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阐明了近墨者而不黑的根源,在于个人对光明和进步的追求,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
例文
近墨者未必黑
人们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总希望周围有个良好的环境。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我觉得,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固然可贵,但环境终究是外因,是重要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在不理想的环境中,照样能取得成就,所以,近墨者未必黑。如果有谁不幸成了个近墨者,他是否真的会变“黑”就取决于他的内在因素了,是同流合污,或是出淤泥而不染,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墨”可以看作两个意思,周围的人不理想或周围的事物不尽人意。而“近墨者”如果是生活的强者,可以奋力去排斥它,甚至改变它。爱国大诗人屈原可以说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可他却能不受这环境的影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这的确是令人赞叹的高风亮节。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哥哥是反动派的一个什么“长”,而他,却毅然与反动家庭决裂,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殒身不恤的猛士。由此可见,在不良环境中,照样可以洁身自好,取得成就。
另一方面,不良的环境甚至可以被我们所利用,使它变得有利。记得有一位大作家,为了描写乞丐,流氓,竟把自己也打扮成他们的样子,混迹于其间,获取真实的感受,才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这些形象,这难道不是“近墨者”的一大壮举吗?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近墨者黑的现象毕竟不少,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视这一现象,改变这一现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今社会上,一些人目睹社会不良风气,起先深恶痛绝,力图改变。然而在碰壁之后,自叹不过是“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无力回天,既而认为这是所谓“潮流”,无法改变,听之任之,甚至随波逐流。这种现象令人忧心。然而社会的主流是好的,大多数人正为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而努力,我们如果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社会风气的好转、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就指日可待。
超凡脱俗的莲花,不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而且通过自己不断的新陈代谢,居然把脚下的污泥变成营养丰富的肥料,可敬可叹——我们都应该学习莲花的品格。
[短评]
本文从人们都希望有个良好的环境说起,接着从理论上分析,指出环境只不过是外因,近墨者是否变黑,最终决定于内在因素。接着举了古代的屈原的例子,屈原处在“溷浊”的环境里而能“高驰而不顾”,表现出高风亮节。又举了左联作家殷夫的例子,殷夫摆脱了(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请保留此标记。)家庭的不良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至此,作者已把自己的论点论证得无可 辩驳了。但他的论述远未结束,在这个基础上,他又用辩证的观点指出将不良的环境“为我所用”,这就比一般的考生又胜一筹。他举出某作家混迹于乞丐流氓之间积累了第一手素材的例子,很有说服力。他又指出对于社会不良现象不能束手无策,要团结一心来改造它。这个思想境界是难能可贵的。
结尾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设喻,指出利用、改造不良环境是完全可能的。
本文立意高远,分析透辟,论证有力,能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实属难能可贵。
例文
近墨者黑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载之下读来,更让人赞叹古人言语的精辟洗炼,切中要害。
“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其实也很浅显,墨就是一个传染源。由于物质的运动,它势必就要扩散到它周围,它周围的东西也势必要沾染上黑色了。对物如此,对人亦如此。一个人的习性总会或多或少地给周围人一定影响。大家所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一个明证。孟子少时家贫,住的地方靠近墓地。他每日所见就是吹打送葬的队伍。久之,他也就学会了,整日跟小伙伴一起玩办丧事的游戏。而当他家搬到集市附近时,整日耳闻目睹的是商贩的叫卖声和市场的喧闹,他就又受了商贩的影响,开始玩起做买卖的游戏。只有当他家搬到学堂附近后,他才受到诗礼熏陶,为他后来发展儒家学术奠定了基础。假如孟母不明“近墨者黑”的道理,不三迁其家,为孟子找到一个好的环境,恐怕孟子难以成为一代儒家大师。
其实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于是之不是在他的《幼学纪事》中谈到,他如果不是有正直的老师、朋友扶持,很可能会走上“歧路”吗。“蓬生麻中,不挟而直”,而白色沙子混进黑泥,久之,就会面目全非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正确地选择同学、朋友、老师,使自己和正派有修养的人来往,共同研究学问,互相帮助,彼此促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不要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使自己堕落。个人慎交友才能走正路,而国家亦如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近墨者黑”这句古语将时刻提醒我们,让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为正直有用的人吧。
[短评]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