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一探京城水韵风情

北京建筑大学,艺考

北京建筑大学

2021-3-29 09:13:45 文/饶燕儿 图/郝雪

关注

学习强国阅读量76万+

世界水日!听听北建大团队的“走河”奇遇

春湖落日水拖蓝,

天影楼台上下涵。

十里青山行画里,

双飞白鸟似江南。

明代才子文征明曾用这样的诗句,描绘北京湖光山色、水陌纵横的水乡美景。

亿万年前,古老的永定河从这片大地上蜿蜒而过,留下了数不尽的河流湖泊。北京城就诞生于这片河网池沼之上。

从琉璃河旁的古燕都城,到莲花池畔富丽堂皇的金中都,再到积水潭侧宏伟的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城市的每一步变迁都离不开水的牵动。水,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也为今天的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沧桑的古桥,秀美的湖泊,蜿蜒的河渠故道,清澈的山溪涌泉,林立的祠庙碑刻……古老的印记承载着北京的水韵风情,也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今天,世界水日;

本周,中国水周。

来听听北建大人水城寻踪的故事。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水文化遗产》

最近十来年,为了记录下北京城现存的珍贵水文化遗产,我校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崇臣带领北京水文化遗产团队通过“走河”,遍访本市16个区206处水文化遗迹,总行程达3000公里,积累文字50万字,基于调研数据建立起“水美北京”“北京水文化遗产”两个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基本盘清了本市水文化遗产“家底”。上月底,团队启动“追本溯源”——北京河湖水系“走河”主题活动。

就在今天,团队迎来“新成员”,来自府学胡同小学的二三十名小学生也参与“走河”实践,孩子们沿玉河而行,观察水生态和水质,追溯河道和古桥历史,并通过无人船探秘“水底世界”。

十多年搭建两大数据库

在王崇臣团队中,调研北京水文化遗产点,被大家简称为“走河”。他说,“走河”起初是个人爱好,2007年儿子出生后,为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并满足自己对水环境变迁的浓厚兴趣,他顺着亮马河,一边“遛娃”,一边观察沿岸环境、收集历史和现状资料。

渐渐地,一大一小的身影旁,出现了来自学校各个院系的博士生、硕士生甚至刚入学的本科新生,这些同样关心北京水文化的师生们将“走河”固定了下来,通过“水美北京”项目,“小打小闹升级成了专业活动”。

2015年,王崇臣带领团队申请到“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建设项目”,根据北京市水文总站列出的目录,他们确定300多个调研地点,之后开展了系统科学的“地毯式”探访。

每次调研前,案头功夫必不可少,团队师生需要翻阅文献资料,清楚地了解遗产点概况、历史沿革、方位等基本信息;实地探访时,既要“眼观六路”,又要“耳闻八方”,拍摄周围环境、观察水质情况、访谈周边居民、记录详细位置和保护级别等样样不少;回校后,则需根据见闻整理水遗产点存在的问题,并思考未来的保护举措。

据统计,几年下来,团队十几名成员走访了北京16个区206处水文化遗迹,总行程达三千公里,拍摄图片1.4万幅,积累文字50万字。王崇臣说,我们把五大水系(含六海八水)的北京所有重要的水文化遗产全部实地走了一圈,并建立起“水美北京”“北京水文化遗产”两个北京市属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

打开北京水文化遗产网站,古老的护城河、秀美的颐和园等“大片”美景映入眼帘,团队将北京水文化遗产分为河渠故道、园林湖泊、桥闸设施、泉池古井和祠庙遗迹五类,分门别类梳理其历史沿革、功能、文化特色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呈现。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水文化遗产数据库

北京建筑大学

水美北京数据库

科普讲堂开进大中小校园

依托于两大数据库,团队将水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建设最前沿成果相结合,积极开展水文化科普活动:依托北京建筑大学,面向大学生开设了《北京水文化》通识课;针对本市中小学生,则设计了《北京水文化遗产》科普讲座;团队师生还走进史家胡同小学、171中学、广渠门中学、门头沟潭柘寺中心小学等学校开讲,最近几年已为本市中小学生授课五六千人次。

3月1日,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基于此,王崇臣决定启动“追本溯源”——北京河湖水系“走河”主题”活动,选择一些重要水系重走一遍,从亮马河起始,行程涵盖通惠河、潮白河、温榆河、长河、南北护城河、坝河、金水河等,相关活动已被北京晚报报道,经学习强国北京学习平台推送后,阅读量超过76万,点赞量超2.8万。

北京建筑大学

学习强国报道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晚报见报版面

团队目前已“走”过亮马河、长河和三里河,接下来,计划每个月走一到两条河流。在路上,团队既会探究历史河湖水系在古代洪涝防护、灌溉、引水等方面的经验智慧,也关注历史河湖水系在城市风貌保护传承、人文历史教育、区域文化特色建设等方面的价值,还会留心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城市给排水等方面的启示借鉴。

今天,团队则将科普讲堂开设到玉河边。活动开场,府学胡同小学的小朋友纷纷展示了自己用文笔、画笔描绘的“心中最美的河流”。在大学生带领之下,他们从万宁桥出发,沿着玉河南岸行走,实地参观澄清上闸、万宁桥水兽、东不压桥等历史遗迹,还学习了通惠河二十四闸的使用方法。借助新奇的无人船,孩子们清晰地观察到玉河的水底世界。行走过程中,他们还参观了通惠河遗址和玉河庵。本周三,这样的科普课堂还将在羊坊店四小开讲。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府学胡同小学的孩子们

以画作展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河流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建大师生为府学胡同小学的孩子们讲解火神庙和玉河的基本情况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北建大师生为府学胡同小学的孩子们讲解万宁桥的知识

搭建框架评估历史河湖水系价值

“走河”十来,见证了北京水系的哪些变化?王崇臣打算以图文作答。预计今年六七月份,团队将在北建大图书馆策划一场展览,系统展示北京城区重要水系的保护新貌,“我们会以文字、图片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什刹海、三里河、菖蒲河、玉河、凉水河等水系的美景!”

