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河南中招语文试题,落实“双减”,守正求新

中考学习,艺考

中考学习

2022-7-06 19:00:22 文/刘晓雨

关注

万唯中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卢荣荣

2021~2022年,教育教学以及命题层面,先后出台了“双减”、作业设计、中考命题相关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4月公布;社会大环境层面,水灾、疫情的反复对教学备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截止目前,全国多个地市的中考试题普遍降难度,在情境化、减少机械记忆上均有创新。河南语文在2022年6月22日考完,试题在守正的基础上稳步创新,而且试题对文化自信及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意味更强了,落地以考促教,注重素养立意,关注教材,引导老师研读课标、教好教材。

以考促教,用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是近几年中招命题的倡导。一套试卷背后隐含的意图是一线老师和编辑都密切关注的,2022河南语文中招5900字左右(2021、2020年均是6200字左右)的卷子中隐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命题以课标为依据,引导老师研读课标

试题古诗文及名著的考查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考查范围以“课标”附录1推荐《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9年级(61)篇为依据,名著以“课标”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推荐篇目为依据,且考查的篇目都是教材上要求的。如文言文选取的是八下的《小石潭记》,古诗词曲选取八上的《雁门太守行》,名著在七上名著导读中的《西游记》和九上的《水浒传》中任选一道作答。且在命题理念中,落实了新课标精神,如作文两段提示语中出现的“生活中”和“信息时代”,符合新课标对于命题应“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的要求。

2

选材别具匠心:坚持立德树人,关注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

语文试题坚持正确的价值观,重视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2022试题的语言材料选取上,积累与运用的语段素材依然是传统文化,2021是书法、2022是篆刻,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中完成字词的积累与检测。2022语言连贯选取素材是河南登封市的观星台,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古人的智慧,2021的阅读提升气质,始终落脚在学生的教育引导上。语言运用的材料选取,始终关注河南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将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成果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科技自信,作为河南人的自信。如2022年“破圈”走红的《唐宫夜宴》系列节目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让考生在作答中感受河南地域特色的魅力;2021年的“博物馆研学”感受不同区域文化发展的魅力,体验科技发展带来的与文物的亲近。这些选材落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科技创新的思想。现代文阅读注重对青少年的价值引导,如2022年的现代文阅读,小说的素材关注疫情下的青少年的成长,培养社会责任感;多文本论述青少年的担当精神。两篇都聚焦到青少年本身,从自身成长到关注国家、社会需要,担起国家发展的责任,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2021年的《舵链》让学生感受军人勇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多文本有关“光刻机”和“芯片危机”的素材,让学生了解科技,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3

立足“双减”背景,创设情境,减少死记硬背,关注素材特点,注重学生素养的考查。

语文试题注重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设置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契合,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探讨、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如积累与运用部分,字词在介绍“篆刻”的语境中考查,注重运用,而且相比2021年的考查有创新,字形不再是选择,而是让学生填写。默写依然是2个直接+2个理解,依然全都有句子的理解,但不再是2021的名句知识卡片的归类,而是由“山”这个主题贯穿的,注重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减少死记硬背,守正出新。阅读注重考查理解、概括、分析和鉴赏、探究等关键能力,既关注整体感知理解,也关注了局部的赏析,引导学生真实阅读,在文本阅读中解答问题。如第6题,考查小说的内容梳理及理解;第7题词语赏析中反复出现的“已经”依托文本设题,在阅读中体会其情感和写法的作用,在词句赏析中有创新,依托句子问“可可为什么哭”则从全文出发,理解人物情感;第8题考查写两个动物的用意,关注到了写法,让学生综合写法与内容深入理解文本;9题则关注成长、爱与教育,在给出的主题中选一个词分析并谈启示,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学生理解、评析及运用的素养息息相关,考查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多文本的设题关注到文体本身的特点,同时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更深入理解文本。第10题内容理解和分析的选择题,从5选2变为4选1,有效降低了难度,且考查到了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议论文特有的知识点;11题根据议论文本身的特点设题,落脚在第3段降低了难度,又有效考查了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12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论点的把握,有效考查了学生把握各个文本核心的能力,这三道题考查内容均是论述性文本教学的重点,引导老师注重文本本身教读,抓好文本的核心知识,同时关注教材要求的类文阅读教学。古诗词曲鉴赏的第2题,有关对“秋色”的理解,综合度高,有一定开放性,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文言文阅读的字词解释与鉴赏结合,用选择形式降低难度,且有课外语段的文言字的理解和内容的赏析(2009年也考过课外的“谪”),但课外字“弄”可以迁移到课内“起舞弄清影”,这体现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注重,减少了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注重了学生迁移运用能力的渗透;课内外对比的文意理解填空题,关注到游记散文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核心知识,用填空的形式,思维含量降低,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好理解游记散文的特点,考查了学生的课内外迁移比较能力。

这些考题的变化,引导老师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好每课的核心知识,在课堂问题设置上适当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和探究性的提问,让学生从“死记硬背”和“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读”“会学”的转变,注重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达到学有所用,活学活用的要求。

4

贴合时代要求,注重学生思辨的培养,关注个性化发展。

名著中的“沙僧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吗”“鲁智深是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吗”,用这种问句的形式引发学生多维思考,在考查整本书阅读的同时注重了学生思辨性的培养,同时答案给出多个维度的设置,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言运用的5(3)题“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选择两个词进行思考,注重学生自我表达和高阶思维的考查,有一定的开放度。作文“留在心底的声音”写记叙文,让学生关注生活,议论文如何发出声音,如何对待不同声音引导学生思考,从社会发展和生活现状出发,让学生学会思辨性看待声音和对待声音,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达。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死背名著的内容,而要引导学生会读名著,在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并学会每部名著情节的勾连整合,进行整本书阅读,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感受情节的发展变化、才能真实评价某个人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注重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将课堂上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回答整合成咱们学生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结论,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5

素材和设题依然可溯源到教材,引导老师教好课文、用好教材。

考查的篇目或内容都是教材上要求掌握的,另外还有一些教材上隐含的内容。如现代文阅读选取少年成长的素材,这与九上第四单元“青春年少”的主题契合,更与《孤独之旅》中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相似。其中小说阅读7(1)题对重复用词的赏析,与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一句中有三次同义反复,为什么?)类似,抒情散文《黄河颂》《春》中均有涉及这样的重复词句的赏析;9题选择一个词理解主旨,谈启示也与教材七下《老王》的课后题: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设问方式一样。文言文阅读的课内文意理解从教材课后题“阅读时我们能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变化而来,而且与《小石潭记》教师用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问题的设计“作者的感情从快乐变成凄苦,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变化的?”更接近一些。16题的比较阅读的写作手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都是《小石潭记》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也是游记散文的特点。

所以用好教材,注重回归课堂就是考试对教学的引导,老师注重课堂的“一课一得”很重要。我们一线老师可以关注教材课后题,借助教师用书每单元前的“单元目标”,每课前的“教学重点”和课后的“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课堂,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用高质量的问题撬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理解、运用。另外纵向也要去比对不同年级对同样知识的螺旋上升,如同样的小说教学,七年级的《植树的牧羊人》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与九年级《孔乙己》《蒲柳人家》人物分析的深入,注意线性的能力进阶。

往期回顾

1.2022陕西中考语文试题:落实课标要求,引导语文教学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中考-中考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中考学习-2022河南中招语文试题,落实“双减”,守正求新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