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料
汇
总
2022年秋季八九年级历史上册冲刺背诵秘笈(新修订)
2022年秋季九年级上册道法冲刺 背诵 秘笈(新修订)
2022年秋季八年级道法上册冲刺 背诵 秘 笈 (新修订)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1创新改变生活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2创新永无止境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3.1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3.2参与民主生活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4.1夯实法治基础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4.2凝聚法治共识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5.1延续文化血脉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5.2凝聚价值追求
八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2在社会中成长
八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1网络改变世界
七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2少年有梦
七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1学习伴成长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课标要求】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归纳出同一时期,中国各阶层又是怎样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的。从而明确清朝(近代部分)时期的这两条线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3.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侮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和落后性;如何理解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新课导入】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表现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新课探究】
一、义和团运动
教师:(展示材料以及《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材料一 义和团,起山东, 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
——义和团歌谣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或让学生打开手中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找到相应图片)
教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对义和团的了解,为什么会在山东首先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学生:义和团的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势力压迫的斗争中。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教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即鸦片、枪炮和十字架。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与中国的媚外官吏勾结,包揽词讼,干涉内政,插手外交,加剧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就不断掀起反洋教斗争。19世纪晚期,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瓜分中国的活动,大家应该认识到,此时的中国人民已经自发地把反对教会侵略和反对列强瓜分逐渐结合起来了。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中外矛盾激化,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教师:面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教师:“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的安抚政策,为义和团运动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势不可挡。
教师:怎样看待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学生:(讨论)
(1)“扶清”:义和团扶助清政府,这使清政府承认其为合法组织,促进了义和团势力的扩大和发展。反映了义和团是爱国的,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2)“灭洋”: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例如义和团烧抢教堂杀害教民,反“洋货”,这投合了封建顽固派的心理,使之利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阴谋。
教师:(总结)对这个口号的评价,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富于感情色彩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因此,“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
教师: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势不可挡。这时的列强又在酝酿着什么?为了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他们又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教师:侵略军遭到义和团的猛烈阻击。请同学们找出义和团和清军的抗击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1)北京地区: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2)天津地区: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2.八国联军的暴行
教师:(展示八国联军暴行的图片及材料)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联军统帅瓦德西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时所发生强奸妇女之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亦属不少。”
教师:(提问)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暴行后,你有何感受?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狼狈逃窜,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置人民于水火之中不顾。继之,向侵略者投降。可见其腐朽卑鄙、厚颜无耻到了何等地步。
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教师: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导致义和团运动什么样的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变化:剿灭―→招抚―→剿杀。
结果: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教师: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你能总结一下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发言)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师:阅读教材整理并识记《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整理、识记)
主要内容 | 影响 |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 |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 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教师:(分析)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派兵进驻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便利了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控制。“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从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打开了北京的大门,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先说对官,后说对民。这就使清政府由上到下,名副其实地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统治中国的工具。改变清政府对外机构的地位,使之成为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总括条约主旨,就是使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这些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板书设计】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口号:“扶清灭洋”(进步性和局限性)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二、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2.八国联军的暴行
三、《辛丑条约》
1.内容:赔、禁、拆、划、改
2.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创建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史实,了解孙中山先生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宣传民主民族革命的著作和革命团体,体会当时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
2.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3.通过了解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活动,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培养学生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
【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
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江泽民
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胡锦涛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近平
教师:以上是新中国四位领导人对孙中山的评价,他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0世纪中国的这位先行者——孙中山。
【新课探究】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教师:阅读教材中的“人物扫描”,说说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后来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大家从孙中山的职业选择中得到什么感悟?
学生:(讨论)从“医人”到“医国”,时势造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大家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和心路历程)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1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1)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富强。
(2)变化:材料一希望清政府改革,材料二决定采用革命的方式建立民国。
教师:那孙中山接下来怎么做了呢?
学生:成立兴中会,发动广州武装起义。
教师: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和宗旨。
学生:1894年11月,美国檀香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教师:广州起义最后失败了,孙中山就此放弃革命事业了吗?
学生:没有,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教师:对,孙中山胸怀祖国,不懈奋斗。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教师:谁来说一说《辛丑条约》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益高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当时国内的革命情绪高涨的表现。
学生:(整理)
(1)出现了许多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
章炳麟 |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邹容 | 《革命军》 |
陈天华 | 《猛回头》《警世钟》 |
(2)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华兴会、光复会等。
教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了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党,孙中山先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展示表格)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时间 | 1905年 |
地点 | 日本东京 |
政治纲领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领导人 |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
机关报 | 《民报》 |
性质 |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指导思想 |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
意义 |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
教师:什么是“三民主义”?
