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在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重庆市第六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颁奖大会上,我校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万童蛟老师的《用户视角文案的三个层次》荣获一等奖,文化与旅游管理系任肖、鲍京京老师的《图书市场三类出版的营销模式差异》获得三等奖。
比赛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办,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据统计,全市共有63所高校参加,共有330件参赛作品,评出获奖作品144件,其中高职组一等奖14件,二等奖22件,三等奖37件。
厚积薄发——下一次会更好
2019年7月,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启动传媒传播双基地项目建设,其中有一项教学资源库建立,需要系部老师制作微课。虽然从2017年就接触了“微课”,但也只有到了去年,万童蛟才真正开始了解微课。这也不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市微课比赛,去年的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她拿到了三等奖。
今年疫情期间,为了准备微课比赛,万童蛟花了很多精心放在脚本内容上。每半天才能写一个,一共八个作品。经过不断的打磨修改,万童蛟开始视频拍摄,这次她选择的是亲自出境,“因为从学生的角度讲,里面有老师还是没老师,效果是有区别的,有老师,会更有代入感,更吸引学生。”
拍摄完成后,万童蛟还要和后期制作公司沟通如何剪辑,这一步很繁琐也很重要。通过对微课解说词的反复琢磨,后期不断修整,《用户视角文案的三个层次》相对来说完整度更高,于是万童蛟选择了这个作品参赛。
高职院校14件一等奖获奖作品,大多数是理工科类,文化艺术类作品不容易拍摄,也更不容易获奖。正如专家所言,微课制作需要尽量聚焦某一个角度,形成一个思维体系,理工科类作品相比较起来会更加有层次。微课比赛颁奖大会上,还展示了相关专家对作品的点评,令万童蛟开心的是,专家充分肯定了她的选题、内容、设计与讲解。
去年比赛之后,万童蛟跟系部其他老师学习交流之后,找到了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她看来,微课这一形式短小精练,虽没有线下课堂的互动性强,但是它囊括了线下教学的所有重要知识点,能更简洁明了的传达知识点,让学生更快掌握课堂要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短视频越发流行,而微课就类似于“短视频”,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作品打造成学生喜欢的。所以,万童蛟会格外注意画面的美观度、内容的完整度以及思维体系的建立。
从2017年担任专职教师以来,这四年里,万童蛟也在进步着。去年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一届大广赛全国一等奖,今年的微课比赛全市一等奖,都是对她教学能力的肯定。万童蛟说,接下来她希望能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有序。
通宵达旦——从不断参与中收获成长
《图书市场三类出版的营销模式差异》是《文化市场营销》系列课程中的一个,从2019年2月开始,任肖开始筹备微课视频的制作。任肖曾在一个科普网站看到一个视频,用手绘的动画形式来讲述什么是二维码。
她当时就想,自己能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制作微课,讲授课程中一些不好理解的知识点,让学生易懂,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有了想法,任肖找到了学美术出身的鲍京京。
“绘画语言通俗易懂,直观,因为本身课程内容就偏难,通过化繁为简,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为此,任肖和鲍京京开始合作。任肖负责脚本设计、转换素材,鲍京京负责动画绘制,一个脚本就需要一周的时间。“其实这种方式实际操作比较复杂,我需要先学习相关的课程,然后根据任肖的脚本来设计,剖析她的话,再来翻译,又因为是两人合作,我们的角度理解不太一样,这也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去磨合。”鲍京京解释道。
大多数参加微课比赛都是专职老师,但她们不是。任肖是系部书记,鲍京京是辅导员,平时繁琐的工作很多,她们就利用周末的时间加班。“通宵通宵地做,找素材,准备初稿,再修改打磨,挺难忘的。”
“一个完整的微课是要有提问环节,要布置作业的。”为此任肖特意在作品末尾设计了一个小问题,她希望学生在听完微课后能更好深入思考课程内容,取得收获。在任肖眼中,微课视频后期剪辑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因为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她希望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能得到提升。
“有课程就会有反思,有比赛就想要去参加。”尽管不是专职教师,但是从2017年开始,任肖便会参加微课视频比赛。比赛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开拓思维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以赛促教的目的所在。
微课是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微课比赛实际上也促进了教学的改革。在任肖看来,教师们可以多参加此类比赛,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接轨信息化,自我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采写:康琪 唐利 郑新雨
编辑:唐冰茹
审核:宣传部
Copyrightreserved.CQCA2020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