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信教育理念:改进工作作风(2)

事迹材料,艺考

事迹材料

2012-4-09 10:19:20 文/罗妍婷

关注

 


用好品行固其信心。品行即人的道德品质,由“品”和“行”组成,品是人的思想、理念、认知和品质,“行”则是其外在表现。品行既反映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操守,也折射着人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良好的品行,可以修心正身,保持人格和气节,使人经得住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是给人信心的核心因素,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反之,如果品行不端,情趣低下,道德沦丧,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工作开展,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品行端良,与人信心,首要的是为人要诚信。诚是开山斧,信是做人金。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组织忠诚,让人民坚信权力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对事业真诚,让人民坚信权力掌握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手中;对同志和群众坦诚,让人民坚信权力掌握在恪守信义、言必信、行必果者手中。其次是处事要公道。“源洁则流清,心公则行正”。“无公不至于立道,不正更难以立身”。公道是党员干部应备的政治品格和职业道德,也是提高公信力的根本保证。要常怀公正之心,掌握好分寸,坚持好标准,以心正求公正,以公正服大众。再次是掌权要清廉。“公生明,廉生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闻过则喜,知错就改,从善如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凭这种品行,我们的思想、行为才能经受各种因素干扰、考验,群众对我们的信心才会稳固、永恒。


二、使人信任,改进作风须心到责到力到


信任即相信而敢于托付。信任度积聚到一定层次,就会上升为忠诚度,形成依附感。一切人间的美好,皆以信任为依托。有人向你倾诉,表明你能让人信任,有人请你帮助,表明你能让人信任,甚至是有人找你吵闹,都表明你还能让人信任。有了信任,就有了真诚交流的前提,就有了化解矛盾的条件,就有了推动工作的基础。不能给人信任的干部不可能开展好工作,不能给人信任的集体肯定是一盘散沙,不能给人信任的政府难以维护社会安定。信任的形成往往是需接触和过程的,赢得信任关键是在这种接触与过程中做到心到、责到、力到。


用尽心获取信任。何谓为民尽心?就是用尽全部心思,为群众解难,带群众致富,让群众幸福。“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不悔的苦恋,诠释的其实是一种尽心的信念,尽心的执着。官尽心,民才会尽力;官尽心,民才会授信。少数干部对群众的意见经常忽视,对群众的嘱托经常忘记,对群众的事情经常挂起,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思没有花在群众身上,这样的干部是无法让群众信任的。以何尽心?关键是秉持好“四心”。一要秉持真心,大处着眼聚民心。坚持以感恩的心真心实意对待群众,忧民之所急、思民之所需、解民之所盼,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要秉持细心,小处入手维民利。坚持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及时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及时收集群众合理建议,及时了解群众当前困难,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做起,从群众最需要迫切解决的事做起。三要秉持公心,赤胆忠心办民事。做到胸怀坦荡,正直大度,不以亲乱纪,不以疏废事,不偏不倚,不惧不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四要秉持恒心,迎难而上解民困。耐得往性子,守得住原则,经得起误解,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持之以恒。


用尽责提升信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就是责任心。干部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直接影响着决策水平和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群众对其信任度。责任心强,就会在其位、谋其政,把困难想在前头,把工作做在前头,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确有少数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松懒、思想消极、工作漂浮、纪律散漫、生活奢靡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说到底就是责任心缺失造成的。“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没有责任感的人,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将一事无成,而有责任感的人,纵算是本领平平,也会赢得信任、获得支持,一定能够办实事、办好事。尽责首先要知责。“知责方知行”。要明晰责任、牢记使命。清醒认识肩负的职责,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审慎态度行使权力,切实做到知责思为,知任图进,克己奉公,勤勉敬业。其次要履责。职责比职位更重要,一个人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干事成事。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珍惜和忠于自己的事业,立足本职岗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尽职尽责地为党分忧、为国竭力、为民谋利。再次要担责。要勇于负责、敢于担责。要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敢于决策、善于决策;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主动请命,勇挑重担。唯有如此,才能竭尽全力、全心全意察民情、虑民忧、思己责,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在群众信任和支持中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用尽力赢得信任。“尽人事而听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力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竭尽全力而未能尽如人意,同样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在现实生活中,不尽力工作的干部会有许多托词:这件事不值得这样做;那个人不值得尽力帮,这些12582农村信息网托词表面上看是认识问题,实际上是态度问题,是群众观念问题,这样的干部永远深入不了工作,永远得不到群众信任。如何尽力?一要把职业当事业去热爱。只有热爱所做的工作,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做工作。要把工作看成是天职,饱含激情去完成;把工作看成是爱好,轻松愉快去追求;把工作看成是朋友,真诚友好去面对;把工作看成是挑战,满怀斗志去迎接。二要把过程当旅程去追逐。满怀期待,饱含激情,矢志追求。要树立食不甘味、夜不安寝的精神,瞄准既定目标,发挥全部才智,用尽全部力气,锤炼韧性,磨砺耐性,锲而不舍,竭尽全力,一抓到底。三要把为人当作为己去对待。要坚守古人“推己及人”的待人之道,“群众在我们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目中的份量就有多重” 。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在感同身受中赢得理解支持,获取前进动力。四要把结果当成果去享受。以“追求完美,不留遗憾”为目标,既问耕耘,更问收获。做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质量落实,把成就事业、创造业绩作为人生最高目标、最大乐趣,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真正做到干工作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三、让人信服,改进作风须情到理到法到


信服就是笃信且佩服。信服缘于敬服,敬服催生信服。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信服是最重要、最正确的肯定;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我们的工作必须让群众满意、让群众信服;群众是最大的实际,能否让群众信服关键看我们能否替他们着想,给他们分忧,为他们办事。让人信服必须让人服在“情”上、服在“理”上、服在“法”上。


以情服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感情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它能调动人的情感,调节人的行为,激励人的意志。人民群众最讲感情,我们怎么看待群众、对待群众,群众就会怎么看待我们、对待我们。做到以情服人,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群众困难。要学会深入群众。消除高高在上的等级意识,亲知、真知、深知群众的所想、所盼、所忧、所乐,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贴近群众中不断汲取工作动力。要学会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拓宽群众诉求和参与渠道,最大限度地赋予群众话语权和建议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确保决策部署符合群众意愿,体现群众利益,顾及群众感受。要学会关心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握群众需求,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以理服人。理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红线,也是沟通干群关系的桥梁。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只有不讲道理的领导,没有不讲道理的群众。”这句洞明执政艺术的语录,道出了干群关系的核心。“以势服人口服,以理服人心服”。只有转变思维方式,对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才能真正给予理解、积极支持,才能与党委、政府和干部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做到以理服人,一是要增强说理效果。注重思想武装,善于用最新理论成果增强说理的深刻性和渗透力,让群众心悦诚服地接受道理,认清形势,明确方向。二是要掌握说理方式。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能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用民主的渠道、讨论的形式、说服教育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三是要注重说理依据。紧密群众实际、工作实际,认清性质,找准原因,注重事实,看重依据,把道理说得有根有据、有血有肉,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服服帖帖。四是要讲究说理艺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把大道理讲清,小道理讲深,老道理讲新,新道理讲明,歪道理批倒。特别要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善于总结在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人、身边事来影响和感召广大群众。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范文-事迹材料-坚持三信教育理念:改进工作作风(2)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