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招生简介

艺术高考,艺考

艺术高考

2011-1-21 08:59:35 文/齐浩然

关注

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招生简介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其前身系始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余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区西南部,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训练场馆,并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大楼、校园网、标准化的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房和先进的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图书馆藏书90.75万余册,并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和自建特色资源。

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正副高级职称200余人,中级职称200余人,助教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运动健将30余人。60多年来,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目前学校全日制本科学生800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0余人,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学生500余人。

学校本科教育层次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及航空港校区等教学单位,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医学专业(运动医学方向、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体育广播电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表演专业(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专业(舞蹈、体育舞蹈、健美操)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6大学科门类。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中医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中医学、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新闻学、运动人体科学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和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现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管理科学、中医学等专业博士研究生。2010年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授权建设单位。学校继续教育处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学校设有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校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乒乓球》获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武术、体育保健学、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田径、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排球、足球、传统体育养生学、篮球、乒乓球、体育史、游泳、体育旅游基础技能、学校体育学、网球、艺术体操、体育产业概论、举重2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团队、体育教育教学团队、运动训练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体育史》、《体育绘图》、《运动竞赛学》、《体育基本理论教程》、《现代乒乓球教学与训练》、《体育新闻学》等6门教材列入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选题。在近两届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校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校获二等奖2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连续五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年来,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92多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民族传统体育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实验室为"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竞技体育运动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四川省第四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两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刘建和、郝勤、袁琼嘉、余吉成4位省级教学名师。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5年以来,我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得金牌173枚、银牌163枚、铜牌138枚。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校师生夺得女子帆板比赛金牌,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银牌,女子曲棍球银牌,女子水球第五名的好成绩。2009年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女子水球比赛2枚金牌;2010年获得亚运会女子水球、男子50米蛙泳2枚金牌。60余名教师和学生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医务监督、队医、康复按摩、裁判及技战术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活动;40余名师生成为北京奥运田径赛场的专业志愿者;26名同学参加了奥运开幕式前《羌族推杆》节目的演出;新闻系承担了奥运期间境外舆情简报的编写工作。

学校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校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连续八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校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校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四川省第一批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体育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教育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等。学制四年,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一流。现有专职任课教师150余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6人、讲师63人。这支队伍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国际体育研究会 (IASA)委员、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拔尖人才、四川省委首批直接联系的高层次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全国单项运动协会负责人、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援外专家等。

    该专业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点,多年来已先后培养了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游泳、体育教育等多个研究方向专业研究生,他们多数已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该专业任课教师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科研项目和省级科研课题27个,其中23项成果获教育部、四川省、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奖和教学成果奖。一些应用性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

 

运动医学系—中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运动医学方向、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中医学专业是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的本科医药类专业,四川省品牌专业。目前有运动医学和中医骨伤科学两个专业方向。运动医学方向主要培养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运动队队医、运动医学教师和科研人员;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主要培养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骨伤科医师、教师、科研人员。该专业办学已有近50年的历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该专业现有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等8个教研室和1个专业图书资料室,1个实验中心、1所附属体育医院、1个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和1个保健按摩技能培训中心。其中中医骨伤科学和运动生理学学科被列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运动医学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实验中心配备有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仪器和设备,是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附属体育医院已成为教学、科研和临床实习的基地。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影像诊断学、西医诊断学、康复医学、创伤急救学等。主要专业方向课程有: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学、中医筋伤学、中医骨病学、骨科手术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创伤学基础、运动骨创伤学、运动软组织损伤学、运动医务监督、健康与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学方向)等。

该专业学制五年,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该专业还招收运动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现有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余人,博士生导师3人。许多为国内知名的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运动生物力学专家。

近几年来,该专业完成了70余个科研项目,其中10余项成果获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在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药物和仪器、运动技术的诊断、运动性疲劳、人体机能评定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出版了《中国骨伤科学》、《伤科诊疗》、《伤科推拿学》、《运动创伤学》、《郑氏伤科理论与临床》、《运动骨创伤学》、《运动软组织损伤学》、《伤科中药与方剂》等30余本专著。

该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就业方向:国家和各省市运动队担任随队医生及科研教练;各级体育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各级医院从事骨科、中医科、理疗科、康复科等临床医疗工作;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担任相关学科教学工作。

 

运动医学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培养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以及体育健康促进、国民体质监测和保健康复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现有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余人,并设有专业图书资料室和有20余个专业实验室的实验中心。其中实验中心被有关部门确定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正常人体及运动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务监督、中医骨伤科学、运动创伤学概论、运动机能评定与处方、推拿学、运动体适能、康复医学、中医养生学等。其中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伤科推拿学、运动解剖学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制四年,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该专业还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毕业生就业方向:体育科研所从事体育科研工作、运动队保健人员,运动队科研教练,中小学体育保健和生理卫生学教师,国民体质研究机构、体育保健康复部门从事体育保健康复指导工作。

