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河北中考语文试题,“新意”与“匠心”并存

中考学习,艺考

中考学习

2022-7-06 19:00:28 文/唐睿宸 图/丁辉

关注

万唯中考

万唯中考研究院特级研究员 司延宏

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是一份具有新意、别具匠心的试题,与往年相比,综合性、情境化体现得更为明显,也更侧重考查知识的灵活运用。整张试卷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全面落实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选材上依旧以立德树人为本,关注河北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读书学习(文言文、议论文)、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试题命制上,也透露出不小的变化。

近几年,从教育教学以及命题层面看,先后出台了双减、作业设计、中考命题相关意见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社会大环境层面,疫情的反复对教学备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系统分析全国多个地市的中考试题,2022年各地市试题均呈现出来一个特点:有新意、思维含量高、难度适中。从创新的程度或者方向而言,个别地市的创新方向或角度都是在兄弟省市往年中考试题的亮点上或优化,或改编。而2022年的河北试题从这个角度看有着自己独特的亮点,尊重省情学情,合情合理地创新,稳中求变,稳中有新。

一套6347字阅读量的中考试题背后,隐含的命题意图是老师们都要关注的。这套试卷的“别具匠心”之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选材上“用心良苦”——立德树人:关注地域文化、读书学习、为人修养

第1题选材涉及河北地域文化特色(《大河之北》解说词,2021年基础的语料也出自此解说词),这也是近年命题评估中多倡导的一点,引导学生要关注热爱本地文化特色。

文言文和议论文依旧保持河北选材特色,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2022年文言文选取郑板桥给儿子关于读书的书信(与2019年张英《父子宰相家训》相似),议论文选取《略谈文章的结尾》;2021年文言文所选的蔡元定读诗、议论文所选的《拦路虎》;2020年文言文关于读书的意义、诗歌特点,议论文《真情实感》……河北的选材紧扣读书做人,对学生的学习做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是初中阶段学生应该多关注的选材类型之一。

再看记叙文的选材,2022年选取了河北籍作家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寻找“红衣姐”》,小人物身上所凝聚的闪光点,也与教材七下第三单元的凡人小事契合。正如教材单元编写意图所说,“小人物是这个世界的主体,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湛的学识、豪迈的言语,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4905字的原文,经命题老师的删改精简,最终呈现在试卷上为2250字。对比阅读原文,发现删改后的文章行文思路更清晰,语言更精简,更适合初中生阅读。前几个片段的每一段都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让这2250字的大篇幅阅读读起来不那么艰难:“吃完早饭,她去缴纳社保金”“缴纳社保金的人太多了,队伍排得长长的。她叹一口气,先回去吧”“她继续往回走着,拐进了小巷里”“现在是早晨9点30分”“足足过了5分钟”……两千余字的文学性文本阅读,基于题量限制设置了4道试题。把真题用好之余,可以思考:这篇文章还可以有哪些考点值得挖掘?比如对行文线索、记叙顺序、由标点符号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写作意图等。找考点简单,难的是考点所呈现的设问方式以及设问本身所能达到什么样的思维层级。

名著阅读以8分的试题考查《西游记》,立意上引导学生感知作品本身流露出的优秀品质“团结”的意义,选取两则与“团结”相关的语段摘录,继续保持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是2020年、2021年名著考查的再升级,考查点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这也是引导学生要深入到名著内部,认认真真读书,切切实实思考,读一部要有一部的收获,尤其是对实际学习生活的感悟体会。

其次,教学导向上的“用苦良心”和“独具匠心”

1.双减和命题改革背景下,课标是依据,教材是根本。

河北历年中考都在课标要求范围内,2022年也不例外。字词、默写、鉴赏、名著的考查都在课标范围之内,知识点的涉及也在课标之内。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回归教材、关注教材。

第3题对修改的品析,熟悉而陌生。熟悉的是,这道题源自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课后习题的改编;陌生的是,这样的试题学生能做对吗?同步学新课阶段,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考备考环节,我们是否把精力又集中到教材?众所周知,教材很重要,但到底这种重要性如何做,才算落到了实处。也许真的是,不放过教材的任何角落,踏踏实实地教、认认真真地学,不抱有侥幸心理,不要总想“河北不会这么考”,学好、用好教材才是根本。

