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2019
七十八年兼容并蓄,七十八载博学笃行。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我们有马列主义武器,毛泽东思想指导
我们勇敢地走向岗位,永远为人民服务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七十八年来,北外人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永远为人民服务。作为北外的标志性建筑,校门和图书馆或多或少地承载着北外人的精神与气质,“有国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北外人的身影”。
校门
去往一座城市,人们第一眼见到的是航站楼或是火车站;而走进一所高校,校门则是映入人们眼帘的第一站。校门,承载着一个学校的风气与精神面貌,是人们了解学校的第一扇窗口。北京外国语大学自建校以来已经走过了78年的风雨,校门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下面,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回1941年,一起来了解北外校门的演变。
1941 陕西延安 | 1941年9月21日,中国共产党于延安创立了北外的前身——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黄土高原的窑洞,诉说着北外人最原始的故事…… |
(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门。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简朴的校门丝毫掩盖不了莘莘学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1946-1948 东北、华北解放区 |
解放战争时期,北外迁址东北、华北解放区,又先后改名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外语系、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央外事学校、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外国语学校……最终于解放战争胜利后扎根在了今天的西三环北路。
1949 北京西三环北路 |
(图片来源:百度)
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外国语学校校门,“外国语大学”五个大字鲜明地展示了北外的办学方向。古老的照片流淌着岁月的斑驳痕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外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
1954年,“外国语学校”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尽管名称不断变迁,但北外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北外也为共和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翻译人才和外语人才、储备了一大批外事干部。 | 1954 北京外国语学院 |
(图片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档案馆)
上图:1959年国庆 北京外国语学院校门
下图:1970-1990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东院大门
1994 北京外国语大学 | 199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并沿用至今。 |
(图片来源:百度)
如今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西门。东校区的代表严谨的灰色大门与西校区的代表活力的红色大门交相辉映。
(图片来源:百度)
如今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大门。独特的三层门结构使其成为北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图书馆
“兼容并蓄,博学笃行”,处于东校区轴线最中心位置的图书馆,也在阐述着北外人由内而外散发的蓬勃朝气。
(图片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档案馆)
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近现代建筑群随着媒体资源增加、办学规模扩大而与时俱进。
(图片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档案馆)
设计中保留原建筑内部结构,根据复核进行结构加固;对外围新建筑部分加以抽象的提炼,以表达对书架形象的隐喻,在色彩和材料的运用上充分考虑了对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和整合,使新旧建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屹立于中心位置的图书馆,成为了每一个北外人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六层楼高的图书馆,总面积2.3万平方米。馆外侧外语墙上刻着的55种不同国家的语言。“图书馆” “library” “библиотека” “” “図書館” “” “bibliothek”等不同语言展现着北外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国际视野,给予每一位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的北外人以亲切感。
步入图书馆一层,缕缕阳光透过笼罩着的文字玻璃顶散射进来,在熠熠生辉的阳光下宛如书海、似若仙境;再往前,“书山”步行梯横纵图书馆中央,“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至理箴言中贮藏着无限力量;北外图书馆可容纳约120万册典籍,馆内设有自习区、研讨间、学术报告厅、学术研讨厅,生动展现了“藏阅合一,人书比邻”的美感。正如杨澜学姐曾说:“人的价值,没有贫富,只有丰富。”徜徉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当中,一切似乎近在咫尺……
七十八个春夏秋冬,七十八载风雨沧桑,曾经的三分校俄文大队,如今已是涵盖101个语言专业的中国语言类最高学府。当然,北外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北外正在跨步走向综合型大学的道路上,先后设立的国际商学院、法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非语言院系也在壮大着北外的队伍。如今,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来参与到国际交流合作。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北外的魅力吸引,成为北外的一份子,为祖国“一带一路”的建设添砖加瓦!
文案:张昱琦 黄络涵
排版:张昱琦 黄络涵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