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图书
溶液以及溶解度一直都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计算题中也有涉及,今天唯唯带着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溶液”的知识点,抓紧学起来吧~
※文末【每日一题】精选溶液相关知识,帮助大家了解该考点在中考最前沿的考法,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应对试题变化的能力。
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性质、浓度完全一样.
稳定性: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3.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可作溶剂.
(二)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1.吸热:一些物质溶解时,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降低,如:如NH4NO3(或硝酸铵)固体.
2.放热:一些物质溶解时,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或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吸放热不明显:多数物质溶解时,整个过程中溶液温度几乎不变,如:氯化钠、蔗糖.
3.吸放热不明显: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如NaCl固体.
【特别提醒】a.CaO遇水后溶液温度升高,是CaO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放热;b.吸热、放热现象通常会引起密闭容器内压强的变化.
(三)乳化
乳化现象:洗涤剂等乳化剂能使植物油等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乳化后的细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应用:利用肥皂、洗洁精等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转化
1.改变溶质或溶剂质量(适用于所有物质):
2.改变温度:
上升型:
下降型:
(三)结晶
1.概念:溶质从溶液中析出从而形成晶体的过程.
2.方法:
(1)蒸发结晶法: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2)降温结晶法(或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通过降温的方法使溶质析出,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
三、溶解度
(一)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为“g”.
2.影响因素:
(1)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2)外因: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氢氧化钙等物质除外)】.
与溶解性的关系(20℃时):
(二)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1)内因:气体本身的性质和溶剂种类.
(2)外因:温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压强(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四、溶解度曲线
(一)意义:
1.点:
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两曲线的交点P表示两物质在t℃时的溶解度相等.
2.线:
曲线的走向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曲线的陡缓表示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大小.
3.面: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
五、溶液的浓度
(一)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所有溶液:
其中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该温度下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
(二)溶液的稀释
1.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公式:A×a%=B×b%(其中a%、b%分别为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B分别为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即B=A+所加溶剂的质量).
(选自万唯中考《试题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每天做一道题,坚持下来也很酷哦~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打卡,并尝试写出下面题目的答案。
今日题目
本题选自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与中考创新题》
上期答案
每日一点 | 中考物理“透镜及其应用”考点总结,一定要掌握!
答案:A
▼扫码查看答案详解▼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