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12月12日,“清晰多于悲观是好的——胡昌茕绘画作品展”于ICI LABAS 艺栈画廊开幕。展览展出胡昌茕从2010年至2020年内创作的41件绘画作品。展览主题围绕“清晰”和“悲观”两个方面展开,展览内容包括“深意背后都是忧伤”“药“花”“对称与平衡”“倾斜与弯曲“流变与凝聚”共六个篇章,展现出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和情绪态度的转换。
展览现场
现场嘉宾合影
艺术家胡昌茕接受采访
艺术家胡昌茕1980年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研修班教师、中国油画新人展组委会成员。其早期作品关注的内容以人的悲观处境为主;近期的作品,以窗内、窗外作为有限取景的约束性行为进行写生创作。胡昌茕在创作技法上,喜好以天然矿物粉末为色料,借助蜂蜡、干酪素、蛋液为媒介进行坦培拉技法来创作,试图通过将不同媒介进行组合,创作出具有更多可能性和丰富性的作品。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从胡昌茕作品中情感冲动的过渡到形式冲动的流变轨迹进行梳理和呈现,进而为探讨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自我认识与表达寻找新思路。展览以时间为维度,将作品寄意于面相、静相、景象,以近期退隐情绪重置并取代以序号标记的作品,对作者和作品的时序意义、时间与空间的可塑性和开放性进行研究以及再思考。
展览的题目源于法国导演罗贝尔·布列松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的“Il vaut mieux être lucide,sans être forcément pessimiste”(清晰多于悲观是好的)。艺术家希望通过对生命本身清晰力量的感受与表达,来对抗现实对他施予的悲观主义的影响,而这种悲观主义又影响到了他前几年的创作。艺术家坦言,其作品确实是基于对之前观念的认识,让他创作出了这一批窗外风景。
深意背后都是忧伤
“深意背后都是忧伤”展览现场
展览的第一个板块“深意背后都是忧伤”向观众呈现了艺术家前些年间对现实中悲观主义色彩的个人观察。这个主题源于艺术家曾经做过的一个梦,梦中的空气里充满了悲观的观念,个体会在不经意间被这种观念趁虚而入以至于被观念支配。艺术家之所以对观念如此警惕,也是因为他曾在一张张被深意占满而显露出忧伤的脸中艰难挣扎过,而生命的倔强与不甘不允许艺术家接受现有的近乎失效的答案。在胡昌茕看来,现代社会中,人的信心不是来源于对答案的信心,而是可以从自身的感觉上建立形式而终获自由的信念。
胡昌茕 屋里事 120cm×80cm2012年
展览现场
药
“药”展览现场
展览板块“药”向我们呈现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拯救的力量。面对人生的空虚与迷茫、家庭的变故、亲人的死亡,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失去很多支撑,不想自我毁灭的人便会开始寻求自我拯救。
胡昌茕 路上的祭物 42cm×61cm 2007年
胡昌茕 家里的供物 27cm×50cm 2010年
胡昌茕 药 50cm×100cm 2016年
花
“花“展览现场
花是重生之物,也是沟通古今的媒介。艺术家的创作以“花”为主题,并不是为了表现美感,而是凭借着看花的感受联想到某个古人,并以此寄托一种与其沟通的情感。艺术家借助自身达到的境界来引领自己的日常感觉。例如粉色的花让艺术家联想到弗兰切斯卡画中的粉色长袍,又如在下雪天里创作的一束枯花则让他感受到戈雅画枪杀马德里市民时的悲愤……
胡昌茕 十九 42cm×30cm 2019-2020年
胡昌茕 三十六37cm×114cm 2019-2020年
对称与平衡
“对称与平衡”展览现场
“对称与平衡”聚焦于艺术家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传达了一种经过克制后的稳定情绪。在艺术家看来,对称性是人类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它是人类以自身来作为建立世界价值尺度的重要依据。在观看具有对称性构图的作品时,内心首先感觉到的是安全感与稳定感。而为了克服绝对的对称所带来的心理压迫与重复带来的乏味,人类从对称性中又观察到了差别,以及由处理差别所带来的平衡意识。作品中的进退、俯仰、动静、抛引等这些对对称性内部的差异进行处理的方法,让我们获得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一致性的感受,进而从这些风景画中获得了观看所带来的事物平衡关系的启示。
