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出版物 | 《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1-6-02 12:33:04 文/施天瑞 图/郭阳轩

关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历史,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研究者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剥离出一个个故事或事件,提炼出前人曾经提出的重要观点或看法,还原出历史的轮廓和旧貌。

在《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一书中,作者于婉莹提到了一件往事,1947年,普林斯顿大学为庆祝建校200年,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中国艺术考古会议。冯友兰、梁思成、陈梦家都参加了这个会议。在活动结束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中国艺术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沟通中西文化,介绍中国精粹于西方,中国艺术实为最好的媒介”。这些前辈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不少欧美大学都设有中国美术课程,美国的一些博物馆里陈列着中国的文物,但国内当时还没有一所大学设立中国美术系。而介绍中国美术到海外,如果没有对中国整个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是难以做到的。西方学者当然也做不到这一点。梁思成、邓以蛰等教授随即陈书给梅校长,建议清华应当承担起这样重要的使命,并且得到梅贻琦校长的肯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王逊先生的学籍卡

这件事促成了中国美术史研究专门学科的成立。梅贻琦校长很快上书当时的教育部,申请成立美术史系,虽然未获批准。但却激发了当时参与此事的清华年轻教师王逊的热情,他后来去了中央美术学院,一方面开设了中国美术史课程,另一方面推动了美术史学科的建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关于成立博物馆给校长的信——冯友兰(原件)

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清华的内涵中,艺术理想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1948年,在清华公布的27个常设委员会中,就有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冯友兰先生为主席,邓以蛰、梁思成、陈梦家、温德、吴泽霖、雷海宗、袁复礼、潘光旦为委员。他们也提出了筹建艺术博物馆的考虑。

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出了设立艺术系的构想,并着手实施。1947年12月,陈梦家、邓以蛰和梁思成共同起草了给梅贻琦校长的建议书,提出在文学院下设艺术史系及研究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设立艺术史研究室计划书——陈梦家、邓以蛰、梁思成(原件)

可以说,清华大学是中国最早提出开展艺术史研究的大学。这些珍贵的史料的第一次展示,反映了清华教育对于艺术的理解和重视,也反映出艺术在清华教育历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关于增设艺术系呈教育部文——梅贻琦(原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文学院拟加设艺术系计划及理由(原件)

我们也可以从清华的现存史料里进一步了解清华的大学文化特征,比如:人们时常说起的“清华学派”。

当人们谈及“中西、古今、文理”会通的“清华学派”特征时,也许谈的正是一种大学文化——清华文化,而在这个文化中艺术留下的烙印,也是我们无法忽视的。这烙印虽然历经时光流逝、环境变迁,但至今仍然深植于清华人的心中。

何兆武先生所说的“这些广义的乃至泛义的共同之处,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情趣和风貌”,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特征,何兆武先生把它归纳为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也就是“清华学派”的人文特征。这个特征,成为后来清华办学治学的基本特征。吴宓先生就提出,以西学所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方法,重新梳理研究中华文化,形成人文学科教育研究的中西贯通的特征。冯友兰先生也强调,东西方文化要互相阐明,而不是互相批评,因为两种文化都在说明人类发展的共同趋势和人性的共同原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教授们“百年树人”前合影

左起:施嘉炀、潘光旦、陈岱孙、梅贻琦、吴有训、冯友兰、叶企孙。

曹云祥校长在1925年秋季大学部成立的开学致辞中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如果要自主发展,就必须本着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这也是成立国学研究院的目的,既要利用科学方法,又要加以中国的考据之法,去研究中国的高深经史哲学,寻出中国之国魂。因此,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完全之人格。

冯友兰先生曾就大学教育提出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及现在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冯友兰先生很简洁明了地给出了艺术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及功能的解释。

闻一多、朱自清、王国维等人都曾以鲜明的艺术个性表达不同方面的人文思考,并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他们的这些特质,不仅表现在自身的文学艺术的研究领域,还表现在教书育人方面,他们开设的那些人文艺术类的课程,一方面有着严谨的学术逻辑表达,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了具有艺术特征的审美理念。

清华从来都不缺少艺术,也不缺少艺术教育,我们缺少的是对于自身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包括研究自身的教育规律,思考自身的艺术特点。百年之久的教育历程,丰富的人文积淀,艺术的影响和作用在清华校园文化中就从未间断过,这不是一种偶然,相反却是一种蕴含着深刻意义的必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美术社成员合影

