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分科会继续存在,为什么新课标还要强化跨学科学习?

中考学一学,艺考

中考学一学

2022-6-20 09:21:29 文/石磊

关注

从历史的、逻辑的角度去分析:学科课程能废除吗?学科课程废不了。于是问题来了,既然学科课程废不了,为什么还要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呢?

一、为什么学习需要跨学科?

其一: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学生的课程是不分科的。例如苏东坡,他是诗人,又是书画家、政治家,也可以说他是一位农民,这就是他生活本身,他的生活是带着他自己所有的修养。苏轼被贬到海南的时候,想着此生再也回不到中原大地了,如何度日呢?他只带了一本诗集——陶渊明的诗集。这是他的生活,是他全部的修养的表现。

因此,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不是说一个农民就一定要特别粗鄙,一个文人就连猪肉都不吃,决不是这样。但是,科学的发展是分科的,教师要把经历了千百年历史发展起来的分科课程教给学生。但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就会很难进入。

所以,必须要找一个通道,这个通道是既能够连接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把学生的生活提高到科学的高度的通道。跨学科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通道,能让学生进入学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其二:一旦学生活动起来,尤其是问题解决的活动,这一定是跨学科的。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实际上,修行就是学生自己的修行。老师从来教不会你东西,能教会你的只有你自己,老师教会你,也一定得你自己学才能学得到,老师教了,不一定你学了,只有你学了,才是老师教的,是这样一个辩证的关系。

教学就是要把静态的、书本上的内容要变成学生的活动,如果仅仅是把书本上的一句话教给学生,那他就仅仅是知道那句话而已,不知道背后丰富复杂、更内在的内容。

如果教师把书本上的内容直接教给学生,他仅仅是见到了知识的影子,而没见到知识本身,知识本身是什么呢?不仅有文字所表示的信息,还有技能、态度、价值观、认识能力,全部在一起才是知识。

所以,如果仅仅将课程、教材上的内容告诉学生,学生见到的只是影子,当然这个影子本身也很重要。比如小学要测量塔的高度,不能直接测量塔,怎么测?那就需要测量太阳光折射下的塔在地上的影子,这个影子的长度很重要,但要说这个影子就是塔本身,那就错了。所以,教学就是要通过让学生去主动活动,通过影子去测量塔的高度。

又比如,数学的应用题都是跨学科的。应用题首先就是语文,一定是要先读懂,里面还有各种与工程有关元素。数学是最纯粹的学科,但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数学题里一定是跨学科的,一定是有情景的。

真正的跨学科一定是与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对学科知识的应用。不能因为跨学科就忘了学科本身的任务。

其三:把创新实践提前到了学生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进入到社会生活,能够从事创新实践。

过去的教学观念是,先学再用,教学生活与社会生活是完全割裂的。现在的社会是不可能完全割裂的,整个创新生活已经进入到了教学阶段,而跨学科学习就是要自觉地把将来学生可能的创新实践活动提前到教学阶段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阶段就模拟从事创新。这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实践的模拟和创新实践,非常重要。

其四:回应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一提到跨学科学习或跨学科教学,马上会感觉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改革的点,因为它和社会生活与科学研究高度相似,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不确定性。

例如,同样一个小组设计苏东坡展,有的做得可能比其他人做得好。一个偶然的想法或机遇,就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创意,这就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过程领域的无限空间,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好,就可以使结果发生变化。这就给个体的主动创造提供了空间。

当然这种主动创造甚至可能是错误理解,没关系,学习过程是允许有错误的。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个体的主体力量,让学生有意愿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中去追求确定性只要努力就会使结果产生变化,这是主体力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显现。

二、如何通过跨学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科目是分科的,是一个一个分别进行的,学生的活动也是一个一个分别进行的。通过分科的内容和分别的活动,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

事实上,分科只是内容的组织方式,内容组织是以学科的逻辑组织起来的,而全人教育则是目标追求。用分科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把分科的内容转变成学生的现实活动。一旦学生活动,一定是跨学科的。

