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法则(3)

对联大全,艺考

对联大全

2011-11-03 09:52:19 文/王子轩

关注


2.加笔划 相传有一仕宦人家,父子俩有权有势,横行乡里,老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父子俩都买了进士,婆媳均封夫人,为了光宗耀祖,装点门面,便在门上挂出一副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门对刚刚贴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时通过改增笔划,变成了另一副楹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3.减字 楹联的针对性楹强,不能轻易混淆。传说旧时有一家人家结婚,把丧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错贴于喜堂之上,客人一见,无不惊异,因碍于情面又不便明说。当新娘来到喜堂见此联时,不免暗中叫苦,但她灵机一动,来到丧联旁,将上下联尾各截去一字,丧联立刻变成下面的喜联: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类似这样加减字词的故事,在民间广有流传。 ☆翻造法 将别人创作的楹联作某些必要的改动,用以表达自己写作楹联的主旨的楹联创作方法称作翻造法。用翻造法写作的楹联尽管只改动几个字,但能另具新意,这种写作方法常被人们所运用。如: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河南南阳岗诸葛武侯祠大殿门前两旁的一副楹联,上联歌颂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品格;下联为诸葛亮早年隐居地是襄阳、南阳之争而感叹,寓意深邃幽默,富于哲理。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网址未加载)查看更多与本文《楹联法则》相关的文章。 1959年秋,胡耀邦到南阳检查工作,在参观武侯祠等古迹时,看到了这副楹联,易数字而成一副新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功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该联寓意新颖,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甘当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堪称翻造联之佳作。再如: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明代杨继盛因弹劾奸相严嵩,无辜被杀,临刑前写了这副楹联以示不畏强暴。1916年李大钊书赠杨子惠一副楹联,乃是翻造此联而成: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该联仅易一字,却足以抒己志,又勉友人奋发向上,新意顿生。

【设问法】

以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是作联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便于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同时,用“问”与“答”的形式作联,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便于表达联意和创作主旨。常见的设问法有如下几种形式:

1.设问作答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斜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以上两联,皆是以自怨自艾、自嗟自叹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迷信的本质,嘲笑了信神信鬼的愚昧行为,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妙趣横生。很显然,这样的写作方式比平铺直叙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2.设问求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启超在武昌讲学时,坐镇武昌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以“礼贤下士”的客套话出上联设问求答,锋芒显露,咄咄逼人。对此,梁启超不卑不亢,避其锋芒,含蓄作答,以柔克刚,真不愧联坛高手。

3.设问不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该联相传为石达开所作,上下联全是反诘语气,诙谐风趣,虽没有明确作答,然其乐观豪迈、气势凛然的联语本身就寓答案于其中了。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范文-实用工具-对联大全-楹联法则(3)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