教师:(解释)
民族主义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
民权主义 | “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 |
民生主义 | “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课堂小结】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先行者。他一生努力,“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人怀疑,他的名声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来的。孙中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真诚的爱国者,他的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设计】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从学医到从政,图谋救国
2.从改良到革命,屡败屡战
(1)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
(2)1894年11月,成立兴中会
(3)1895年,准备发动广州起义失败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
(1)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2)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影响: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三民主义”
(1)提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2)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前提)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补充和发展)
(3)意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新课探究】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起义 | 萍浏醴起义 | 安庆起义 | 广西起义 | 黄花岗起义 |
时间 | 1906年冬 | 1907年夏 | 1907年 | 1910年 |
人物 | 刘道一 | |||
蔡绍南 | 徐锡麟 | |||
秋瑾 | 孙中山 | |||
黄兴 | 孙中山 | |||
黄兴 | ||||
赵声 | ||||
结果 | 失败 | 失败 | 失败 | 失败 |
意义 |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 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
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
二、武昌起义
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叙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叙述)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形势图。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学生:(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体会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阅读材料二体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学生:(讨论,归纳)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教师:(讲解)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教师:大家算一下封建帝制的起止时间,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存在了2 000多年的时间。
【课堂小结】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这节课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的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板书设计】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课标要求】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中华民国的成立;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2.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材料补充,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
5.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新课导入】
教师:(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斗争,终于在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全国一半的省份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接下来革命形势如何发展?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下面,让我们走进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新课探究】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简述中华民国建立相关史实)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整理)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结果: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4)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教师:假如当年你在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现场,你的心情如何?
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亲身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
材料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学生:(讨论)
教师:南京临时政府向帝国主义妥协并向其寻求庇护,推行“和平主义”外交政策。随后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以期获取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它提不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进行革命,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历史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下列表格找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
学生:(讨论、填写)
颁布时间 | 1912年3月11日 |
国家性质 |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
体现原则 |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
政 | |
治 | |
体 | |
制 | |
立法权 | 由参议院行使 |
行政权 |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 |
司法权 | 法院行使 |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 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教师:比较中国封建政体,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章主权归属有何特点?否定了中国古代何种体制?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否定了哪种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原则?否定了中国古代制度中的哪种原则?
(4)请你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直接目的和意义。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比较、分析)
(1)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
(2)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3)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
(4)目的:限制总统独裁,维护民主共和。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教师:结合教材并查找相关资料,探究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革命果实。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讲解)①帝国主义的支持:帝国主义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②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当时同盟会十分涣散,几近瓦解状态,南京临时政府中的旧官僚等对革命派施加压力,甚至同盟会中的汪精卫也对孙中山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孙中山在此形势下被迫妥协退让,他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拥护共和,可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③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袁世凯是觊觎政权多年的政客和野心家,善于使用政治手腕,对革命党人和清政府都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腕,对清政府加紧逼宫,指使段祺瑞等部将通电拥护共和,又许诺清政府以优待条件,终于迫使宣统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于2月13日向参议院提出辞职,但同时孙中山又提出了让位的三条件:南京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新大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新大总统必须遵守参议院即将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革命性的双重表现。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唆使部下制造事端,继续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袁世凯最终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南京临时政府解散。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师:历史上将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是否可以理解为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革命政党的建立、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至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的结束。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把这场革命推向高潮,因武昌起义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广义上称为辛亥革命。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推动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又使孙中山的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教师:(展示材料)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
材料 1912年3月5日,《时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文中描述民初中国社会的革故鼎新说:“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学生:(阅读教材及上述材料,讨论,各抒己见)①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既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②认为辛亥革命胜利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共和国。辛亥革命的成果——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因此,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③认为辛亥革命既有它成功的地方,又有它失败的地方。(结合上述两方面阐述)
教师:(总结)看待历史事件要辩证地看待。有同学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能从辛亥革命成败得失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点拨)
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施压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课堂小结】
武昌起义成功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的阴谋和压力,再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板书设计】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辛亥革命的果实
1.创建中华民国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结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参议院
(4)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治体制为“三权分立”
(3)意义:肯定了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果实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创精品课件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1坚持改革开放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2走向共同富裕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1创新改变生活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2创新永无止境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3.1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3.2参与民主生活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4.1夯实法治基础
八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1我与社会
七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1中学序曲
以下获取完整版加微信182****3175(非赠品)
获取完整版加微信182****3175
2022年八下历史期末冲刺背诵秘笈
获取完整版加微信182****31752022年七下历史期末冲刺背诵秘笈
获取完整版加微信182****3175您若需要,请联系微信182****3175
立即发送,谢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