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青年学者沙龙是2016年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推出的培养青年学术骨干、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的平台。2016-2019年,306青年学者沙龙已举办五期。前期,为推进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征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已就中国舞蹈实践理论研究开展了相关学术探讨。2021年,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邀我院各二级院系围绕“中国舞蹈实践理论谈”共同推出306青年学者系列沙龙。
2021年4月16日,306青年学者沙龙第六期——“盘”旧词新说在北京舞蹈学院综合楼黑匣子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北京舞蹈学院科研处、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主办,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承办,是沙龙第一次以青年实践者为主体展开的思想争鸣。旨在围绕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方向,聚焦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对专业表演才教学与培养的思考,以“盘”字为核心理念,共同探讨专业民间舞者养成的方法与路径。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专家朴永光教授、王建民教授以及校内师生参与会议。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资深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潘志涛教授,国家大剧院副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铁春教授担任专家评议。中国民族民间舞系7位青年教师:苏雪冰、秦丽秋、邓丽莉、王斌、安团结、田晶、袁媛进行发言。沙龙由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教授主持。
沙龙开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张晓梅教授作为活动负责人致辞,详细介绍了与会的嘉宾及学者。
主持人高度教授充分肯定了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306青年学者沙龙的重要价值,认为平台不仅促进了校内外青年学者的思想碰撞与交流,推进了理论的创新、交锋、争鸣,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凝聚人才,培养、激励青年学者的成长;其次,他点明本次沙龙的独特之处,本次沙龙让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几代人得以“四世同堂”,将教研会放在沙龙开,有助于扩大基地平台的影响力,围绕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发展方向培养学术领军人物;最后,他介绍了此次沙龙的人员构成与开展形式,本次沙龙特邀中国民族民间舞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7名青年教师,以及其自身的教学经验、观念为切入点,从各种不同的维度开展“盘”多位描写,采取“独、双、三”的模式,分别对“盘”进行旧词新说。
01
组谈:“锵锵三人行”
第一组嘉宾发言以组谈的形式展开,她们是分别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讲师邓丽莉、副教授秦丽秋与副教授苏雪冰。作为如今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她力量”的重要来源,她们的对谈轻松、自在、欢乐但又不乏理性深度,紧紧围绕“盘”这一中心主题展开了和而不同的思考。
邓丽莉讲师的发言主题聚焦在“精于心,简于行”这六字间,其中包含了她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内核的思考,并提出了有效具体的实施路径。她指出,中国民族民间舞之“盘”最重要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塑,是在时间历练中形成文化沁润。她将中国民族民间舞比喻成水果,将民间舞人比喻为吃水果的人,如今我们“食用”已经让中国民族民间舞这一“水果”从老百姓跳的自然产品,转化成了职业化的教学产品、舞台产品,因此我们对认知绝不能只停留在“水果”的表层,而是挖掘其内核,从而获取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作背后博大精深的丰厚底蕴。在获取中国民族民间舞内核的具体实操上,第一个方法为重复,在日复一日的“盘”中用心体会、用心感受。第二个方法为共情,只有用真实的情感共鸣才能感受到民族民间舞的内核、力量、温度,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民间舞不脱离民间的土壤、不丢失民族的血液。
秦丽秋副教授分享了两个她在采风中亲历的故事,强调中国民族民间舞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她认为,“盘”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生命体验,是一个人在对某事物迷恋、品味和执着基础上地投入其中、不断搓磨。“盘”是复古,是年轻生命里住着懂得欣赏传统文化的老灵魂,是对厚重历史文化的追寻。中国民族民间舞就像古玩一样,是一个民族生活状态、精神追求的缩影,我们对其的热爱和学习像极了文玩的发烧友,是对过去文化的欣赏。因此,欲要使传统文化被看见、被记住、更真实、更贴近我们,就要见人、见物、见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咀嚼、体味民族民间舞的情感源头与生命活力,让传统文化之河不断流淌。
苏雪冰副教授以“功夫在诗外”为发言核心,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份转换,呼吁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主动性。她指出,“诗”对于舞蹈而言即舞蹈本体,而诗之“外”是教室。虽说我们的学生、演员在教室度过了大半时光,但大多处于被动接受、被动等待的状态,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强调学生要将身份转化为积极的旁观者,去主动发现、感受、捕捉养分。具体言之,学生要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排练过程,一看编导与演员的交流,从而做到内省,二要学会进入过程,将自我带入其中。她认为,“盘”舞蹈是修心的过程,我们的心要越来越敏感,我们的眼睛要越来越敏锐,如此才能更好地捕获课堂精髓,促进自我提升。
02
对谈:“他论,她说”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副教授安团结、副教授田晶的发言形式为对谈,虽然两人发言主题包含着“身体训练的周全圆”与“‘盘’,谁在盘?”两个方面,但两人对话有问有答、衔接紧密,设计感、互动性极强,体现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活力与306青年学者沙龙的品质。