闻一多、杨廷宝发起“美术社”,有晋朝鼎、高士其、梁思成、沈宗濂、唐亮等。

清华的艺术教育,是对所有学生的作用,这是艺术教育的普遍意义所在,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总结和提炼的经验。此外,在专业层面上,梳理包括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内的清华美术学院的意义和作用,也是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当我们讨论清华的艺术及艺术教育发展时,需要将这一部分内容纳入其中,这个时期的艺术教育,既有清华原来就存在着的普遍意义,也因美术学院的加入而更加强化。

艺术对清华,对于艺术学科和艺术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例如,赵元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顾毓琇先生是国立音乐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的创建者,张肖虎先生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创建者之一,洪深先生是中国的电影和话剧的先驱,曹禺为中国的话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等等,不胜枚举。

最近二十多年来,有几次重要的历史性的事件,在清华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深化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包括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清华百年校庆的举办,艺术博物馆的建立,艺术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常态化等。这不仅是对清华人文精神内涵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清华的艺术教育状况,并且对许多兄弟院校的艺术教育都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特别的发展时期里,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是否要有艺术教育”转向“为什么要有艺术教育”,已经从“需要职业性的艺术教育“转向“需要通识性的艺术教育”,已经从追求“专业性的艺术教学”转向“跨学科的艺术教学”。

进入新世纪的20年来,艺术教育在清华的整体教育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从艺术学、艺术设计学、美术学等学科的调整,到专业的美术学院的成立。从本科生、硕士生的学位教育,到博士生学位的教育。从针对少数艺术家的职业型教育,到针对多数学生的通识性教育。艺术教学与艺术研究的风气开始深植于校园文化之中。

在中央大力强调艺术教育重要性的当下,学校一大批资深学者和教学名师也都对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观点。

· 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艺术强调感知,艺术感染力不像科学那样是可以被量化的,不能以量来衡量它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其实,我认为幸福感也是不能够量化的,它需要人们去感受、去体验,感受发生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一种获得感。在设计学科、美术学科中,这种体验和感受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美好感受和体验过程是一种高度心智模式,这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今天艺术学科的发展,在科技与人文两个层面,应该是一个全面的内外循环,如果是任由自己盲从或封闭,缺乏自信或固步自封,路都会越走越窄。所以我觉得跨文化、跨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能够使得科学和艺术真正有机地融合,这的确是一个很艰难,但却是实现理想目标的重要路径。

大学重要的不是仅仅使人获得知识,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完善的人格,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境界,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现在我们太强调一种竞争的机制,这一点也是有问题的。

· 郑小筠 ·

原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我自己体会到,艺术对一个人的人性发展很重要,尤其是对情感方面的教育。因为,理工科的人通常是理性思维,思维方式是“直线的”,艺术的感性思维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拥有多种思考角度。艺术还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更活跃,更开阔。

学校从1990起,将音乐课作为全校大一学习的重要选修课程内容,并获得2学分,持续6年时间。艺教中心成立后,共开设了20多门全校性选修课,包括:音乐、戏剧、影视,并且内容在不断地充实和丰富。

·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事实上,时至今日我们一直在讨论建筑到底应该归属于工程还是艺术这样一个艺术和技术、人文和科学的融合问题。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建筑院系基本上也有两种分类状态,一是工科类背景的建筑学院,强调工科学科背景;二是与艺术学相结合,诸如建筑与艺术学院。

事实上,建筑仍需要从美学的角度认知空间,同样需要学习素描、色彩、速写、写生、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艺术基础课程。所以,直到今天,清华建筑学院仍然设有美术研究室,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对于建筑学领域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雒建斌 ·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首先会从数学或物理的公式的完备性上考虑是否是美的,比如,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看爱因斯坦的能量转换方程,看起来的确是“完美”的,因为它可以用简单的方程把客观物质的变化规律表达出来。微观世界中所呈现的结构之美,是另外一种观察美的维度。

我们认真分析了当下世界人才的结构,其中,前2.5%是真正的创造、发明、发现者,之后15%可以称为早期采用者,而后是大量运用者,最后的一部分就是落后者,中间两个阶段是工程师的职责。我认为,我们清华培养人才的目标需要前移,要培养发明创造者,培养创新思想和引领性技术性人才。

