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法律,从阅读开始
法律人文之迷人、法理民刑之精深
为你推开法律新世界的大门
北京大学出版社暨燕大元照十五周年校园巡展
来西南政法大学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度法律图书巡展第1站: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站
时 间:2021.6.2 - 2021.6.4
地 点: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二楼大厅
书展现场会有各色活动,赠书赠不停!
往年珍贵的影像信
部分图书展示
王泽鉴民法研究系列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系结合学说及判例的研究,分析检讨台湾民法解释适用的重要问题。写作期间长达20年,陆续分册出版,共有八册,撰写本书之目的在于引进新的法律概念,建立理论体系,检视法律适用的逻辑及价值判断,在个案里寻找法律原则,从事案例比较研究,发现活的法律。重排合订本系将原书8册整合为一部完整著作,依民法体系编排其内容,希望更能显明问题的关联及发展,提升问题意识及显现法学方法的重要,并便利参考使用。深切期望本书的更新能够更有益于促进两岸法律交流、法治发展与中华法学的繁荣发达。
本系列另外九部书从民法基本内容的几个重要部分展开,仍然沿袭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案例和判例为线索、以分析解说为指导、以法教义学为规范模式,亦堪称经典,被许多高校法科教师指定为教材或参考用书。
苏力法学作品系列
法律人的书单是不可能绕开“苏力”的,它的“秋菊”与“山杠爷”已成为法学家标示法治本土资源与法律移植难题的经典符号。
苏力最早并最系统地将社会学、法律经济学的方法引入到国内法学研究中,以其个人突出的学术影响力推动中国法学发展。
苏力显得“不近人情”,他有意“一直坚持一种批评的学术态度,坚持一种相对边缘化的学术立场”,既是源于他引入和倡导的一种与当时主流法学界不同研究范式的努力,也体现出他为入世的法学塑造出世的学术空间的志向。
陈兴良作品集(新增《立此存照(增补版)》)
1. 自选集:《走向哲学的刑法学》
2. 自选集:《走向规范的刑法学》
3. 自选集:《走向教义的刑法学》
4. 随笔集:《刑法的启蒙》
5. 讲演集:《刑法的格物》
6. 讲演集:《刑法的致知》
7. 序跋集:《法外说法》
8. 序跋集:《书外说书》
9. 序跋集:《道外说道》
10. 备忘录:《立此存照——高尚挪用资金案侧记》(增补版)
坐标书系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文学大师莱辛有言:“一本大书,就是一桩大罪。”
20世纪40年代,栖身耶鲁的德国哲人卡西尔谈及其多年前写就的三卷本煌煌巨著“符号形式哲学”时,坦陈:“现在我日益倾向于赞成莱辛的格言。”
我们不必把先哲的感悟过度阐释。但我们亦应知晓,微言要义,大道至简。
燕大元照坐标书系,遴选域外法政精悍名篇,以轻灵的体量,为读者呈现深邃的洞见。
法律人进阶译丛
近代中国的法学启蒙受之日本,而源于欧陆。无论是法律术语的移植、法典编纂的体例,乃至法学教科书的撰写,都烙上了西方法学的深刻印记。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盛了一段时期的苏俄法学,从概念到体系仍无法脱离西方法学的根基。
中国法治的昌明端赖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如中国诸多深耕法学教育的启蒙者所认识的那样,理想的法学教育应当能够实现法科生法律知识的体系化,培养其运用法律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我们希望本译丛能够为中国未来法学教育的转型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期冀更多法律人共同参与,培养具有严谨法律思维和较强法律适用能力的新一代法律人,建构法律人共同体。
在这个时代,中国法律人不仅需要怀抱法治理想,更需要具备专业化的法律实践能力,能够直面本土问题,发挥专业素养,推动中国的法治实践。这也是中国未来的“法律人共同体”面临的历史重任。
法学与文学公开课:来自原欲的呼唤
《法学与文学公开课:来自原欲的呼唤》介绍“古希罗文明”分支下的文学作品与罪刑思想。这是一种追求现世幸福的世俗人本价值观,肯定人之原欲的合理性,以强调人之主体性与意志自由为逻辑原点。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的人文精神,均与“古希罗文明”一脉相承,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原欲情结与人本意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法学思想,均传递着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个体生命价值的理念,侧重于对个体权利的保障。
本书通过106幅图片、35位*作家、52部经典作品,立体呈现了法学与文学的跨界对话,其中不仅包含大众耳熟能详的法律元素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例如莎士比亚之《威尼斯商人》《麦克白》、雨果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卡夫卡之《审判》,还包含对《格林童话》、杰克伦敦之《野性的呼唤》以及《凯恩舰哗变》等作品的新颖法律视角解读。
极限正义:刑案之道
《极限正义:刑案之道》既是一部高水准的刑法理论专业读物,也是一本饱含法意情理的普法作品。本书是对近年来的热点案例或新型案例的学理分析。通说往往注重规范分析,而作者更强调考虑案件的社会效果、历史定位,用宏大的历史观研究案例,全面考虑可能影响案件的每一个因素,得出更为正义的结论。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中的案例分析,表达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方法论上,法律人不仅可以使用构成要件理论定罪,还可以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案例,这是传统刑法学的薄弱环节;在思维方式上,作者强调极限逻辑性,不仅要考虑个案,而且要考虑类似情形的可适用性,即此案的结论有无普适性。总之,作者以极限正义为主线,用中国典型案例,传达出了不同的法条解读方法和刑法哲理。
线上法院与未来司法
全球备受关注的关于法律服务未来的作者理查德萨斯坎德写了第一本讨论线上法院注定要改变未来诉讼的书。本书是继《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法律职业的未来》之后,作者又一部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
在《线上法院与未来司法》一书中,萨斯坎德通过其在法律技术和法理学领域近40年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了技术将如何改变诉讼,并提出了解决全球司法公正问题的办法。法庭是一种服务还是一个地方?萨斯坎德认为,司法要求大多数争议都应该由在线工作的法官来解决,而不是在法庭上。他声称,全球范围的司法公正问题能够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技术得到解决。
萨斯坎德是探索线上法院未来的先驱,他认为这将取代许多传统的诉讼。本书中他严格地评估了线上法院的利弊,用富有创见、令人信服且引人入胜的方式预言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虚拟现实将主宰法庭服务。全书简明、易读、令人深思。
扫描二维码 即可查完整书目
时序回斡,物候推移
夏日炎炎
正宜捧书倚窗,徜徉学海,静心阅读
走进法律名家,了解大师的思维
与书为友,与学为伴
6月2日-6月4日
我们在图书馆等你
不见不散!
推荐阅读
1.西政,谁在“手”护 ?
2.法律+拼贴诗=?
素材来源于“燕大元照”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靖雅
素材审核:江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