安团结副教授指出,“盘”有文盘和武盘之分,而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功训练课就是文盘的过程,是一种时间过后的自然沉淀。针对“谁在盘?”这一问题,安团结副教授对教师“自盘”展开论述,并分享了关于上肢支撑能力训练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只有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提出理论,教学的内容才会被盘活,而完善的训练体系是盘活学生的前提。
田晶副教授认为,“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有以下互动关系:首先,教师“盘”学生。教师将自身的营养输送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质的提升;其次,学生“自盘”。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拥有了自盘、自悟、自醒的能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训练、思考;最后,教师“自盘”。在教学相长的刺激下,教师需要不断自我训练,当教师自我修炼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程度之后,又反哺到教学里面,又形成了新的一轮“盘”的过程。最后,两位老师阐释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盘”旧词新说的理解,他们认为“教师‘盘’学生——学生‘自盘’——教师‘自盘’——教师‘盘’学生”这种教学周期的良性循环就是“盘”的旧词新说,也是一个认知新旧的交替过程。
03
个谈:“体论真知”与“修行悟论”
除上述提及的组谈、对谈外,本次沙龙中还设计了个谈环节,由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王斌副教授与袁媛副教授分别展开。他们的发言既有作为实践者个体生命经验的真实表露,亦有升华为理论的学理性思考与总结。
王斌副教授关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的“真实与真识”能力。“真实”涵盖了伦理道德、诚信、心理等层面,是一种内在的理念与精神;“真识”是一种认知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基础上呈现出的实际效果,也是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一种真实表现;中间的“与”字,就是要求民族民间舞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真实与真识的有机结合,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他认为,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包含两个层面:一为启发学生个性层面的自我认知,在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认同自己的优势,提升自信心的同时彰显自我能力;二为提升学生表演层面的自我认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启迪学生在表演中切实体会人物情感,避免走入空心化表演的误区。
袁媛副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传统介入现实的方式——理解民间舞实践中的‘祛魅’与‘复魅’”。她借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的哲学概念,探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实践领域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她认为,祛魅是一个解构和反思的过程,核心为把握事物的本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祛魅就是要把握传统的本质,重拾传统的价值;将“异化”祛魅,就是追求返璞归真,寻找民族民间舞的原生生命力,将民族民间舞放回它的时代。复魅是一个再反思的过程,是祛魅后的反补,是当代民间舞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最后她强调,虽然时代终将要向前发展且时有变革,但我们这一代人民间舞人不仅不会忘记传统,还会继承传统、修行盘古,从而让传统的血脉生生不息地流淌在当代,通往未来。
针对7位青年教师的精彩发言,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资深专家潘志涛教授、赵铁春教授与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专家朴永光教授、王建民教授分别进行了评议。潘志涛教授强调中国民族民间舞离不开中国、离不开人民,呼吁我们珍视传统、运用传统,为中国崛起贡献舞蹈力量。赵铁春教授充分肯定了306青年学者沙龙的开展形式,并指出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教学方法上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朴永光教授认为,民间舞蹈是生命的体现,是不同民族生命的情调,当我们将这种群体活动转换到舞台表演时,应合理解决民间的生命力体现与舞台表演个性化的问题。王建民教授聚焦沙龙议题的“盘”字,指出教学过程的“盘”既是感受之学,又是体验之学,若将感受和体验连在一起,我们的教学过程便会更有效、更生动。
最后,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从学院及民间舞人的角度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在学院层面,他指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舞蹈大学,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的打造是我院的核心竞争力,而此次沙龙的举办无疑为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促进了思想的互动与交流,体现着北京舞蹈学院优良的教学传统。作为一名民间舞从业者,郭磊教授提出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代代中国人在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把玩、盘活过来的,而我们如今的任务,就是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将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赤诚之心继承、发展我们的舞蹈事业。
正如活动负责人张晓梅教授所言:“本场沙龙是一场头脑风暴,一次学术洗礼,更是一堂欢乐的聚会。”本次沙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青年教师的视野广度与思想深度,看到了实践与学术交汇、争鸣中迸发出的理性力量,更看到一个开放包容、行之有效的平台的重要性。盘,是自我反省后的新生,亦是对话争鸣后的携手同行,我们也期待着更多中国舞人在“自盘”与“互盘”中彼此激发,共促中国舞蹈发展。
预告
2021年4月23日上午9点,由教育学院承办的第七期沙龙——“教师是怎样炼成的?”将于综合楼2楼咖啡厅举行,届时欢迎校内师生参与。
来源:科研处
文字:苏心
摄影:冯时
排版:李海明
责编:刘菲
总第 759期
2021 第 53期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