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春色难关住,一地芳菲汗水栽。11月5日,海洋学院的王库教授开展了“教授大讲堂”第七十七讲“有关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上的应用”。3S技术包括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表达、管理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王教授的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就精准农业的起源、发展趋势以及3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实现途径作了深入浅出的报告。
01把施肥“处方”开在田间地头
精准农业思想源于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利用3S技术把田块按格网方式实行管理,对每一地块的水肥气热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诊断、优化配方”,实行科学管理,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王库教授一直致力于3S技术在土壤空间变异方面的研究,是3S技术领域的专家,曾两次赴美深造。在美国期间,王教授与合作导师受当地农会的委托,要求就当地酸化麦田过量施肥问题提出优化施肥策略。他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调研、建立模型、分析数据,利用3S技术为每一块农田开出精确施肥的“处方”。农民依据处方为作物施肥,灌溉……,不但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农民的肥料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极大降低了肥料投入对环境的负面作用,达到了精准农业的目的。教授也实现了科技人员的“天国理想”——学有所成、所得,学以致用。
王教授不仅用科学用语阐述了3S与精准农业技术,并结合自身经历,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了国内的精准农业应用实例。王教授解释道,紧随发达国家,我国早在在20世纪90年代,已先后在上海、新疆、黑龙江等规模化农场开始了精准农业应用产,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在我国南方,受限于地理环境,农田过于分散,精准农业难以大规模的推广,这也成了我们这一代年轻学子从事研究的重大机遇与挑战。精准农业的基础是数据采集,在研究福建农田土壤资源空间变异时,教授研究团队不辞辛苦,冒酷暑在全省采集了500多个珍贵样品,记录了样点进行土壤的剖面特征、景观特征、完善并分析了土壤的多项指标体系,利用3S技术、数学模型等丰富了福建土壤资源在全国土壤数据库中的数量。
当同学问及研究的动力时,教授说道,学习与研究主要出自于个人兴趣和偏好。他希望同学们都能不负四年大学时光,培养个人的专业喜好,术业专攻,学有所成,为以后继续深造、读研打好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快速入门、学以致用。珍惜大学的良好条件、博览群书,打好基础、不负韶华。
02
“考研学子”的引路人讲座结束时,当面对犹豫不决的“考研人”时,他欣然分享了许多自己的心得。他坦然地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很多挫折,比如写学术论文时就会很遇到很多辛苦与困惑,但这都是个过程。不经历这个过程自己也就不会进步。所以对考研的同学来讲,也是一样,最为关键的就是打消顾虑,培养信心。不去尝试怎么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教授举例到,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只有对某一领域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才会发现在这一领域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你能发现并弥合问题与问题之间的gap,那么它往往就是取得成绩的一个方向。印象很深的就以前他在准备国家基金申请的时候,就是把握了类似的gap,看似偶然的成功,其背后是有很多付出的。所以不要畏惧面那么多考研竞争对手,总在顾虑自己行与不行的问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勇敢迈出第一步。
今天的“考研人”也一样,要敢于挑战,先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抱着“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打工”。而在追梦过程中,困难总会存在,但要学会在实践考察中发现、解决问题,不能闭门造车、空想问题。
END
本期编辑丨全媒体中心 李炜昕
图片来源丨全媒体中心 影像部
文案来源 | 全媒体中心 记者团宋增辉刘丽琴董明琳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