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电流、电压的测量
1.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器材】
电源、开关、小灯泡、电流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①将电源、开关、小灯泡、电流表串联起来,连接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在未知电流大小时,电流表选择 0~3A量程。
③闭合开关,观察电流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流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流的示数。
【实验结论】
如图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0.5A。
2.用电压表测电压
【实验器材】
电源、开关、小灯泡、电压表、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①将电源、开关、小灯泡连接在电路中,连接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②将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连接,在连接过程中,电压表的正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负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在未知电压大小时,电压表选择0~15V量程。
③闭合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电压表的量程,然后记下电压的示数。
【实验结论】
如图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实验二: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实验器材】
电源、开关、电压表、电流表、待测电阻、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
R=U/I
【实验步骤】
①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
②移动滑片到三个不同位置,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③根据公式计算三次的电阻,最后通过求平均值得到待测电阻的阻值。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作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实验三:测定小灯泡电功率
【实验器材】
电源、小灯泡、开关、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若干导线等。
【实验原理】
P=UI
【实验步骤】
①记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
②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开关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处于最大值,电源电压要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③移动滑片,使得电压表的示数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此时的电流表示数,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④改变滑片的位置,使得电压表的示数分别大于或小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记下相应的电流值并计算出相应的电功率,并观察记录小灯的发光情况。
⑤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分担一部分电压,从而改变小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的电流。
实验四: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实验器材】
若干节干电池、开关、电压表、电流表、两个不同导体、若干导线等。
【实验步骤】
①如图所示连接电路,将导体甲连入M、N两点,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②闭合开关,记下相应的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
③改变电池的节数,再记下两组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④用乙导体换甲导体,重复上述实验。
⑤本实验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试验,得出普遍的物理规律。
⑥滑动变阻器在实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中作用: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实验结论】
①同一导体,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②同一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为定值。
③不同导体,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同。
实验五: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①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②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③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2f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此时像的情况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再把像距、物距与凸透镜的f、2f相比较(f<v<2f)。
④使烛焰位于凸透镜f、2f之间(f<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⑤使烛焰位于凸透镜f以内(u<f)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得不到像,撤去光屏,眼睛在光屏侧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验结论】
(以下u为物距,v为像距,f为焦距。)
①u>2f时,f ②u=2f时,v=2f,成倒立等大实像。 ③f ④u=f,为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⑤u 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实验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 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②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③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④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⑤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⑥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注意】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④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声明:本文转自初中物理初中物理,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知识归纳 | 物理:力学常考实验要点 技巧总结 | 物理:最有效的7个学习方法 考点梳理 | 物理:欧姆定律的理解及计算 扫描识别关注我们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