 

运动医学系—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具备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康复治疗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体育康复治疗和健康指导及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主医师)、副教授(副主医师)30余人,其中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四川省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为本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习平台。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含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含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含运动生物化学)、组织学、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包括病理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基础、西医外科学基础)、中医骨伤科学、郑氏伤科推拿学(包括郑氏伤科推拿学基础和郑氏伤科推拿治疗学)、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康复心理学、健康与运动营养学、康复医学概论、物理治疗学、康复机能评定、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作业疗法、临床康复学、中医养生康复、文体疗法、残疾人体育等。学制四年,其中课堂学习三年,教育临床实习一年。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专业运动队、各级医院的康复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体育运动基地、健康休闲俱乐部、职业运动俱乐部、养老院、社区、健康与康复科研所、体育与卫生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健康测定与评估、健身指导、卫生保健、医疗监督、科学研究及行政管理的工作。

 

运动系—运动训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掌握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与专门技能,能胜任中高级运动队、体育俱乐部训练,并能从事体育教学、竞赛组织管理及其它相关或相近领域工作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实用运动选材学、运动营养与恢复、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科研设计与方法、主修运动项目及副修运动项目理论与技术。学制四年,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各类体育运动学校、运动队和普通院校的运动训练及多种专项教学、训练指导和管理等工作。

    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近7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32人,近年来,运动训练专业有了新的发展,本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乒乓球》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田径》、《足球》、《排球》、《篮球》、《游泳》、《体操》、《网球》、《举重》8门专业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本专业2007年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2009年“运动训练教学团队”为四川省级教学团队,“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竞技体育运动教学实验中心”为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设有科学选材和心理监督组,能科学的指导和保证运动训练的过程。该专业的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已培养出国家级健将、国际级健将、运动健将60余名,他们在全国性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艺术体操、举重、水球、跆拳道和网球水平目前在全国名列前茅。

该专业教师多次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承担了多项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课题,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等,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训练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还参加编写了学术专著30余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此外,本专业还聘请了国外专家前来执教,并派出一些教师出国任教和担任裁判工作。

 

武术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原武术专业)为全国首批开办,主要培养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武术基础理论、传统体育养生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伤科与按摩、郑氏伤科推拿学、体育概论、武术专项理论与技术等。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毕业学生主要去向为大中专学校、业余体校、公安、部队、各级体育局及武术院(馆)、武术运动队等。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余人,国际裁判和国家级裁判10余人。他们中既有在武术界享有名望的中、老年教师,又有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金牌的一代新秀,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该专业教师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武术及开展武术科学研究方面颇有成绩,近年来已编著出版武术专著20余种。撰写的论文多篇在国际和国内武术科讨会上获奖。该专业教师参加编写的全国体育学院武术统编教材,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

    该专业已培养了60余名研究生,还培养了武英级运动员80余人。武术套路、散手代表队居全国一流水平,多次在国际、国内武术比赛中获得金牌。

该专业国际交往频繁,先后接收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进修学习。同时,该专业师生也多次应邀到美国、英国、奥地利、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讲学、执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承担裁判工作,为促进国际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艺术系—舞蹈学专业(舞蹈、体育舞蹈、健美操)

舞蹈学专业是培养具备较强的舞蹈表演艺术理论基础,熟练的掌握多种舞蹈的表演技巧,熟悉舞蹈及健美操的教学和编导,能够从事舞蹈表演,艺术形象塑造、舞蹈及健美操的编导、教学及演出活动组织和管理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舞蹈形态学、舞蹈解剖学、舞蹈编导、舞蹈写作、化妆设计、音乐基础、中外舞蹈思想教程、舞蹈教学法、表演理论、形体训练、舞蹈技术技巧(含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古典舞、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专业英语等。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人,学院还聘任了10余名全国知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该专业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多次在全国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学院为该专业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拥有现代化的舞蹈学教育设施及实习基地。

学生在毕业后主要在文化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及艺术表演部门从事舞蹈、体育舞蹈、健美操的表演、艺术指导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经济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科学和体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从事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开发、市场营销以及体育管理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副教授12人,讲师20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承担国家级、省市级课题19项,获省市奖5项。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公共财务、公共管理、市场营销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体育经济学、体育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外国语、国家公务员制度等。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经济管理系—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

