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舞研名师“云”课堂之王玫教授 & 王伟教授

北京舞蹈学院,艺考

北京舞蹈学院

2020-5-14 04:28:43 文/谢烨华 图/贾翔

关注

舞研名师“云”课堂——王玫教授

授课导师:王玫

课程名称:《舞蹈编创之理论与技术——动作配合和动势配合》

北京舞蹈学院

导师的话

舞蹈作品相似一件织好的毛衣,但是,舞蹈编创的过程却大相径庭:其过程先呈现以无数的毛线,毛线再呈现以无数的断头。舞蹈编创先需要把无数的断头连接成毛线,再需要把无数的毛线连接成小段、连接成小句,再需要把无数的小段和小句连接成大段,连接成大句,最后,才能成为一件织好的毛衣,即舞蹈作品。

本次网课的惊喜,就是被逼无奈之下,才有机会把目光特别聚焦于所有毛线的“断头”,先让学生发现“断头”,也就是发现编创点,然后发现其“断头”的种种编创事实。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教学内容:学生基本上看不见种种“断头”,当然也看不到种种“断头”的编创事实。面对学生的问题,突然才豁然开朗,原来,舞蹈编创的教学一直就缺乏这一步:以舞蹈编导的专业感受所见之舞蹈编创的技术。似乎这也才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哪怕是舞蹈编导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大多也看不到舞蹈编创之技术。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王玫教授线上授课片段

学生反馈

李济溟:王玫老师以她的理念,填充了舞蹈身体实践的文字化理论与规则,为我们建设着研究舞蹈艺术的基本性概念——舞蹈到底是什么?用王玫老师的话说,“我们看见了什么就是什么”。

尤佳悦:王玫老师所讲的“平民的动作,贵族的配合”,但在编创时配合却常常被忽略,因此要不断分析、琢磨,只有从理论上搞明白了,实践上才能明白。

王琛:这次的编导课,本来想通过学习“多长两条腿”,现在却“多了两只眼睛”,发现了舞蹈的更多面了。

程新然:要问编导课的感受?那一定是“痛并快乐”着。痛在哪?成长是痛苦的:认识到错的过程宛若被按在地上不停碾压。快乐在哪?每节课虽然压力很大,但是都感觉自己在“长”。

吴静:一切形式都可以尝试,一切观点都可以被讨论,没有固有的评价模版,像鲜活的生命一样,灵活生长,永不封闭边界,所以豁达。

舞研名师“云”课堂——王伟教授

北京舞蹈学院

授课导师:王伟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大学女班教学法》

导师的话

因为疫情我们都投入到了线上教学,当面临引入一种新的媒介进行教学时,有种兴奋和新奇~ ~ ~,然而当我第一次面临教室变成屏幕,学生变成豆腐块时,那种隔空的恐惧、孤独感油然而生。信息化时代让我们拥有多种可能和方式进行传达和交流,需要我们学习新技术以改变教学的惯性。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大学女班教学法》是针对如何掌握大学基本功训练课程的教学所设定的,教学以“教学理论”与“教学操作”两部分组成,“教学理论”部分包括有关教育教学的共性与特性知识,认识基本功训练课程的发展历程,以及教学的结构、概念、原则、能力、教学文本与教学评价等。“教学操作”则着重如何实施教学的途径与具体方法。教学法课程具有专业化、实践应用强的特点,理论与实践需要相互并存、缺一不可,特别在教学操作部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研讨是该课程的重点。

但当原有的教学计划被搬到线上后,我和学生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课程体验。首先,我体会线上教学促使老师重新设计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注入更多的理性内容。学生因为隔空学习而变得更自在和放松,在交流的环节中,比起往常显得更为积极和自由,从而加大了对老师应变能力的挑战。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在突破传统限制的同时,也颠覆和消减了艺术教育最根本的东西,特别是舞蹈教学需要生命的活体传承, 需要感知、感染、感动所唤起的创造活力与身心的智慧。在冰冷的屏幕面前,我触摸不到学生的呼吸和心灵的跳动,得不到学生最真实、灵动的反馈,舞蹈变得如此苍白和生硬,期盼疫情快些结束,让我们回归艺术真正的生命状态。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舞蹈学院

学生反馈

吴静:我们需要重新出发,独立思考,从传统艺术出发建立新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会蕴含中国智慧和精神,可能体现在对训练内容进行分析综合的中国办法中,进行排列组合的思维逻辑中,选取孰轻孰重的情感倾向中。当然,无疑也要吸收外来艺术,但吸收不是代替,更不是喧宾夺主。只有从自身出发建立完整的训练体系才能使中国古典舞真正成为中国的。

王悦:经过几周的学习与探讨,针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一,对于古典舞基训课“去把杆”问题。个人认为不用对这一形式过于纠结,而应该将目光放到更重要的内涵和功能的价值上;第二,对于“技法”的理解。在古典舞基训课中,更多的技法展现的是以腿部为主的技术技巧,而手部的“技法”是否应该强调或存在,这一问题也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认为不能因为其简单易掌握就去忽视其重要性,也不能局限于其具有美感的价值,对于舞蹈技术的研究还是应该更全面,更完整。

李济溟: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建设,注定是要从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中进行理论的根基性建设,好比音乐文化与美术文化一样,但是这其中必定需要一个“咬合”过程,而非简单的就字面解释与身体表征进行套用。这其中必然需要当今古典舞人与舞蹈学人的通力合作,在这方面都要突破自身的局限和鸿沟,共同建构理论高地,让我们的“舞”中有“文”,“文”中起“舞”!

邓紫嶷:王伟老师将空间分为“大空间”、“小空间”以及“心理空间”,这样的分类具有极高的概括性,但若想进一步系统探索“古典舞基训”的空间特性,紧要的是对基础空间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细化。而我认为,拉班在“空间和谐”理论中提出的诸要素,主要就是对上述大、小空间的深入探讨,它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清晰的、系统的空间认识,因此,它们可为古典舞基训的基础空间理论建立、空间教学带来不少启示。

刘宸吟:学科建设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在明确了目标之后,课程的设置是需要不断探索与调整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都是为了符合当代的需求,这个探索的过程虽然不易,但也是充满挑战与乐趣,很有幸能有机会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如何能够使其更完善。透过同学的提问、老师的回答,一步一步,抽丝剥茧,我们越来越能看到一个目标。

来源:研究生部

排版/责编:刘菲

总第 642期

2020 第 49期

北京舞蹈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舞蹈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舞蹈学院-视频 | 舞研名师“云”课堂之王玫教授 & 王伟教授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