第4题对接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学生活”,其中第3个栏目就是“寻找‘最美对联’”。再看古诗词鉴赏题,从2010年~2021年,河北中考古诗词鉴赏一直考查课标范围内的诗词鉴赏,2022年首次涉及课标与课外的比较阅读,虽是比较,但也许是鉴于首次出现课外,难度并不大。5分的试题,如果课内复习足够扎实,也是可以拿到满分。作答之外,我们需思考:为什么会命制诗文比较阅读?回归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的预习提示这样要求:“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三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由此,不难想到,为什么会选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新制布裘》了,也容易看出第6题的设问考查点来源还是在教材(6题: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情怀。)。试题的呈现形式只是表面形式,弄清背后的导向是什么才是根本。

再看议论文阅读《略谈文章的结尾》第13题,试题给出《紫藤萝瀑布》和《陋室铭》的结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余味”“余音”,知识的迁移运用是一方面,对教材内容的熟悉也是一方面。

以上是这套试卷所呈现出来的回归教材、关注教材最明显的几道试题。除此之外,试卷的知识点设置、题干的设问其实也都来源于教材。从预习提示、旁批、补白、课后习题、再到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从单元要点到单元内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要关注的点,“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变”就是对教材的关注。

2.情境化、综合性试题趋势下,关注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避免机械式死记硬背。

第1题的(2)小题,摒弃早年对成语辨析选择式考查,而是结合语境和学生的知识积累来填入符合语境的词语,难度不大,但能检测到学生对知识的具体运用能力。同时也发现,这道题,可以对接到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

第2题默写的考查,与往年的河北默写题型不一样,与近两年全国中考大面积出现的表格式情境默写、大片段主题默写也不一样,而是将3则语料与学习情境结合起来,难度不大,但灵活度极高,直接性、理解性、同一作者作品的关联都有涉及到,注重学生的运用,妙!

第4题的3道小题,以教材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主题为载体,考查了查字典、词义的理解以及对联,尤其第(3)小题设置巧妙,将《岳阳楼记》所学要迁移运用到对联的横批上。此题与21年的4(1)题相似,都是在知识点的考查中融入对教材所学的运用。

这是基础板块所看到的亮点之一,设计巧妙,难度不大,但又能检测出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阅读板块,议论文的13题也呈现出这一特点,与2021年议论文《拦路虎》第14题极为相似,在考查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课外语段知识来回顾课内所学。这样的试题,对于学生的价值就不局限于只是一道中考试题,更是素养立意下对学生读书学习增添的一剂营养液。

2022年13题: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请从下面提供的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3分)

[甲]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紫藤萝瀑布》)

[乙]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021年14题: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3分)

3.素养立意下,试题注重知识间的关联整合。

默写的第(3)小题,首次以同一作者的诗与文关联起来,情境设计也比较巧妙。给出情境,不要求填句子,根据关键语句填写所对应的文言篇目。

3题围绕鲁迅先生修改文章,选取《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段,对比原稿与改定稿,在对比中学习品析作者语言风格,同时也向作者学习修改的方法。

诗歌鉴赏题,以现实主义诗人为线索,选取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引导备考时不能只停留在单篇单首的层面,也要注意知识间的关联、整合和对比分析。

从以前的单点记忆理解到现在的多点关联,是对教材知识掌握的更高要求,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最好体现。

纵观2022河北中考语文试题,从细微处的变化到考查形式的变化,都是未来教学及命题的新趋势。以上是个人大致的分析,除了这些整体的变化,相比往年还有一些微变化,比如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出处的直接体现,再比如文言文两个选段的阅读量趋于均衡,都体现了2022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在精益求精!

往期回顾

1.2022陕西中考语文试题:落实课标要求,引导语文教学

2.2022河南中招语文试题,落实“双减”,守正求新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中考-中考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中考学习-2022河北中考语文试题,“新意”与“匠心”并存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