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友谊送别
0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悲苦哀怨的心情。
2.请从修辞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同情之情。
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思念之情往往在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0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以“雪”为线索,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忽”字不仅显出边塞神奇的气象变幻,而且表达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世界,在诗人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诗人乐观、开朗的情怀。
3.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夸张、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50字)写友人已经离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两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第四部分:思乡
0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以乐景写哀情,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作者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0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及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2.这首诗哪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富有情趣。
⑤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4.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不超过40字)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
5.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0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第五部分:热爱自然
01《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 ,并加以品析。“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小鸟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的初春景色?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3.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最爱)。
4.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诗人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5.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草”“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7.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8.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
第六部分:山水田园
01《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简要分析。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02《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3.颌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4.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拉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第七部分:边塞
01《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情。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直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意境雄浑。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直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第八部分:酬增
0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哲理: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闻笛赋:怀念故友(2)烂柯人:对岁且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5.奠定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凄凉,后转化为积极乐观。
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第九部分:咏史怀古
01《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不认可。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第十部分:表达内心的愁绪
0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苇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比兴手法。
2.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品行端正直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3.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0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扫描识别
联系我们,在线下单
添加微信咨询详情,请扫码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