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 第212期美术新闻
本期话题:
艺术乡建向何处去(下)
□本报记者李振伟/策划
【编者按】本报上期(第211期)讨论了艺术乡建向何处去的话题,参与学者分别从重建乡村文化的可能性、艺术乡建的路径和问题、乡村振兴应该守住文脉和以现代文明重建乡村文化的角度出发,展开探讨,也引发了公众对艺术乡建这一话题的再次关注。从洪江国际艺术村的发展情况来看,艺术家的入驻对聚集人气、激活乡村的作用日益明显,而在乡村秩序的重建中,艺术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以及艺术乡建核心问题即人的现代化问题,是否能够得以妥善解决,本期时评,继续以此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艺术,为乡村“招魂”
□续鸿明
艺术乡建何为
□葛秀支
博物馆法:民办博物馆良性发展的保障
□王见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语)。乡土性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质。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乡村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政策层面上,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历史任务,“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法。国家颁布的乡村振兴发展策略更是为农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不能忽略的是,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农村人口在不断地流向城市,使得本地青壮劳动力不断减少,某些乡村甚至成为“空心村”,或者只留下老人以及留守儿童。
对于游客而言,乡村的价值集中在娱乐性、休闲性、教育性上。它需要满足游客群体的一条或多条主要需求。例如是否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游客能否身心愉悦、获得知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这会影响后续游客群体的选择。在针对当代游客时,乡村的美学价值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坚守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强调村民的参与和互动,调动他们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在此意义上,艺术家的乡村实践应设身处地地介入到当地社会的文化脉络和具体语境中,使乡村社会达到整体复苏与重建。
有一点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总把乡村看成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对立面,常常觉得乡村和现代社会是对立的。比如说我们之所以到乡村是为了逃避都市,让乡村成为全球化浪潮的抵抗点。如何重建乡村生活的魅力与尊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贵州洪江国际艺术村
在乡村秩序的重建中,艺术起到了什么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提升人气,二是推动改善关系,第三个作用可能就是让艺术家成为新乡贤。乡建有多种模式,为何要以当代艺术乡建呢?其实是通过艺术包括艺术村这些活动,引入新的文化因素,从基础做起,从思想启蒙做起,让乡村得到提升。当代艺术的核心是一种价值观,它是当代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这和当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接轨的,也可能是我们过去的传统艺术所无法呈现的。
艺术乡建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只有提升村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地摆脱贫困。艺术乡建的目的之一在于扶贫,改变乡村的贫困面貌,之二是文化转换,建构一种新的乡村文化模式,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无论是哪一种乡建模式,都需要考虑与本地村民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整个生态平衡,不仅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呼吁艺术乡建中的生态问题,是重构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建构新的人和大地的关系。■
(作者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助理)
编辑| 李振伟
制作|千 惠
校对|王密林、千 惠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8285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本报同意后方可转用。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