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弦歌不辍;淙淙时光,不忘初心。伴随着共和国奋进的脚步,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体育教育战线上的排头兵、体育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始终与国家体育教育事业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贡献北体力量和北体智慧。在67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孕育了大批立德树人、潜心治学的名师,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文脉。今天,我们梳理北体老一辈名师名家的事迹,重温他们高尚的品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勉的工作作风,彰显他们学术之路的辉煌足迹,以求传承好北体学术命脉,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为建设体育强国多做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今天,我们带来《一位怎样的恩师,令女排名将陈招娣终生难忘?》。
个人简介
吴中量,男,1930年8月生,河北省沧州市人,回族。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59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排球研究生班。曾任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学术委员会委员,球类教研室主任,排球教研室主任。曾效力于上海排球队。曾任中国排球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体院教材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校教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体育学科组组长,北京市排球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八届人大代表。
吴中量曾多次参加全国排球联赛的仲裁主任工作,全国体院重点学科评审工作,国家体委领导的全国体院论文评审和全国排球国家级教练员命题、考核、论文答辩等工作。获国家体委科学进步奖。参编的全国体院通用教材(排球),获国家教委、国家体委颁发的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参与撰写了《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排球部分。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
越南讲学:
飞机炮弹中培养体育人才
吴中量在越南胡志明市讲学中
20世纪60年代,吴中量担任援外专家,在国内外讲学,培养高水平教师教练。其中在越南两年的讲学经历令老人家记忆犹新。“我在越南援外的时候,正赶上越南和美国打仗,每天那个飞机啊就在脑子上飞,我去的时候头发是黑的,回来时候头发全白了,吓得!”
据吴中量回忆,有一天下午他刚睡醒午觉,突然响起了紧急警报,他和室友赶快背着包往防空洞跑,路上要经过一个田径场。他们刚跑走到田径场上,就听见嗡的一声,炸弹炸了,没几分钟,身后的烟就像原子弹炸出的蘑菇云一样升起来了。“我们看得很清楚,距离也就三公里吧,好家伙,美国飞机把油库给炸了!天立刻就阴了!”
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在吴中量去越南讲学的记忆中还有过很多次。“我记得那天我们去另外一个省看比赛,走的路上遇到好几次警报,一听到我们就赶快停车,把车放到树底下,然后赶紧钻到防空洞里边。等飞机过去以后再开车。”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到了比赛地,吴中量住进了招待所。当地的规定是招待所白天不许进去,因为目标太明显,容易被轰炸,所以只有夜晚睡觉的时候可以进。“我每天白天就在操场上看比赛,一周之后,看完比赛做完总结,赶紧坐车回去了,刚回到学校,我们越南的校长就找我来了,说你刚走,那招待所就炸了!那时候我们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啊,吓得头发都白了!”
虽然整日担惊受怕,条件艰苦,不过两年的越南讲学,吴中量为越南培养了一大批排球专业人才。作为教师,他感到很自豪,作为祖国外派的援外专家,他感到很欣慰,自己终于不负所托,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任务。
北体教学: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
图|吴中量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中
70年代后期,吴中量先后任北京体育大学球类教研室、排球教研室主任,学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学科带头人。他具有丰富的教学、训练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排球行业人才,先后培养了9名硕士、10名博士研究生和大批进修生、留学生、访问学者等。
