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图片摄影方向)
毕业设计作品展圆满闭展
一起回顾“无界”的精彩瞬间!
2021年6月9日-2021年6月18日,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图片摄影方向)毕业作品展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圆满举行。
6月9日下午,戏剧影视学院摄影系主任刘海舰、摄影系副主任韩东、摄影系教师徐竟涵、李力、丁艳华、吕波、环境设计系副主任江怡辰参加了开幕活动,活动由摄影系主任刘海舰主持。
活动现场,学院领导、老师与同学们亲切交流,肯定了毕业作品所展示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并对同学们未来的学业、生活提出了殷切期望。
部分作品如下
爱玛
The Story of Ajrak Making
本系列作品是摄影师通过拍摄制作一种名为Ajrak的布料的复杂过程,试图给世界展示这些艺术家们在制作这种文化艺术品时所付出的劳动的一次小小的尝试。愿有一天,这些艺术家们既能够获得应有的鼓励和欣赏,也可以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回报,从而在继续保存巴基斯坦当地的艺术和文化的同时,也使自己过上美好的生活。
常宇歌
《城市中的自然观察图鉴》
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人地矛盾日益加深,与我们共同分享着生活空间的同样有那些千姿百态的生物。通过深入地寻访与观察,我们也可以在以人类社会为主导的城市中探寻到它们的踪迹。以摄影作品为载体记录这些动物们的身姿、生活环境与生活片段,展现生命的多彩与美好,同时也告知着我们,自然界的动物们同样有着与人类共通关于生存、日常、家庭的生活百态,这些生命与人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同样有着与我们一样对生活的向往与生存的权力。
陈哲希
《祖宅》
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祖宅,承载了我儿时的许多记忆。长大后的每一次回看,总觉得这里有一份不同寻常的安静,它藏着生活的热闹感。每一件事物背后都有属于它的语言,诉说着三十年来的故事。
方嘉仪
《匆匆》
人来人往,行色匆匆。遇见了,瞥一眼,谁也看不穿谁背后的故事。我选择周末的下午,在公园一角,固定机位,拍摄来来往往的行人,捕捉他们的行走姿态,通过后期拼接,制成长图,展现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组照片既是对生活的记录,也是对生活的反思。时光匆匆,留住瞬间;长路漫漫,定格画面;生活碌碌,把握当下。
郭佳芯
《植入自然》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片土地资源都被高效利用,然而却占据了本应为城市环境景观留有的一席之地。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解除现实世界的压力,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植入自然。这些人造景观经济实惠,能给人们带来清新之感,也可以起到参与环境构成的作用,但在生态功能上却存在明显缺陷。这组作品展现在城市中试图以人造景观塑造自然、模拟出自然环境的场景,以此探讨城市与自然以及人类生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商慧乐
《生命之所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向往。
两项运动,占据了我半生的时间。
在网球场上寻找美,是我从大一开始有机会拍摄网球赛事时就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打破常规,营造意境——光和影,阴和阳,体育美和意境美的结合,让体育摄影充满了别样的味道。而庆祝永远是体育比赛中最热血的时刻——它可能是逆转后压力的宣泄,也亦或是荷尔蒙的释放……那一瞬间,全世界都属于庆祝者。
索剑桥
《群像》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独孤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就有这样的一个村子,叫刘王庄村,村里很少能看到青壮年的面孔,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在村中,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很少有村外的人去思考去关注他们,因此我想用我的作品去引起人们对留守现象的关注。
武雨涵
《阴阳》
这组创作起源于我对时尚艺术领域中中国传统元素应用的兴趣,以及想要进一步探究中国哲学智慧与时尚摄影融合可能性的好奇。阴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智慧之一,深刻地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同时,阴阳亦构建了独属于中华文明的符号化世界,自身具有统一、对立、互化三个特点。时尚摄影虽然是一个现代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它也蕴含了平衡、转化等思想,如光影的平衡、画面的平衡、阴阳的平衡。此外,我将拍摄的地点放在了内蒙古乌兰察布,该地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火山群。火山是自然中平静外表下酝酿巨大能量的景观,这一特点与这次拍摄的主题符合,阴阳亦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我希望通过这组作品去探寻中国这一哲学智慧在朴素的自然状态下的体现,同时借助时尚摄影这一形式呈现并传播中国哲学文化。
王安琪