因此,跨学科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不仅是外显的活动,脑内的思维活动更重要。

2016年,教科社出版了一本名为《全世界都想上的课》。这本书介绍了一位日本国语教师桥本武。他的国语课很神奇,既有历史,又有地理、音乐、舞蹈等,他要教三年的初中国语课,带领学生初中三年精读一本小说——中勘助《银汤匙》。

只教一门小说,国语就能教好吗?其结果是教得特别好,缔造了将一所“破落户”私立学校滩校打造为“日本第一名校”的神话,让他所任教的滩校成为东京大学录取率第一的学校。他的很多学生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如日本著名作家远藤周作、东京大学第29任校长滨田纯一等。

其实,他教的不仅仅是国语,最重要的特点是跑题和绕远。桥本武老师上课跑题无处不在。只要小说中有零星的线索,桥本先生就会沿着这个线索深入下去,把大家带入完全不同于《银汤匙》的另一个世界,不断地跑题,一会儿跑到历史,一会儿跑到地理。

三、怎样做,才是好的跨学科?

跨学科要坚持学科立场,只有学好学科知识,才能够跨学科地解决问题,或者是在学科内可以很好地借助其他学科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当时有一个学生问他说:“现在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将来数学和物理会不会融合成一门学科呢?”杨振宁先生斩钉截铁地说不会。

他说,相互影响是事实,数学和物理也有很多交叉的部分,但是交叉的部分也只是5%,我们现在感觉到交叉的东西很多,是因为不交叉的东西也更多了。总之,交叉的东西只有5%,那95%是没交叉的东西。现在,物理和数学交叉的部分越来越多,可是不交叉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所以5%的比例一时是不会有变化的。

我们要看到不同学科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忽视它的独立价值。

之所以能够跨学科,是因为有学科可跨。知识都是很抽象的,很多物理学科的概念只能在学科内部去理解,只能在学科结构里面,概念之间相互定义,不在这个逻辑里,就不知道为什么静止也是运动。

杜威有一句话,逻辑的形式对于后人的学习来说是最合用的方式。就是说,如果你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脱离情境是没法传播、传递的。这就是学科逻辑。

跨学科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科本身的,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才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系统的、结构性的学习是紧密相关的。因此,跨学科学习是不能取代学科课程的,学科课程至少是未来学校的主导形式。

为什么跨学科一定是小组式的呢?因为任务很复杂,一定是合作式的学习。大家参与一个有共同利益的事情,这个共同利益就是这个小组要共同完成的事情。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不能自作主张、自说自话,一定要参照别人的行动、考虑别人的行动,从而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有方向。

跨学科是需要我们和其他人一起行动的,跨学科学习就是在感受个人力量的同时,也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与他人共在,离开他人,我们就无法存在。因此,跨学科绝不仅仅是解决课堂内的事情。

跨学科的教学意义是什么呢?学科学习是核心,不能离开学科去谈跨学科,跨学科学习是基于学科学习展开的一种活动。跨学科需要将社会实践的创新过程融入到学校中,实际上跨学科学习是对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模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环境呢?泰勒引用杜威的话说:真正的教育环境是受学习者控制的因素,与学习者无法影响的因素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环境。

由于跨学科的不确定性,可以给主体活动有更广阔的空间,他就有无限可能。作为一名学生,在社会中存在,是社会中的一员,学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就能理解自己是历史长河中一员。

学生的两只脚,一只脚在历史里,一只脚在未来,真正的教学要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是身在历史中,而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跨学科是一个契机,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知识之中、进入到历史之中,让他能够有这种使命感和承担责任感,能够走向未来,创造未来。

有学科才能跨学科,在学科的基础上,才能跨学科。坚持学科立场的跨学科,才能避免庸俗化和浅表化。

声明: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扫描识别关注我们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中考-中考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中考学一学-既然分科会继续存在,为什么新课标还要强化跨学科学习?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