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为钱绍武先生题写挽联
在钱绍武先生追思座谈会上的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钱绍武先生的逝世,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重大损失、中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美术界同仁无不深为哀悼,深切缅怀。今天,我们以朴素而隆重的方式举行钱绍武先生追思会,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许多老先生不顾年迈前来参加,钱先生的同事、学生和亲属济济一堂,大家都有从不同角度追忆追思钱先生的深厚情感和肺腑之言,这也是对钱先生艺术人生、创造业绩和独特贡献的学术研讨。
钱绍武先生在中国社会的转折时期走上艺术道路,属于新中国美术教育培养起来的一代艺术名家和美术教育名师。当年徐悲鸿校长以伯乐慧眼看重钱先生的青春才华,使得中国美术界多了一段机缘佳话。从1951年他从中央美院毕业留校算起,今年正好是整整70年,也就是说他艺术创作和教学之路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他也以自己毕生的探索创造回报祖国之育、时代之遇,以大量的精品力作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为新中国雕塑艺术和雕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钱绍武艺术的评价,还需要作更多深入的研究。不管规模大小,至今还没有举办过钱绍武先生的个人艺术展。我记得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期间曾经策划题为“留学到苏联的展览”,作为最早留苏的中国艺术学子,他是展览不可或缺的人物,但是找他要作品、要资料,他好像很困难,一是他忙的没时间整理,二是在家里似乎也没有太多的作品和资料。我想,一个雕塑家可能就是这样,因为他的雕塑都立在了祖国的大地上,置放在社会的各个空间里了,留给自己的为数不多。今天的会场上摆了几座钱先生的雕塑作品,也播放大量他的影像,让我们感觉到钱先生并没有离开我们远去,我们在怀念他的时候有更多亲切和敬重。这里,我代表学校发言,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钱绍武 《大路歌》青铜 1959年
钱绍武先生是具有坚定文化理想,用雕塑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大家。他的早期作品就体现出在雕塑中凝聚精神的追求,例如成名作《大路歌》,取材于聂耳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革命歌曲,通过塑造三位筑路工人推动石磙、俯身前行的动态,表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民觉醒抗争的精神力量。后来,他长时间重点转向肖像雕塑,在大量的肖像雕塑作品中以神写形、以形立魂,构筑起一座座生命的丰碑,展现出从传统到现代中华民族秉持的、追求的、被时代所称颂的精神风范。他创作的人物肖象既有古代圣贤与文化名人如《炎帝》、《孔子》、《伍子胥》、《杜甫》、《张继》等,也有革命先驱《孙中山》、《李大钊》、《闻一多》等以及现代文化名人《阿炳》、《徐悲鸿》、《江丰》、《冰心》等,视野十分宽阔,主题更是鲜明,那就是为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代表人物造像,着力表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和精神意志。在作品中,这些人物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重在刻画具体人物的身份、性格与气质,但他的雕塑过程是沉浸在与所塑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之中的过程,透过历史的风尘去接近历史人物,越过生活的表象去触摸灵魂,站在历史氛围和现实情境交织的文化坐标上,生发与历史共感、与时代共鸣的真情实感,最终把个体的人塑造成“大写”的人,塑造成精神的象征。钱绍武先生的灵魂之塑、精神之塑,体现了新中国雕塑艺术鲜明的时代追求,也体现了一位党员艺术家的精神境界,他的作品一座座都拥有浩然正气,朗朗乾坤。
钱绍武 《炎帝像》 锻铜 3900cm 1988年 山西长治
钱绍武《孔子像》 铸铜 高250cm 1999年
钱绍武 《伍子胥头像》铸铜 2003年
钱绍武 《杜甫立像》铸铜 高250cm 2007年
钱绍武《张继像》铜 130cmx300cm 1992年 立于苏州寒山寺
钱绍武 《孙中山像》花岗岩 高1000cm×2700cm 1999年 深圳中山公园
钱绍武 《李大钊像》 1991年 坐落于唐山市大钊公园
钱绍武《闻一多像》 花岗岩 清华大学 1986年
钱绍武 《阿炳坐像》 铸铜 2004年 无锡二泉广场
钱绍武 《徐悲鸿像》 青铜 高240cm 2004年
钱绍武 《江丰像》 花岗岩 1984年
钱绍武 《冰心像》高150cm汉白玉 1999年 现代文学馆
钱绍武先生是具有全面学养,在雕塑上树立中华美学风范的艺术哲匠。从中央美院的学术传统到俄罗斯美术的创作经验,钱先生得到中西两种美术文化的蒙养,加上他学画之初经历的中国绘画传习和始终坚持的书法运笔,他的艺术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根脉。他既能深入研究西方艺术体系中的雕塑观念与造型语言,在具象雕塑的体例中形成扎实的造型功力,注重体积的方正,骨架的刚硬,更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以中为本,以中化西,在作品中彰显出磅礴大气,洋溢出充满神韵的中国美学精神。在肖像雕塑中,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和提炼人物的性格,更是把具体的造型上升为美学的意境和文化的气场,如孔子的博大、杜甫的忧思、李白的狂放、孙中山的坚定、冰心的典雅、闻一多的热情、江丰的刚毅等等。总起来说,“反虚入深,积健为雄”的雄浑之美、“形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劲健之美,“真力弥漫、吞吐大荒”的豪放之美,“计虚当实”、“气韵空灵”的写意之美,是他的作品给人的感染力。他的《李大钊》雕像完全超越了肖像的塑造,塑造的是“铁肩担道义”的伟大人格,作品在当年落成时堪称语惊四座,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雕塑和公共艺术影响巨大。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可见他的书法修养,例如《杜甫》系列,就与他的书法用笔形似神合,甚至可以看到笔线的飞白。反之,他的“钱体”书法又与他的雕塑风仪相近,有体积又有肌理,线条飞扬之际,风云顿起,意趣平生。
钱绍武先生是具有豁达情怀,在教育教学上热忱育人的艺术名师。钱先生是个终身“央美人”,我在王府井校园入校时,就听说央美有几位“金嘴”、“银嘴”先生,钱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健谈实际是他诗书满腹的体现,更是他诲人不倦、启迪后学的一腔热忱。他以无声之作和有声之言教育培养学生,两方面都充满导师的魅力。他在俄罗斯留学期间以及后来画的一大批素描和水墨人体,发表后影响巨大,让人看着有解渴之感,为之振奋,从素描中可见艺术的真谛。我们今天讲经典,讲的主要是主题性创作,我觉得素描也有经典,钱先生就画出了这种经典。他发表过许多艺术笔谈,充满对画理深刻的见解,尤其在从生活到艺术,从形象到精神的转化上有独到的见解,让人读来茅塞顿开,领悟到创作的奥秘,涌发创造的激情。我相信所有的同仁都会记得他在教学中严肃的神情和他在谈论艺术时爽朗的笑声,他是一个单纯而真诚的人,在教学和创作上一丝不苟,与同事和学生谈艺交流时则非常开怀,兴到之处还放歌长吟。他为央美雕塑系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巨大心力,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体现出一位艺术教育家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崇高品德。
我们缅怀钱绍武先生,要学习他执守艺术为时代造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信念;学习他诲人不倦、倾情奉献、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的精神境界;学习他艺理双修、学贯中西、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的大家风范,把中央美院雕塑教学的传承与创新做的更好,为中国雕塑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1年6月
本期责编/赵晶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