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经济、体育、文教等部门从事体育市场经济分析、体育产业规划、体育经营管理和从事体育俱乐部经营以及体育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12人,讲师19人,构成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在我国体育经济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项,获省市奖4项。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体育经济学、体育经纪人、体育经营管理、体育产业概论、管理学原理、电子商务、外国语、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商务谈判、商务计划书编制等。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是为适应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趋势而开设的。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旅游和体育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景区从事体育旅游分析、预测、规划、导游管理和饭店体育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有教授、副教授8人,讲师18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项,获省市级奖7项。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资源学、中国旅游地理、体育经营管理、体育旅游导论、体育产业概论、旅游导游概论、旅游景区管理、体育旅游实践与技能、外国语、娱乐体育等,其中体育旅游基础技能课程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经济管理系—社会体育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与体育旅游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能在体育和旅游领域从事管理与服务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有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人,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评委3人。师资队伍既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6项,获省市奖14项。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社会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体育保健学、野外损伤与防治、旅游学、体育旅游导论、旅游管理概论、旅游导游概论、拓展训练、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极限运动、网球运动、体育游戏、市场营销学等。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新闻系—新闻学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体育新闻方向)

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熟悉体育运动理论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出版和宣传部门从事记者、编辑、营销、公关、广告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副教授10余人。教学条件先进,设有包括音频制作实验室、视频制作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和演播实验室在内的实验中心及专业图书资料室。该专业拥有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第二学位授予权。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选读、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中国新闻事业史、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媒介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广告策划等专业课程;并设有体育新闻学概论、体育传播实务、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体育新闻评论、电视体育专题与栏目制作等特色课程。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新闻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体育广播电视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体育广播电视方向)是为了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既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包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体育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知识及相关技能,能在媒体、政府、企业、体育等部门从事电视节目编导、摄像、编辑、制作、播音主持及体育摄影、宣传、策划、推广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副教授10余人。教学条件先进,设有包括音频制作实验室、视频制作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和演播实验室在内的实验中心及专业图书资料室。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史,影视艺术概论、广播新闻采写、电视编辑、广播电视写作、电视摄像、电视专题制作、演播室直播等专业课程和电视体育新闻采编与制作、电视体育专题与栏目制作、体育新闻学概论、体育传播实务和体育评论员技能与技巧等特色课程。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外语—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

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是为了培养我国体育事业急需的体育外语外事人才而开设的。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体育专业英语翻译能力,了解国际体育事务和外事工作知识,能在外事与体育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级英语专门人才。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外籍教师构成的教师群体,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教学实践经验。

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精读、听力、语音、泛读、高级视听、语法、口语、基础写作、英语翻译(口译、笔译)、第二外语(法语、日语、德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词汇学、高级英语、论文写作、运动项目英语(篮球、排球、武术、足球、乒乓球、体操等)、外交学导论、国际赛事英语、英语国家概况、商务英语、体育概论、体育运动理论与实践等。学生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研究生部

我校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5年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2000年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1992年开始先后与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博士研究生。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0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点授权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4人;博士生10人,硕士生700余人。2011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300人。热忱欢迎报考。

咨询电话:(028)85096075

 

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

我校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文化基础知识的体育专门人才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三年,学生毕业,成绩合格者,发给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优秀学生可以考入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继续深造。

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1998年经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批准成立。主要为国家培养篮球后备人才。

该校设在成都体育学院内,依附成都体育学院进行管理、教学、训练及科研工作。学制三年,学生毕业,成绩合格者,发给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优秀学生可以输送到全国各省、市篮球专业队,也可以考入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继续深造。

 

附属竞技体育学校(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创建于1987年,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优秀运动员的任务。设有艺术体操、举重、武术、田径、水球等项目。

学校已形成教学、训练、科研相结合的科学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以敢于创新、科学训练、顽强拼搏、勇攀高峰为指导思想,运动成绩与教学质量有了长足进步。2005年以来我校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牌173枚、银牌163枚、铜牌138枚。武术散打获得6次世界冠军;2005年获得世界举重锦标赛1枚金牌、2枚银牌;特别在2008年奥运会上,获得艺术体操集体全能银牌、女子水球第五名;2009年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女子水球比赛2枚金牌;2010年获得亚运会女子水球金牌。我校艺术体操队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2008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竞技体校被四川省授予“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大贡献奖”。

现有国家级教练1人,高级教练5人,中级教练10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4人。多人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学校采用常年招生的方式面向全国招收具有运动天赋的适龄学生。在“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模式下,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练员队伍与文化课师资队伍,体现出较高的训练水平。

 

 