·郑泉水·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先,与我的个人成长经历相关。绘画给了我直觉和想象力,我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学术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直觉的作用。我的很多创新成果都来自于“第六感”,来自于想象力,包括很复杂的数学问题。现在做超滑,其实首先是想象,再倒过来做出推理。我认为这些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创新首先都源自于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数学和物理很好的基础,它超越一些实验和理论,使思想变得发散和多样。我喜欢把知识转换成为一个图像,这也是我的思维习惯。同样道理,原创的艺术和音乐可以带你走入另外一种状态,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构建出一个方法,甚至上升到一个图像的境界。

·胡显章 ·

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我到学校岗位工作时,就接下美育委员会主任的工作,考虑艺术教育是份内的事情,同时,我一直有一根弦,就是要继承发扬清华的好传统,包括重视美育的传统,没有忘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努力支持艺术教育中心建设,接着,1999年中央工艺美院加盟清华大学,大大加强了清华美育的学科基础和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合的文化氛围。现在清华多学科同仁联手开展“向美而行——清华大学美育之路”的研究,相信会进一步提高清华的美育自觉。

以上为访谈内容部分节选

书中插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上下滑动查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在接受访谈提问时做了极具特色的回答,也许是他自身学科背景的缘故,他既强调了艺术学科纵向发展的内在联系,包括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也解释了学科之间横向交叉的大势所趋,包括紧迫性和创新性的相互关联,或许这也就是艺术类学科的职责所在。在与鲁晓波老师的访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他对学院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学院未来发展的期望。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到清华美术学院,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建设目标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正在向着更多元、更国际、更人文的方面演变。但无论怎么改变,始终都远离不了人文和艺术精神的轨迹和发展脉络。作为美术学院的年轻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清华广阔的学科背景下,去体会我们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目标。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有着理工学科背景的学者们都在共同倡导素质教育,关注艺术教育,践行美育教育。因为,他们在投身于科学研究工作的道路中,发现仅仅依靠科学的范式规律来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局限性,也慢慢意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真、善、美的追求。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对大学文化三个维度的关注

一、艺术在大学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二、艺术在清华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三、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成长的意义

第二章/人文清华中的艺术精神

一、清华学校时期的艺术定位 (1911-1928)

二、国立大学时期的清华艺术拓展(1928-1949)

三、新中国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1949-改革开放)

第三章/清华教师的艺术特质

一、理工教授的人文艺术特征

二、人文学科教授的艺术特点

三、人文环境中孕育的艺术学科

第四章/清华建筑学科中的艺术

一、艺术视角下的中国建筑研究

二、吴冠中关于建筑与绘画的思考

第五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清华艺术发展

一、艺术学科的发展及多学科交叉互动

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期的学科发展分析

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期的艺术学科布局

第六章/美术学院的艺术影响力分析

一、艺术学科中的基础教育启蒙

二、吴冠中与张仃的“学术之争”

三、博士学位设立与研究型艺术人才培养

第七章/多学科交叉和校园文化

一、学科交叉互动中的艺术身影

二、大学校园中艺术氛围的营造

三、大学校园中的艺术博物馆

第八章/通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

一、通识教育中的艺术内涵

二、艺术课程融入通识教育实践

三、通识与专业艺术教育的关系

四、重新定位通识艺术课程

第九章/融会贯通的艺术教育

一、研究型大学的艺术学科

二、多文化交流中的艺术教育

三、扩展至全校的艺术教学

第十章/健全人格的养成与艺术教育

一、马斯洛关于“完美人格”的定义

二、清华教授关于“健全人格”之说

三、清华教育中的人格发展分析

第十一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艺术教育

一、培养直觉判断能力

二、培养个性能力

三、培养融会贯通能力

四、培养价值塑造能力

第十二章/大学美育与社会美育

一、“无艺术,不清华”的可能性

二、通过艺术认识未知的事物

三、通过艺术辩证地认识事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于婉莹

艺术学博士

作者于婉莹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助理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美术教育分会会员。

资料来源/于婉莹 绘画系助理教授

图文编辑/罗雪辉 汪茗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出版物 | 《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