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研学科 | 心理学

北体招生,艺考

北体招生

2021-10-09 13:41:40 文/余宇昊 图/陆帆

关注

院长寄语

心理学院院长

毛志雄教授

艺考

感谢您青睐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

心理学院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国内体育类院校中位居榜首。虽然成立不满五载,但我校心理学学科却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学术传统:率先从国外引进、开设《运动心理学》课程(1958-1959年);在体育院校中率先获批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升级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首个设立独立学院(2017年)。心理学院于2018年自设应用(运动)心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20年获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组建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了功能完整的实验室和10余个顶级运动队实践基地,建立了高度国际化的培养机制,具备了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强劲实力。

如果您有志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贡献青春和才智,有志于探索体育运动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愿意走进运动心理学实验室,走进各支“中国队”,走进健身场馆,请加入我们!这里既有“挥洒汗水,跃动青春”之趣,又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雅。

人才培养

心理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402)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掌握较系统的心理学(特别是运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实验,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具备外文专业文献查阅和分析,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具有开阔和国际化的学术视野,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1.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2.系统掌握应用(运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事实,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的最新成果与趋势。

3.熟练掌握本领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具备从事该研究方向相关的工作技能,具有批判性分析和一定的解决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重要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4.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备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文处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掌握研究所需要的计算机编程技术。

5.在学习、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保持公正与诚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格遵守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对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人类福祉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此为重要依据,确定自身的研究、工作目标与策略。

6.熟悉体育运动的特点,身心健康,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级学科:

(一)基础心理学(学科代码040201,研究方向:运动与认知心理)研究压力情境下运动员的注意、记忆、判断与决策等认知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其神经机制;关注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以及运动对个体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二)应用心理学(学科代码040203,研究方向:竞技运动心理、运动健康心理)

竞技运动心理方向,研究运动员的自我控制、心理疲劳、攻击行为、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运动员-教练员关系、心理训练、比赛心理调控等影响运动表现、心理发展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运动健康心理方向,研究身体活动或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及机制;研究身体活动或锻炼参与的心理前因,以及锻炼行为促进的干预政策。

学院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2018和2019年先后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和美国春田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访学一年。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研究生导师20人,其中博导7人(含校外博导1人)、硕导19人(含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著名教授张力为曾是乒乓球国手,拥有双博士学位,是我国最著名的运动心理学家之一。张力为、毛志雄教授主编的《运动心理学》(2007)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力为教授被授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9)、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称号,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2019);王英春教授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5);2003年运动心理学教研室获评“北京市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获评“国家级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

01

张力为

Zhang Li Wei

艺考

1956年1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

教育背景:1999年获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体育学专业);200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心理学专业)。

研究方向:竞技心理,自我控制,心理疲劳。

社会兼职:前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前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分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讲授课程:本科生《心理学研究方法》;硕士生《心理学研究方法》《高级运动心理学概论》;博士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III》。

研究成果:1989年-2017年,已发表学术论文426篇(学术期刊论文217篇,学术会议论文209篇),著作20部,著作章节38章,译著2部,译文26篇。曾获省部级学术奖励26项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百度学术(2017年12月22日)的H指数为33,G指数61。

服务工作:曾帮助中国乒乓球队、中国网球队、中国田径队、中国艺术体操队、中国蹦床队、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等队备战、参赛奥运会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现担任中国艺术体操队、中国帆船帆板队、中国跳台滑雪队心理训练负责人。

获奖荣誉:

北京高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2)

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2)

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育工会,2010)

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教育委员会,2010)

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9)

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共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9)

第五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9)

02

毛志雄

Mao Zhi Xiong

艺考

1964年5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教育背景:1986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获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获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锻炼行为促进;使用兴奋剂的心理学问题。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专著2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研发或一般项目项目子课题《青少年健康体质综合评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众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研制与特定人群健身方法的开发》《有氧运动改善与促进心理效益的行为和生物学机制》《体育锻炼促进体质健康的机理研究》科研课题。

获奖荣誉:

199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1994年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奖”(科研类)

2003年获“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5年获国家体育总局“第28届夏季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2006年《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

2007年《运动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获国家教委精品教材奖

2008年《中国青少年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现状调查及预防对策》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9年《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兴奋剂风险与防范》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体育总局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二等奖)

2017年《高等体育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为主持人,获北京市教工委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社会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三届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委会成员。

03

迟立忠

Chi Li Zhong

艺考

1965年7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

教育背景:1988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获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运动认知;判断与决策;情绪与认知;心理训练。

科研成果:发表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专著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我国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心理调控研究》子课题《我国射箭项目优秀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最佳状态的心理调控策略库的应用研究》《我国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取得突破的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射箭项目专项心理特征及调控方法的研究》及5项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获奖荣誉:

2009年《我国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心理调控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体育总局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一等奖)。

社会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委会成员。

04

王英春

Wang Ying Chun

艺考

1980年3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教育背景:2001.8-2004.7,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2004.8-2007.7,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2007.8至今,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方向:比赛心理调控,运动员个人成长。

讲授课程:本科生《运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硕博研究生《高级运动心理学概论》、《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专题》;各类教练员培训《青少年运动心理训练理论与实践》。

科研成果:主持省部级或横向课题1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联合等各类课题3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篇,会议论文53篇,参编教材6部。2010-2017年,任国家射击队科研团队负责人。

获奖荣誉:2017年,荣获北京体育大学科研工作优秀业绩奖;2016年,荣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三等奖;2013年,所主持的科研项目《国家射击队备战2012年奥运会重点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心理状态的监控与调节》,荣获国家体育总局第30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二等奖。

05

姜媛

Jiang Yuan

艺考

1965年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2004年至2007年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毕业;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出站;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访问学者;2014年、2016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心理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运动员的情绪调节、体育锻炼的情绪效益。

科研成果: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包括国家体育总局重大研究领域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及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200余篇,参编、参译学术著作10余部。

06

张禹

Zhang Yu

艺考

1973年2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1998年7月获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香港浸会大学许士芬博士体康研究中心博士后。

研究方向:运动员认知,如多目标追踪,返回抑制和变化觉察。

讲授课程:本科生《实验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实验》《体育心理学》等;硕博研究生《心理学实验技术》《调查设计与实验设计》等。

研究成果: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联合等各类课题60余项。其中在竞技体育方面,开展了如《足球运动员动态注意分配特点及眼动和脑功能成像分析》《内外源线索下散打运动员返回抑制的优势-ERP的证据》等研究工作;在全民健身方面,参与如《青少年健康体质综合评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如《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发展学生科研能力——“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新探索》的教学工作。在核心刊物或国际、国家一级学会会议等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15部。

获奖荣誉:作为参与者曾获第30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二等奖;第29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

07

郭璐

Guo Lu

艺考

1977年4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运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教育背景:2006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研究方向:身体活动/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及机制,身体活动行为预测及促进。

讲授课程:概率论(本科),心理统计与SPSS(本科),行为科学多元统计I(研究生),行为科学多元统计II(研究生),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生,合作课程),高级运动心理学概论(研究生,合作课程),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专题(研究生,合作)。

科研成果:主持及参与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目前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一项(子课题负责人:中国成年人运动健身的心理特征及健身指导方案——2018-2022年)。在核心期刊及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参译教材10余部。

获奖荣誉:2012年获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1等奖,201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2等奖。2014年获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1等奖2项,2等奖1项,2014年获北京体育大学科学论文报告会1等奖。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体育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北体招生-悦研学科 | 心理学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