团队师生王崇臣、王鹏和周坤朋合著的《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遗产》已正式出版。在走访调研基础上,团队博士生周坤朋将专业实践升级为毕业论文,在206处遗址中,他最钟情于繁华热闹的什刹海,先后调研过十多次,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在毕业论文中,他系统介绍了什刹海区域水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征,从多个角度科学评估了其价值,并对该区域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提出对策和建议,基于毕业论文的学术著作《什刹海水文化遗产》也正式出版。

北京建筑大学

目前,王崇臣团队还在开展北京历史河湖水系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近期将举办相关学术论坛,计划邀请专家把脉,还将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向本市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推进历史河湖水系对北京城建设影响的考证研究。

此外,为将水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向更多青少年普及,团队正在编制《北京水文化遗产中小学读本》,计划出版5本,其中3本已基本成型,分别为《河儿弯弯》、《大地明珠》、《古桥古事》,“希望通过读本,孩子们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北京的水韵风情。”

水城寻踪,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下面请听听北建大学生的“走河”奇遇。

《水·城·我们》

(向上滑动启阅)

护古都水韵,续城市文脉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水文化遗产团队

博士生 周坤朋

作为五朝古都,北京有着三千年的建城史,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与水息息相关。绵延千里的大运河、烟波浩渺的南海子、雄伟壮观的卢沟桥,这些水文化遗迹,无不揭示着北京曾经的水韵风情,值得我们去保护发掘。

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遗产保护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大遗址保护、一带一路遗产规划等众多遗产保护活动都被纳入到国家文化发展中。如今北京也要恢复古都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而我作为一名北京遗产的研究者,有责任去保护古都的文化遗迹,就是为了这份责任,我们踏上了探寻古都水韵的征程。

记得2015年,我前往张家湾进行田野调研,在一处荒芜的杂草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边刻着几个模糊的字:“花枝巷遗址”。后来查阅资料发现,这处遗址与曹雪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古代张家湾是一座漕运重镇,曹家曾在张家湾花枝巷开过当铺,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把花枝巷写进了书里。得知这些信息时我惊喜异常,没想到这荒郊野外 竟然还有这么一处有价值的文化遗迹。

这让我保护水文化遗迹的愿望更加迫切了,在导师的指导下,两年内我们组织团队系统调研了北京16个区200余处水文化遗迹,总行程达三千公里,拍摄图片1.4万幅,积累文字50万字,由此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数据库。

但道路是曲折的,路途是艰辛的。我们的交通方式基本上都是公交,地处偏远的地方,只能徒步跋涉,一天走个10公里都是很正常的。但为了心中那份责任,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还有一次去找通州牛牧屯,探寻一处河堤,我坐了四个小时的公交车,才到达目的地。因为地处偏远的郊区,地图GPS都找不到,只能问访当地村民。就这样一路寻找,一路打听,前后走了十几公里,探访了好多村子,终于在一处河道边,找到了那段苦苦探寻的河堤遗迹,我赶紧拍照,记录位置信息,都忙完时天已经黑了,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打听了许久才找到回北京的车,独自一人回到学校时,已是万家灯火,但那一天我内心是充实欣慰的,因为又一处有价值的遗迹被发掘出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水文化遗迹,自发地去保护他们。我们团队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宣传教育体系:建立了网站、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拍摄了纪录片、出版了系列图书;同时还开设了针对大学生的水文化通识课,针对中学生的水情实践活动,针对小学生的主题讲座,针对大众的水文化展览。举办活动近百次,受众达十几万人,通过这些活动让水文化遗迹变得鲜活了起来。

记得还有一个忠实的读者,微信名叫老黄。每次我们推送文章,他都要点赞留言,在顺义国展中心办展览时,我第一次见到了他。他站在展板前,久久伫立,我走上前问他怎么了,他凝望着展板说:“我从小就住在护城河边,每天都到河边玩,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他说着说着眼角湿润了,看到这一幕,我内心受到触动。两年来虽然历经艰辛坎坷,但能帮他们找回乡愁,付出再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而像老黄一样的读者还有很多很多。

更让我觉得有意义的是,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7月,我们在调研基础上,以什刹海区域水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分类保护和建设遗产廊道的构想,得到什刹海建设指挥部的高度肯定和采纳。他们对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在回复意见中明确表示要恢复湿地、建设环湖绿道。去年10月,我听说湿地和环湖绿道建成的消息,第一时间来到什刹海,看到了西海湿地公园中水鸟嬉戏、芦苇荡漾的生态景象,见证了自己的设想变成了现实,内心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历史需要传承,文脉需要延续。这些年来,除了什刹海的改变,玉河、三里河、月亮湾、太平湖等,越来越多的水文化遗迹得到了复原,大运河、永定河文化带也被纳入北京新版城市规划中,水穿街巷的美景将再现京城,而我所做的工作也能为这些风貌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文化的根基和灵魂,而让文化遗产保留延续下去,则是每一名文化遗产保护者应尽的责任。相信只要我们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去探寻保护这些城市遗迹,一定能找回北京曾经的水韵风情,让我们悠久的历史焕发出新的光芒!

北京建筑大学

供稿:任敏

编辑:毛军杰

责编:王洋

审核:高蕾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建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京建筑大学-世界水日!一探京城水韵风情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