《桎梏》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一段若即若离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敏感又脆弱,两个人都在痛苦中挣扎,却又因为爱无法分离。这一则短片即在具象化情感关系从建立到破碎的过程,我想用试验性的形式传递出这种痛苦的情绪,向外呈现一段健康的情感关系需要互相包容和磨合的意识,而情感中的两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持续相互拉扯,分离,和控制永远都无法达到我们所期许的一切。
王彤
《镜·静》
在新媒体时代,“自拍”的普及化与美颜软件的崛起掀起了全民狂欢的视觉浪潮,它帮助人们搭建自我认知的框架,满足自我展现的欲望,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规训着自我。本次拍摄进行了一种“自拍”摄影尝试,选择了各种镜子为连接和符号。“镜子”本身作为映射的介质,将一部分现实世界包含其中,但又从属于另一部分真实。它虽是平面,但却又深不可测,谁都可以从中发现自我。
王欣悦
《荒芜》
“北京,是吞噬了无数人青春的永不干涸的他乡。”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北四村,是一个大型北漂聚集地,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追逐他们梦想的年轻人。
“我从所有人的来处而来,带着所有人的梦想而来,只为在这个城市,找到更好的自己。”北漂生活的落寞和迷离,美好的生活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艰难,也许这就是北漂生活的浮华面具,活在其中,即使辛酸孤独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最初的梦想。孤独有时,希望有时,但建造有时,期待有时。
王诣钦
《晋商晋韵》
“华夏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作为中国地上的博物馆,山西有很多文物古迹。本组摄影作品以晋商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为拍摄对象,再现了明清时期市井文化的形态,表达了以“仁”、“信”为核心的晋商精神。本组作品多角度拍摄了晋商文化的标志性建筑,阐述了对文物、晋商文化的不同理解。对称性构图体现了严谨的秩序美和对称美,作品还展现了平遥古城墙的雄伟和三街六市的繁荣景象,折射出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
王子怡
《不散场的电影》
四年前入学时,我曾期待自己的大学生活能够过得像电影一样丰富精彩。当这段电影演到尾声,再回放时,我发觉最重要的不是电影是否精彩,自己最珍视的,是身边一起与我演绎了这场电影的人们,他们拼成了无数美好的瞬间,串联起我的这四年,为它的一帧帧赋予了悲欢交织的感动。即使这段电影即将放映结束,戏里戏外,他们依然是我的主角。当过往散了爱慕与光阴相向而行,你眼神烙印岁月最后的深情。
肖晓蓉
《彩发青年》
杀马特一词源于英文单词“smart”,他们因其独特造型在网络风靡一时。杀马特盛行的年代已经过去,而南方小镇里仍有一群杀马特青年,用奇异造型与主流审美对抗。我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拍摄这群青年的面孔与周遭事物,试图用图像还原这个属于杀马特青年的游乐园。
郑文博
《“到头儿了,那我走?”》
当我再次看到海,海究竟会不会看到我?这是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一句诗。海是地球上的大型水域,是大陆的尽头,也是社会变革,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组作品拍摄于我的家乡宁波,一座滨海工业城市,在岁末秋天的海边,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芦苇和看海的人。当地人物与景物的影像构成了社会的镜子,反射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很多摄影作品喜好拍摄人物的大喜大悲来营造视觉张力,海边的人们还存在着大喜大悲之外的状态,包含着希望与遗憾,孤独与故事。来了一阵海风,又要走到哪里呢?
张筠棣
《生命是刺绣扎出的诗》
脊柱侧弯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畸形,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疾病,严重者可以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该作品拍摄了脊柱侧弯朋友的术前牵引治疗过程(脊柱侧弯骨牵引是在患者的头部和骨盆或者下肢打入钢钉,利用重力来进行牵引),力图通过展现病痛缠身的巨大痛苦,复刻人在逆境中伟大的“脱胎换骨”的精神力,并致以最高的敬意。
周康芷
GHOST
也许在大部分人心中新时代独立女性硬朗坚韧、独挡一面,却忽略了她们的另一面——自然、浪漫与温柔,她们甚至有时脆弱得像一朵蒲公英,但柔软未必是弱点,纯真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周柯利
《我想记住的十九个瞬间》
从看似平淡却充满奇迹的日常生活出发,我记录、拥抱了无数开阔的瞬间。在过去四年的不同时间节点中,我提取了于我而言有着特殊意义的十八个瞬间,组成了这组作品。它既是一次对大学时光的追溯,也是一场平静而炽热的告别式。虽然我不得不说再见,但所有被定格的日常与那些共同度过的日子,都将永远被我珍藏在心中,并永远在记忆中闪闪发光。至于余下的最后一个瞬间,我想留给此时此刻,留给你。
展览回顾
<
~滑动回顾展览~
>
主办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编 辑|周柯利 周康芷 商慧乐 肖晓蓉
张筠棣刘 畅 林欣雨 夏琪骅
责 编|尚新英
编 审 |王维家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