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UMMER 2021-06-21
2021
6.21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这一天,我们称之为夏至。
“日北至,
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
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为大,至为极,鸢尾花在盛开,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先民称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年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夏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三候随之而来: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鹿与麋一属阳一属阴,与冬至二候糜角解相对,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在夜晚道路两旁树荫的掩蔽下,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这种喜阴的药草,只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也因此得名。夏至三候都在表明,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按我国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大约再过二三十天的暑伏,才最热的天气。
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伴随着我们长大的文字,与夏至息息相关的谚语,无一例外提到了夏至的面。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夏至新麦登场,除敬神外,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泰戈尔曾言:
光影相逐,夏至雨来,
就这样在路旁守望是我的快乐。
夏至到,木槿荣;四时兴,长相伴。
SUMMER
2021
新闻中心记者团出品
文 | 李心怡
播稿 |李心怡
图片制作 | 王诗怡
图 |蔡萍仪丁雨泓 郭晨妍
编辑 | 魏燕欢
校对 | 林佳佳
责任编辑 | 苏昭妹
审核 | 党委宣传部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