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树典型 | 谢飞:初心本色,光影人生

北京电影学院,艺考

北京电影学院

2021-6-21 09:43:09 文/唐风 图/郭梦瑶

关注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党史学习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

学党史 树典型

北京电影学院

谢飞

初心本色,光影人生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编者按

北京电影学院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进一步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强化榜样教育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们特辟《学党史 树典型》专栏,跟随榜样的脚步探寻百年来留下的红色印记,重启镌刻在红色时代脉搏上的壮丽篇章。今天,我们一起聆听谢飞老师的动人事迹。

北京电影学院

岁月峥嵘 不忘初心

谢飞,湖南人,1942年8月出生,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6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学院派导演代表人物,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之一。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副院长等职。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获第四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杰出贡献导演奖”,获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教学成就奖”。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北京电影学院

细微之处见党性

1942年,谢飞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之子,谢飞自记事起,就深受父亲的影响。在他眼中,父亲谢觉哉不仅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从学完书法后一定要用清水洗笔的微小生活细节,到教育子女要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再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父亲一丝不苟、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让谢飞深受洗礼。

谈到父亲,谢飞从书柜里取出《谢觉哉家书》,并为我们诵读了其中的篇章。“在我们年幼时,父亲会在信中写到谁聪明一些,谁不聪明一些。但是,父亲认为,聪不聪明是天生的,但有没有作为是后天的。他不希望我们有很深的心机,而是希望我们做有用的人,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很大。”

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谢飞养成了严于律己、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和坚定理想、坚持真理的意志。1964年,谢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与祖国同成长,同悲欢,同命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忧患意识,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共有的特征。”

1978年,谢飞联合执导电影《火娃》,正式开启他的导演生涯。他此后执导的《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等电影,获得各大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这些艺术成就使谢飞成为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

成就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都源自于谢飞一直以来深厚的艺术积累和对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他的作品细腻生动,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和中国社会的变迁,贯穿着谢飞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哲学思考。谢飞说:“文化艺术不是简单地为时代做一个记录,它是通过你对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开掘,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索,特别是对人性的穿透,表现出人性的真善美。”

多年来,谢飞通过自己不断的艺术实践,成为“艺术电影”的旗帜和代名词,实践着一位老艺术家对艺术纯粹的坚持和坚守。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左上)1995年谢飞老师拍摄影片《黑骏马》

(左下)谢飞老师在电视连续剧《日出》的拍摄现场

(右)谢飞获得了蒙古国的最高荣誉——“北极星”国家勋章,由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和体育部部长为其颁奖

北京电影学院

为电影教育事业奉献光和热

1965年,谢飞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他从教55年,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电影教育上。他爱学生、爱青年,并且非常重视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我觉得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有作为的艺术家首先人生观、世界观必须正确。”谢飞说。他言传身教,不仅教授学生精湛的知识与技艺,同时注重潜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带出了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这些学生中有很多都成为了当今中国电影事业的中流砥柱。“看着一批批年轻学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我感到非常高兴!”

北京电影学院

1961年谢飞老师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留影

谢飞善于思考和理论总结,写下了《电影的镜头与镜头组接》《真实、现实主义及其它》《现代电影观念浅探》等大量理论文章,并且多次考察西方教育制度,了解国内外电影学院教育现状,不断探索电影教育发展模式与规律,促进中国电影人才培养的实践与革新。

谢飞说:“作为一名老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思考、跟上时代的变化,总结电影艺术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规律,想出一些切实可行、又能长期运行的有效方法。”他发起了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MFA毕业长片项目。在他的指导下,诞生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青年导演作品,其中《告别》《盛先生的花儿》《过春天》《送我上青云》等,包揽了电影节多个奖项,成绩斐然,为中国导演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谢飞始终坚持学习,保持着思维的敏锐性和艺术的洞察力。从几年前开始,他就在豆瓣电影上发表自己的影评,也会同步到微博分享。他说:“人要跟着时代共同进步,能用的东西都尽快地用,这样才能让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

如今,78岁的谢飞仍然心系电影教育的未来,坚持为党和国家的电影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走出去”要几代人共同完成

1986年,谢飞带着《我们的田野》和《湘女萧萧》的拷贝,走进了戛纳电影节的办公楼。也就是在这次放映中,美国一个艺术片发行商看中了《湘女萧萧》,并于1988年在美国发行。

之后,根据小说《黑的雪》,谢飞又改编拍摄了电影《本命年》,在柏林拿了银熊奖。1993年,《香魂女》在柏林获得金熊奖。

北京电影学院

20世纪80年代,谢飞成为与国际影坛接轨的中国电影人代表之一。他说:“我是一个头脑比较灵敏、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参加国际电影节是中国电影走出去非常重要的一步。”

走出去后,谢飞还特别重视用“引进来”的方法提升中国电影教育力量。谢飞曾出任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第四届国际学生电影节评委。他利用参展评审的机会将国外先进的影视资源引入国内,向学生传授国际影坛最新创作理念。

谢飞非常重视电影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的组织下,2001年,北京电影学院联合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创办了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ISFVF),面向全世界范围内近百所影视院校的师生,通过“评片、看片”来拓宽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广度与深度。电影展使在校生除了看到公演的各国电影以外,还能看到各国同龄人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看到他们的艺术探索实践。从第一届仅收到15个国家的作品,到目前参展影片来自全球近百所影视院校,ISFVF已经成为世界电影院校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举动也同时推动了中国电影教育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

北京电影学院

ISFVF影展名誉主席,也是影展最初的发起者谢飞老师在开幕式上讲话

作为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让“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很多人的期望。谢飞认为,“不能急。要尝试先从文化、人性这些角度,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谢飞愿意帮助那些能真正让中国电影和文化走出去的电影节,让更多的外国观众看到中国的好电影。“随着汉语学习的越来越广泛,当外国人也能读懂中国的经典名著,他们才会真正理解并喜欢中国电影。”谢飞说,“那时他们就会发现,这些经典作品的魅力丝毫不亚于《哈利波特》《冰雪奇缘》《权力的游戏》。”

如今,年过古稀的谢飞还在以各种方式关注并参与着中国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坚持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和文化工作。谢飞为中国电影教育、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矢志不渝、奔走奉献,用一片赤子之心,践行着一位优秀党员艺术家的初心和使命。

北京电影学院

END

执笔 | 艾璐璐 申洁

排版 | 陈诗宇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北京本科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北京电影学院-学党史 树典型 | 谢飞:初心本色,光影人生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