演出后,踊跃为支援抗日救亡捐款的情景。这篇文章曾被西安出版的进步刊物《西北青年》刊登。邓述祖以《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为题撰文,深刻揭露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9年3月,《卢沟桥》改为周刊,临时有重要新闻消息,就编成传单,群众称为“快报”,发行范围也从学校面向社会。因编辑人员同时也是宣传队的骨干,所以刻印工具由宣传队携带,宣传到那里,就在那里刻印,使之能及时和民众见面。
这一时期,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民党由对外抗战逐渐转向对内反共,消极抗日,大肆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论调。《卢沟桥》抓住时机,及时刊发文章,揭露国民党对外消极抗日,对内积极反共的行径,使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于《卢沟桥》的斗争锋芒刺痛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要害,国民党地方当局公开出面干预,并暗中进行特务活动,列出黑名单,下了通缉令,妄图镇压学生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卜宪基决定让折步洲、邓述祖、王嘉恺、李建章、石琦、胡思智等同学即速离开成县,以摆脱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政治迫害。
作者简介
张忠,字肃啸,笔名同谷,1938年生,甘肃成县人。1960年毕业于省立甘肃成县师范学校文科班。历任中共成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厂坝铅锌矿党委宣传部部长,现任陇南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和地方文史研究工作,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游记、报告文学等3600余篇,摄影照片260余幅。
编辑|田 苗
监制|石 明
审核|杨 军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