报考须知

一、全国统一招生: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舞蹈学专业、中医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英语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全国统一招生文化考试;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还须参加各省(市、自治区)组织的体育加试;舞蹈学专业除四川省考生外所有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如考生所在省级招办组织艺术类相应专业考试,考生也必须参加且获得专业合格证书,若本省不进行艺术类统考,则直接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须参加各省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

招生对象及要求:1.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条件;2.中医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只招收理科考生,新闻学专业、英语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舞蹈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理兼收;3.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身高要求为男1.68米、女1.58米以上;舞蹈学专业身高要求为男1.70米、女1.60米以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身高要求为男1.68米、女1.58米以上。

 

二、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

我校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行单独招生。

运动训练专业招收的专项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跆拳道、网球、游泳、水球、体操、艺术体操、举重、乒乓球、羽毛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收的专项有:武术套路、散打。

招生对象:符合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条件,运动成绩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或二级武士以上水平者。

报名办法:1.考生必须参加本省组织的相对应的高考报名并获取高考报名号。2.考生在2011年3月1日4月1日登录我校网站(网址:http://www.cdsu.edu.cn)(免试考生报名时间为2011年3月1日3月10日),点击“招生信息”、“网上报名”,按照提示进行网上报名并获取网报号;3.网上报名成功者,将打印的《2011年成都体育学院单独招生网上报名基础信息确认表》、学历证明(毕业证复印件或由学校出具学历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户籍证明(户口复印件)、运动员等级证书原件、成绩证明(考生必须提供与等级证书相关的成绩册、秩序册原件或复印件加盖发证单位公章)、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资格审查表(此表格在我校网站招生主页下载)、近期免冠1寸彩色照片2张于2011年4月1日前以特快专递方式一并邮寄我院招生办公室(以邮戳为准);(注:所有报名材料统一使用A4纸,然后将报考登记表及各种复印件按以上顺序装订好,连同等级证书原件、成绩证明原件及学历证明原件一起交于我办。)4.由我校按规定审查报名材料,合格考生名单我院将于2011年4月20日左右在网上公布。5.免试考生于2011年3月10日前将免试材料直接送到我校招生办公室(所需免试材料及报名注意事项详见我校招生主页“免试学生入学须知”)。6.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请于2011年4月25日至28日持本人身份证及《2011年成都体育学院单独招生网上报名基础信息确认表》到我院现场数码照片采集。7.已采集照片的考生于2011年4月25日至29日到我校附属体育医院参加体检。8.2011年5月4日在我校球类馆报到领取《准考证》并缴纳报名费、考试费220元。

通讯地址:成都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邮编:610041)。

考试科目与内容: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和运动技术专项。政治、语文、数学、英语按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命题。

考试时间、地点:2011年5月5日至8日,在成都体育学院内。

考生报到具体事宜我校将在公布考生名单时一并在网上公布。

 

三、艺术类舞蹈学专业招生

报考要求:1.考生须在户口所在地市、县招办参加艺术类高考统一报名。2.四川考生报考我校舞蹈学专业只须参加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的艺术类舞蹈学专业统考。3、河北、江苏、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海南、贵州、云南、河南、新疆、重庆考生报考我校舞蹈学专业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如所在省级招办组织艺术类相应专业考试,考生也必须参加且获得专业合格证书。如所在省级招办不进行艺术类统考,则直接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4.考生文化课考试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5.专业考试报名办法(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

报名时间:1.2011年1月10日2011年2月25日登录我校艺术类专业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http://zhaoban.cdsu.edu.cn),3月1日到我校现场报名确认;

报名材料及费用:1.在当地招办参加艺术类高考统一报名时由招办开具的带有本人考生号的相关材料复印件一份;2.如所在省级招办进行艺术类相应专业考试的需提供专业考试合格证书或成绩单复印件;3.身份证复印件、户籍证明(户口复印件);4.本人近期一寸同版免冠照片三张。5.以上报名材料及报名考试费的收取在参加我校专业考试现场报名确认时(3月1日)办理,其中报名费50元、初试费60元、复试费60元。

专业考试时间:2011年3月2日

考试地点:成都体育学院校内

考试设项:舞蹈、体育舞蹈、健美操(三项选其一)

       

四、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及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单独招生。

招收对象:初中毕业,具有一定体育运动基础,符合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报名条件者。

招收专项:篮球

报名手续:1.凡符合报名条件者,将《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附属中专、篮球学校招生考试报名表》(在我校网站上下载填写)、学历证明(毕业证复印件或由学校出具学历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户籍证明(户口复印件)、近期免冠1寸照片3张一并寄到我校招生办公室;2.4月18日至20日在我校附属医院进行体检;3.经审查合格者,4月21日上午报到领取《准考证》,并缴纳报名费、考试费220元。

报名时间:2011年3月1日4月1日

报名地点:成都体育学院招生办公室。

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按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命题)及运动技术专项。

考试时间、地点:2011年4月21日下午专项技术考试、22日文化考试,在成都体育学院内。

 

 

 

 

 

 

 

 

 

 

 

答考生问

1、你校的本科招生有哪几种方式?