在北体任教期间,吴中量不仅帮助运动员们在专业上不断取得突破,更在生活中给队员们细致入微的关怀。其中,中国女排运动员陈招娣在回忆自己的北体生活时,多次提到吴中量教练对她的关怀令她终生难忘。
陈招娣是中国女排在20世纪后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团队中的核心队员,为中国女排1979年首获亚洲冠军,1981年首获世界杯冠军,1982年首获世锦赛冠军和亚运会冠军做出了重要贡献。退役后,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排球协会顾问、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荣立一等功,两次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71年4月,陈招娣作为浙江省女排的一名年轻运动员被选调到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 青训队。当时紧张艰苦的训练生活让初来乍到的她十分不适应。70年代初期的北京体育学院,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训练条件,都不如当时的浙江省队。学院的伙食费每人每天只有1元钱,而在浙江队则是1元8角钱。生在长在杭州的陈招娣,怎么也不能适应北方的生活、饮食习惯,吃不香、睡不好,吃馒头等面食就像南方人吃点心,吃两口就饱,吃完了就饿。“每次训练之后自己都觉得特别的累,一个简单的动作下来,就感到气不够用了,遇到强度大一些的训练,完成起来就更加的困难,长跑训练经常是全队倒数第一,还不时地伴有腹部疼痛。”陈招娣回忆说,队友们都认为她娇气太重、怕苦怕累,纷纷对她提意见,有的还当面批评。她觉得很委屈,又不是不想练,确实是力不从心,想不通就经常一个人偷偷地躲着抹眼泪。
而这些都被细心的吴中量记在心里,在经过抽血化验后,他发现陈招娣是出现了严重的贫血症,正常人的血色素应为12~16gm/100ml,而作为运动员的陈招娣却只有8.6gm/100ml。“教练发现这一情况后,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先给我倒了杯糖水,一开口,既没有批评我情绪不高,也没有说我训练不好,而是问我吃得怎么样?休息好不好?训练安排合适不合适?他几句话就把我的眼泪给问下来了。”陈招娣回忆说,当知道她血色素低、饮食不习惯等具体情况后,吴教练竟然开口向她道歉,说他对队员关心不够,然后安慰她不要着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且告诉陈招娣今后遇到身体不适等情况时,要及时、如实地向教练反映。
此外,在得知陈招娣遭遇了队友的不理解后,吴中量还细心地教她如何正确对待队友们的不同意见,不要背包袱等,为她做了大量的心理疏导工作。“我记得在得知我贫血当天,吴教练就去了食堂,请他们设法给我加餐增加营养。”陈招娣说,不仅在饮食上受到吴教练的关照,训练上,教练也专门为她制订了训练计划,调整了训练量,还给队友们讲了她的情况。后来,队友们纷纷了解了情况,都来关心、帮助陈招娣。“所有这一切使我的精神从未有过的振作起来,身体尚未完全恢复,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不仅如此,我还瞒着教练自己给自己开起了小灶,加量练习体能,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前一段落下的东西补回来。”
采访中,吴中量对自己的学生们赞不绝口。
每每谈到与学生陈招娣间的故事,吴中量都谦虚地表示,这是那个时代,所有教师都应该有的样子。吴中量说:“当时的老院长钟师统强调教师要全面负责,对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全面负责。我也只是做到了应该有的尽职尽责罢了,我们这些老师都对学生非常关心,无论是思想还是业务水平,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得到提高。”
对于自己的每个学生,吴中量都会关怀备至,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在毕业时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培养一个人,不是光教这点业务,我教你这点业务,三年五年就过时了,但我教你的思想作风、事业心管一辈子。”
培养博士生:严把“三关”
吴中量与他的博士生们
上世纪90年代,吴中量等一批学者认为,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学生不能只到硕士研究生为止,学校应该拥有自己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于是他们开始着手申请。
当时,申请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必要条件有两个,第一是权威的导师队伍,第二是足够的硬件条件,如图书馆、体育馆、体育设备等等。据吴中量回忆,当时学校里,只有排球和运动生理两个专业有资格去申请博士授予点,而他则代表排球专业负责此次申请项目。“我们排球专业的导师是马启伟,他是著名体育教授马约翰的儿子,美国留学,也是第一任中国女排的教练。他底下还有四名导师,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苏联专家的研究生,还有一个中国男排的队员。我们组织起来是一个很强的指导组了。”吴中量说,外国人都管这四位导师叫排球“四大金刚”。
