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三,有许多幼儿园在幼儿将毕业的一两个月进行专门性的衔接工作,实施小学化的生活、学习管理。对此,一些专家批评其为“突击衔接”,认为不可取。
不少人认为,幼儿园在幼儿将毕业的一两个月进行“小学生活恶补”,致使幼儿园末期生活严重小学化,有突击衔接之嫌疑,认为应该在幼儿入园之初便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做好衔接工作。
幼儿园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幼儿成长的每个年龄段确立分层目标,并在整个幼儿教育期逐渐完成。如在幼儿刚入园时就对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加以培养。这样的渐进式衔接教育,当然可以取得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效果,但也存在目的不够明朗,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难以取得强化式的衔接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末期生活中的突击衔接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表i)。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幼小衔接中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相关的文章。渗透性(衔接性)衔接教育的特点 突击性衔接教育的特点 教育时间长。
具有教育长效性。
良好习惯一旦形成,不易反复。 教育时段短。
针对性强。即使性教育效果好。
对矫正不良行为有较好的教育功效。
我园在大班末期时实施“角色置换”式的模拟小学状态管理实验,通过“参观小学”、“学背小书包”、“举手用左手(小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求学生用左手举手,便于右手随时记录)”、“我也会做作业”、“倒计时牌:离毕业还有几天”等活动,使幼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即将离开幼儿园、步入小学生活,产生了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尤其对于一些纪律观比较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段日子有如“军训”,他们开始试着用小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矫正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集体规范意识,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了思想准备、心理准落行的准备。
改变教育环境,提高幼儿入学适应能力
现象四,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许多幼儿园与小学都采用了外部环境及学习方式改变的这一形式,如桌椅摆放形式的变换,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等上下功夫,但这些衔接形式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形式衔接”,不具备教育价值。
笔者认为,判别一项工作是否形式化的标准是看这项工作的“形式”是否为“结果”服务。我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上,采取了这样一些形式:学习环境的变化、作息时间改变、师生关系改变等等。在这样一些措施下,幼儿在园末期所处教育环境有了较大变更,幼儿的学习适应能力有所提高,(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幼儿的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生也得到了锻炼,为其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作了有效铺垫。下面,以我园大班“幼小衔接计划”中部分内容及其相关的素质培养目标为例予以说明(表ⅱ)。
措施 培养目标 要求幼儿每天早晨8:00前入园,不迟到 培养幼儿守时 将幼儿的座位从以前的围坐改为较规范的“秧田式” 使幼儿行为向规范化过度 适当延长上课时间,适当减少课堂中的游戏成分 加大幼儿有意注意的培养,延长幼儿有意注意时间 要求幼儿会独立穿脱衣服、鞋袜、大小便自理(自备手纸)、养成良好的进餐、午睡等生活习惯。 提高幼儿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适当改变太多儿童化的教师态度,在师生关系中,肯定性和混合性(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求或批评)接触应为主体。 培养幼儿对未来师生关系的适应能力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