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

金华中考,艺考

金华中考

2012-8-21 15:41:00 文/庞飞

关注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12•义乌市)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酸碱中和反应 C. 蒸发食盐水 D.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称量器-托盘天平。
分析: A、给液体加热时,手不能握住试管夹的短柄;
B、氢氧化钠和盐酸中和反应无明显的现象;
C、蒸发食盐水时,必须用玻璃棒搅拌;
D、氢氧化钠是腐蚀性药品,所以称量时应放在小烧杯里;
解答: 解:A、给液体加热时,手不能握住试管夹的短柄,否则试管容易脱落,故A错误;
B、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中和反应无明显的现象,所以必须借助酸碱指示剂,故B错误;
C、蒸发食盐水时,为防止局部受热溅出,必须用玻璃棒搅拌,故C错误;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应把握“左物右码”,因为氢氧化钠是腐蚀性药品,所以称量时应放在小烧杯里,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贵在操作时切切注意,以至于在做此类题目的题时才应心得手.


2.(2012•义乌市)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钢丝球洗涮铝锅 B.用燃烧法区别羊毛与棉花 C.用食盐水去除水垢 D.用水浇灭着火的油锅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 A、根据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
B、根据羊毛燃烧有毛发的气味,棉花燃烧没有分析;
C、根据水垢不与食盐水反应分析;
D、根据油的密度比水小分析;
解答: 解:A、用钢丝球在洗去铝锅内脏物的同时,也会刷去表面的氧化铝薄膜,故A错误
B、羊毛燃烧有烧焦的毛发的气味,而棉花燃烧没有,所以用燃烧的方法能区别羊毛和棉花,故B正确;
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而氯化钠不与这两种物质反应,故不能除去,故B错误;
D、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用水不能浇灭着火的油,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的判断,通过该题,对一些操作不当的做法需要引起注意,加以修改.


3.(2012•义乌市)下列过程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酿造米酒 B.现榨果汁 C.碾磨米粉 D.溶解蔗糖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酿造米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现榨果汁的过程中只是从水果中分出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碾磨米粉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蔗糖溶解的过程中只是蔗糖溶解在水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2012•义乌市)下列对课本中相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能说明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D.二氧化碳灭火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

考点: 电解水实验;物质的微粒性。
分析: A、依据电解水时的生成物进行判断分析;
B、依据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对其进行分析即可;
C、依据该实验属于宏观问题分析解决;
D、依据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原理分析解决;
解答: 解:A、依据电解水时会生成氢气与氧气,跟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中一定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故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会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反应后并没有气体或其它物质的跑出,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说法正确;
C、黄豆与芝麻混合的实验是宏观的现象不能证明微观分子间有间隙,故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之所以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大于空气,故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此题是对课本中一些基本实验的考查,掌握相关实验的目的与结论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属基础性实验考查题.


5.(2012•义乌市)常见金属R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3AgNO3═3Ag+R(NO3)3,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质量一定增加 B.该金属可能是铁 C.R的活泼性比Ag弱 D.R表面有固体析出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推断,金属R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R的活动性比银强;由生成了R(NO3)3可知,R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
解答: 解:A、R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3AgNO3═3Ag+R(NO3)3,由于不知道R的相对原子质量,无法判断反应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故A错误;
B、由R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生成了R(NO3)3,R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铁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了硝酸亚铁,故该金属不可能是铁,故B错误;
C、由金属R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R的活动性比银强,故C错误;
D、由金属R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R表面有固体银析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金属单质能置换出盐中的金属,说明组成单质的金属元素的活动性比盐中金属元素的活动性强.


6.(2012•义乌市)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中相应量变化的是( )
 
A.图①:将接近饱和的文字未加载溶液缓慢降温 B.图②: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过量稀硫酸 C.图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D.图④: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

考点: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 A、根据文字未加载最初不是饱和的,所以刚开始降温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进行分析;
B、根据氢氧化钡溶液中有水,故未加入稀硫酸之前,水的质量应大于0进行分析;
C、根据无论怎么稀释,氢氧化钠溶液的pH都不会小于7进行分析;
D、根据一定量稀硫酸加足量的锌会不断放出氢气,直至酸耗尽,氢气量不再变大进行分析.
解答: 解:A、因为文字未加载最初不是饱和的,所以刚开始降温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A错误;
B、氢氧化钡溶液中有水,故未加入稀硫酸之前,水的质量应大于0;故B错误;
C、向氢氧化钠中加水,pH值越来越小,但不会小于7,故C错误;
D、一定量稀硫酸加足量的锌会不断放出氢气,直至酸耗尽,氢气量不再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结合图象分析问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中考-浙江-金华中考-2012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