答:我校的本科招生有全国普通高考招生和单独招生两种方式。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招生的专业有:体育类: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艺术类:舞蹈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体育类:中医学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新闻学专业、英语专业。参加单独招生的专业有: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2、如何报考艺术类舞蹈学专业?

答:除四川省考生外所有报考我院舞蹈学专业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如考生所在省级招办组织艺术类相应专业考试,考生也必须参加且获得专业合格证书。若本省不进行艺术类统考,则直接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

3、报考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2011年我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采用网上报名,报名考生应当符合以下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具备二级运动员或二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22周岁。具备一级运动员或一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的,年龄可放宽到35周岁。

4、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采用什么考试办法?

答: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定: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考试主要实行以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文化考试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体育专项考试由招生院校负责组织,实行统一的考试办法和评分标准。

5、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录取的新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新生具有同等待遇吗?

答: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录取的新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新生具有同等待遇,学生毕业,符合学位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6、怎样提取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新生档案?

答:经我校审核录取并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有关省市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备案的新生,由我校发调档通知书给考生本人,考生持调档通知书到档案所在单位进行提档,并在新生报到时上交我校。

7、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录取的新生如何收费?

答:我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收费严格按照四川省物价局的规定执行,除此之外不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

8、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否有委托校外的招生点和招生人员?

答:我校招生办公室是我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考试的唯一合法单位,我校没有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外进行招生。

9、报考你校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报考我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考生要求在考生户籍所在地进行高考报名,并获得高考考生号,以便进行考生基本信息采集和录取备案。我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要求身高男1.68米、女1.58米以上、舞蹈学专业要求身高男1.70米、女1.60米以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身高要求为男1.68米、女1.58米以上。

 

 

 

 

 

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招生章程

 

一、学校名称:成都体育学院

学校代码:10653

办学类型:普通高等学校(公办)

学习形式:全日制

层    次:本科

院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二、录取原则:

1.中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经济学、新闻学、英语专业:在考生成绩达到最低控制分数线的情况下,从高分到低分按专业志愿择优录取。

2.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按各省市区体育类专业投档方式从高分到低分按专业志愿择优录取。

3.舞蹈学专业:四川省考生按照四川省统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其它省市区考生按照我校舞蹈学专业校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4.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各省市区投档方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5.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文化考试成绩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上,根据考生体育专项考试成绩及文化课考试成绩,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三、外语语种:英语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我校所有专业只提供英语教学。

四、男女比例:不限。

五、身体健康状况要求:

除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司〔2003〕3号)文件规定的情况外,我校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做如下要求:

1.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身高要求男1.68米、女1.58米以上;

2.舞蹈学专业身高要求男1.70米、女1.60米以上;

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身高要求为男1.68米、女1.58米以上。

六、收费标准:1、住宿费每生每年800-1200元;2、学费按物价局核定标准收取。

七、奖、勤、助、贷、补情况:

1、学校按国家政策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2、学校设有优秀奖学金、单项奖学金、高敏体育奖学金、郑怀贤奖学金、四川省骨科医院奖学金、四川省体育彩票助学金、“侨心”奖学金等;

3、学校设有特殊困难学生补助金;

4、学校按规定帮助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5、学校设有勤工助学岗位。

 

咨询电话:(028)85090713(传真)

网    址:http://zhaoban.cdsu.edu.cn

E—mail :zhaosheng@cdsu.edu.cn

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招生计划一览表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计划

备注

040201

体育教育

本科

4年

550

 

040203

社会体育

本科

4年

60

100501

中医学(运动医学方向、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本科

5年

110

040204

运动人体科学

本科

4年

60

040206S

运动康复与健康

本科

4年

50

 

110302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

本科

4年

60

110206

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

本科

4年

60

020101

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

本科

4年

60

050301

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

本科

4年

110

050420

广播电视编导(体育广播电视方向)

本科

4年

60

 

050201

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

本科

4年

100

050409

舞蹈学(舞蹈、体育舞蹈、健美操)

本科

4年

100

040202

运动训练

本科

4年

640

单独招生

040205

民族传统体育

本科

4年

280

单独招生

 

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

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中专

3年

70

单独招生

 

备注:学校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代码等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统一公布为准。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027Art-艺术高考-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招生简介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