组建了权威的导师队伍后,吴中量代表排球专业开始申请博士授予点。评审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几家单位共同组织,负责评审的专家对于体育类院校申请博士授予点略有疑惑,询问“体育还要培养博士吗”?面对这样的质疑,吴中量坚定地回答“要”!“我说苏联、美国、德国都有体育学博士,咱们中国也不能落后!”据吴中量回忆,评审过程还问了一些其他问题,他代表学校,向评审组介绍了导师和各方面的情况。
初审过后,评审专家来到学校参观,吴中量继续代表排球专业进行答辩。“答辩以后,他们参观了学校图书馆、体育馆,看藏书怎么样,体育设施怎么样,评定硬件水平。”吴中量说,评审过程很漫长,不过拿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对学校培养人才来说非常重要。
拿到博士学位授予权后,学校开始招收博士生。作为最早的一批博士生导师,吴中量也开始研究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博士学生。“我培养的研究生要过三关:教学关,训练关,科研关。这三关一过你出去干什么都行,你当大学老师,你当教练,你当科研人员,都没问题。”
吴中量回忆说:“首先是最基本的教学关,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写讲稿,还要能带班教学,教理论、教技术、搞科研,样样都得过关。你带一个班,四年下来,这个教学关才能算过了。其次是训练关,不能只会理论,要实践,我要求他们必须带队,我在后面指导。科研关也一样,选题、治学要严谨,我经常带着他们去选课题,一直选到合适为止。”
新中国第一位体育学女博士陈小蓉
吴中量虽然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对于得意门生,他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誉。新中国第一位体育学女博士、现深圳大学体育部主任陈小蓉就是吴中量带出来的学生。“陈小蓉之前是四川女排的队员,技术水平挺高的,而且功课好、外语好,像她这样有专业队背景,而且‘三关’过硬的学生不多,带她的时候我是教研室主任,我本想把她留在学校,培养成博士生导师。但很可惜,因为家庭原因她去了深圳。”
此外,现在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也是吴中量的博士生。“他也是无论是教学能力、带训练的能力、搞研究的能力都很强。这样一个学生我说你出去到哪儿都不怕,你当大学老师不怕,你当教练不怕,你搞科研也不怕。这才真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研究生。”
值得一提的是,吴中量虽然对博士生的“三大关”把握很严,但他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提出同样的标准,而是早早地便开始因材施教。“我培养的学生都是各式各样的,我根据他们的特点、他需要什么、他适合什么去培养。比如,有个学生从河南体院来的,说我学完还回学校,那我就按老师的目标培养你,要有差异化教学。”
学术贡献:
被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
图|1958年,时任上海排球队队长的吴中量。
除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体育行业人才、多次参加全国排球联赛的仲裁工作外,吴中量还多次参与全国体院重点学科评审工作,国家体委领导的全国体院论文评审和全国排球国家级教练员命题、考核、论文答辩等工作。
此外,吴中量还创作了许多珍贵的学术著作,荣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奖。曾合作发表《对神经类型作为排球心理选材一项指标的研究》、《2000年的竞技排球运动——一次预测研究的报告》、《高校女生试行软式排球的教学实验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竞技排球运动训练系统的决策研究》、《高校女生软式排球比赛试行4人制式的研究》、《体育系排球专项二级运动员水平的评定》等学术论文。
在体育院系排球教材建设方面,吴中量参编的全国体院通用教材(排球),曾获国家教委、国家体委颁发的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他还参与撰写了《大百科全书》体育卷排球部分。
1992年起,吴中量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
推荐阅读:
缪进昌:新中国运动解剖学开拓者
从国家男篮队员到著名运动生理学教授的“跨界人生”
薛济英:积极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中国田径运动泰斗
王士林:70岁高龄入党的“中国跳王”
贾玉瑞:中国击剑运动先驱与泳坛泰斗
王义润:新中国运动生理学的开拓者
张文广:武术界的巨人
李鹤鼎:全心全意为国家培养足球人才
马启伟:平凡而伟大的体育人
宋君复的体育情缘
徐英超:把一生献给体育教育事业
北体官微 | 20200814期
编辑制作|党委宣传部
文字撰写|韩梓奡、张稑宜、杨霄霄、《情系北体》
图片来源|吴中量、王 一
监制校对| 秦培栋
责任编辑|杨霄霄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