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图书
今天,唯唯带着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考物理“力与运动”内容,让你能更清晰、准确掌握这个知识点!
文末【每日一题】精选“力与运动”的创新题,帮助大家了解该考点在中考最前沿的考法,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应对试题变化的能力。
力与运动
一、力
(一)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二)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三)符号和单位: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将橡皮泥捏成各种造型.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只有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五)力的三要素和示意图:
1.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示意图: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同一图中,线段越长则力越大)
二、重力、弹力、滑动摩擦力
(一)重心:
1.定义: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位置: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三、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一)增大有益摩擦:
1.增大压力,如:刹车时用力捏闸.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3.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如:刹车时,车轮停止转动.
(二)减小有害摩擦:
1.减小压力,如:在单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单杠不能太紧.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冰壶运动中刷冰.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如:行李箱底安装轮子、运输重物时底下垫圆木等.
4.使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分离,如:给轴承加润滑油、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
四、弹簧测力计
(一)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
(二)使用前:
1.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图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0~1N之间有5小格,分度值为0.2N.
2.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需要调零.
3.轻轻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被外壳卡住.
(三)使用时:
1.测量时,要使力的方向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
2.测量时,所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测力计示数=整刻度值+整刻度后的小格数×分度值,图中测力计的示数为2.6N.
五、牛顿第一定律
(一)伽利略的观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三)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影响因素:物体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3.理解:
(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只能说一个物体“具有惯性”“由于惯性”“防范惯性带来的危害”等.
4.利用和防范:
(1)利用:跳远助跑;抛出的球继续飞行;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等.
(2)防范惯性带来的危害:交通工具配备刹车系统;汽车司机和乘客配备安全带等.
六、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选自万唯中考《试题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每天做一道题,坚持下来也很酷哦~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打卡,并尝试写出下面题目的答案。
今日题目
本题选自初中物理《基础知识与中考创新题》
上期答案
每日一点 | 中考英语高频考点:易混动词短语合集(二)答案:1.D 2.B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