展览现场
胡昌茕 三十一 90cm×61.5cm2019-2020年
作品局部
倾斜与弯曲
“倾斜与弯曲“展览现场
“倾斜与弯曲”从人们本身丰富的情感中诞生。在这个版块中,我们能够更直接地从“物”里面感受到人的状态,感受到一种不稳定感与动荡感。布列松的影片中充满了自毁的角色,但他们有关道德,而非是悲观主义。他们存在的意义在于让接受者在动荡的边缘悬崖勒马,而唤醒旁观者援以一臂之力。这部分的创作中,艺术家并没有选择走到形式语言的极致,而只做了暗示——艺术家希望看到的并不是任何既有价值的倒塌,而是从新的感觉上抗拒干扰的建立。
胡昌茕 二十九 42cm×30cm 2019-2020 年
胡昌茕 二十三 30cm×42cm 2019-2020 年
流变与凝聚
“流变与凝聚”展览现场
“我们都想要去改变这个现实世界,以前更多的是在一种批判的想象当中去完成。现在我认为是要改变自己,让自己获得自由。”观看和记录植物在时间里的荣枯,在阴晴风雪里姿态的变换。这使艺术家认识到:我们所存在的每一刻都是新的,都具有它存在的那一瞬间的真实。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艺术家逐渐开始向时间敞开自己全部的感觉,去接受在时间当中事物与思维的变换,用画面这个空间载体去容纳每一刻的真实存在,并把自己在观察当中积累的感觉一点点建立起来,不断强化和形式化,从而获得一种清晰的力量,帮助个体建立完整的认知。
胡昌茕四十(未完成) 122cm×244cm 2019-2020年
整个展览由“清晰”与“悲观”两个部分构成,既是对艺术家个人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也是艺术家个人情绪和情感转变的记录。前些年间,由于艺术家对于现实的悲观注视导致了个人情绪的低落,而在面对情绪的克制和生活的变故中,艺术家逐渐从自然和艺术当中找到光亮,试图从希望“改变世界”转为“改变自己”,探寻如何用建立而非摧毁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
艺术家胡昌茕现场导览
展览现场
“艺术品对于有些人真的是药品。”展览现场,几位年轻女孩在观看艺术家的肖像作品时,痛哭流涕,这让胡昌茕深受震动。也许她们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曾经历过的东西,而艺术作品帮助她们将内心郁积已久的情感释放出来,将大脑中的病灶消除。“绘画中是有着光明的力量的”,胡昌茕在采访中表示,“这种力量需要借助光线、借助色彩等绘画的语言来传达,我相信艺术本身的治愈力量,我也在创作当中寻求这种力量来改变自己,救赎自己。”
展览现场
正如李昊所言:“相对于之前那些画面晦暗、色彩忧郁、标题费解、悲观主义色彩浓郁的作品,这些画像是阳光的丝缕照入困室,它们对于作者的自救意味在画面上隐隐闪现,默默沉潜在清晰的平凡之下。标题亦不再重滞如前。是的,彻底地悬置理念,放手与读者,任由绘画和单纯物象的力量去雕刻遥远的思想残影,清晰多于悲观是好的。”
艺术家胡昌茕家庭照片
“艺术家的作品是个人灵魂的容器,具有排他性。但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交流的可能性,让我们能够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得情感的依托。”从前期的悲观主义,到后期的平静与克制,胡昌茕的创作本身是艺术家情绪的流淌,是艺术之于艺术家本身的抒发,更是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情感通道。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自我的成长当中,艺术家又逐渐从自然与艺术中获得力量,从十分自我的状态转换到通过控制情绪使得艺术创作更加清晰。而这种控制,正是艺术家自身的成长与救赎。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2月20日。
编辑| 刘 晶
制作|千 惠
校对|千 惠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1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2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8285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