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料
汇
总
2022年秋季八九年级历史上册冲刺背诵秘笈(新修订)
2022年秋季九年级上册道法冲刺 背诵 秘笈(新修订)
2022年秋季八年级道法上册冲刺 背诵 秘 笈 (新修订)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1创新改变生活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2创新永无止境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3.1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3.2参与民主生活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4.1夯实法治基础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4.2凝聚法治共识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5.1延续文化血脉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5.2凝聚价值追求
八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2在社会中成长
八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1网络改变世界
七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2少年有梦
七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1学习伴成长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自主预习】
利用材料引入知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
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三)商鞅变法
师先介绍变法背景(多媒体图表展示),再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商鞅取信于民的一个前奏曲,商鞅驳斥旧势力,倡导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合作探究】
1、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我们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
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
(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 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三) 百家争鸣
学生结合课文及课见图片,总结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校、班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以学生为主总结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完成表格。
学派 | 姓名 | 时期 | 著作 | 主要思想 |
儒家 | 孔子 | 春秋 | 《论语》 | 仁;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
道家 | 老子 | 春秋 | 《道德经》 |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
墨家 | 墨子 | 战国 | 《墨子》 | 兼爱;非攻 |
法家 | 韩非 | 战国 | 《韩非子》 |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
兵家 | 孙武 | 战国 | 《孙子兵法》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人物:赢政
(3)都城:咸阳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始王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初期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因素呢?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文字不统一、货币不统一、思想不稳定……
首先来看看在政治的措施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显示多媒体图表:皇帝——丞相——郡守——县令
通过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秦朝的各项权利是怎样一步步集中到中央,集中到皇帝手里面的。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起到的作用是,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多媒体显示:七国所沿用的货币。
让学生明白这了经济上所采取的统一货币措施。让学生分析统一货币的所起到的作用。
3、思想上——焚书坑儒。
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
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长城的修建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
学生一般在电视或者书籍上听说过,由学生来讲述,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分析今天的长城还意味着什么。让学生体会修长城的艰巨,明白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产生民族自豪感。
越族地区的开发
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
秦的疆域
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一幅以地理图标为形式的疆域图。
【合作探究】
1、秦为什么能够灭掉六国?
2、秦朝的统一和巩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评价秦始皇?
4、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难点: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导学过程】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情景导入】
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这句话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
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自主预习】
一、秦的暴政
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 ,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大泽乡起义》“ 揭竿而起”片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 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
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2、 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 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3、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
(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
(2)比较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
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
(3)了解汉朝的建立。
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合作探究】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朝崩灭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
【小结提升】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所创建的一套专制主义集权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秦过激过暴的统治,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倡精神在历史上永放光芒。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统治,为争夺新的统治权,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汉王朝。历史上称之为"西汉"。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西汉的历史。
原创精品课件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1坚持改革开放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2走向共同富裕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1创新改变生活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2.2创新永无止境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3.1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3.2参与民主生活
九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4.1夯实法治基础
八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1我与社会
七上道法原创精品课件:1.1中学序曲
以下获取完整版加微信182****3175(非赠品)
获取完整版加微信182****3175
2022年八下历史期末冲刺背诵秘笈
获取完整版加微信182****31752022年七下历史期末冲刺背诵秘笈
获取完整版加微信182****3175您若需要,请联系微信182****3175
立即发送,谢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