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唯中考研究院特级研究员赵春艳
2022年的陕西中考语文试题,是“双减”背景下的一次考试,也是命题评估深入开展中的一次考试。全卷整体难度较2021年有所降低,但依然兼顾选拔性。笔者在试做、对答案、分析之后,认为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如第5题语段阅读修改,语料选自《人民日报》,以“砥砺青春 不懈奋斗”为主旨,将青春年华与祖国、民族紧密相连,讴歌青春、赞美青春,读来让人激情澎湃、如闻战鼓,对青春期的中考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鼓舞。
如第6题综合性学习,主题“三秦大先生·文化大课堂”。子活动由古及今涉及到的陕西名人司马迁、张载、柳青、路遥,其历史功业、精神品格对学生有很好的、积极的正面引导。司马迁著史过程中的秉笔直书、坚韧不拔、不负使命,张载“横渠四句”体现的责任担当和现实意义等,都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追求、树立远大志向。
综合性学习从关注陕西的文化名人出发,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内在精神。活动所彰显的人物品格与精神追求,引领青少年形成美好品格,勇担时代责任,增强文化自信。体现了《课标》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的总体目标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基本理念。
如第7-9题非连阅读,选材展示我国航天科技的成果、成就,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陕西智慧”和陕西贡献而骄傲;充满正能量,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考生有亲切感、荣誉感。这是航天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是道路自信的体现。
如第10-14题“大阅读”,选材由3段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游记散文组成,由景及人、由今及古,溯脉探源,删节匠心独运:由母亲河黄河感悟顽强不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的民族精神(第1节),在革命战士张思德墓前经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伟大精神的洗礼(第2节),对玄奘远行执着信念和信仰的凝思(第3节),无不震撼着考生的心灵,鼓舞着他们未来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奉献国家民族的步伐!
综上所述,整套试卷自觉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命题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
落实试题评估导向,突出全卷整体性设计和试题的情境设计、开放性设计。
(一)以“三秦文化 陕西成就”作为全卷线索,整体性设计和地域特点突出。
自2019年陕西中考语文参与教育部试题评估以来,陕西中考语文就一直在加强全卷的整体性设计,力求给整套试卷一个贯穿的线索、一个“魂”!2022年陕西中考语文以“三秦文化 陕西成就”为主线组材、设题,这个特点更是清晰易辨。
第6题 | 综合性学习 | “三秦大先生”司马迁、张载、柳青、路遥 |
第7-9题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陕西智慧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材料二三) |
第10-14题 | 文学作品阅读 | 《三秦思语》: 1 留在灵魂最深处的风景——宜川壶口瀑布 2 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延安张思德墓 3 玄奘雕像前的凝思——西安大雁塔 |
第15-18题 | 文言文阅读 | 苏轼在宝鸡为官修建喜雨亭 |
第19-20题 | 诗歌赏析 | 王勃在长安的一场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内容、内涵相关的一系列素材有序整合在一套试卷当中,有利于引导学生整体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项目化特点。
(二)试题突出情境设计和开放性设计,引导一线教学。
为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突出考查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近年陕西中考语文一直在探索情境试题的设计:由2021年15题文学作品阅读的现实生活情境、21题诗歌鉴赏的典型的课堂情境,到2022年14题、20题的校园生活情境,都是对情境设置的有益探索。
2022年第14题,“本文已被校刊‘精神的力量’专栏选用。请你再推荐一篇学过的课文给该专栏,并说明理由”,创设典型的校园生活情境,采用开放性设问方式,联系学过的课文,聚焦“精神的力量”,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阐释精神内涵。
2022年第20题“……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福”,关注到考生毕业临别的友情抒发与古诗词赠别的天然属性,不但有古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情境运用,又有学习方法的引导,亲切熟悉,巧妙地考查了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一线情境教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022年第21题半命题作文“______挺管用”,设题有口语化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和认知水平,但又有足够的开放性。
首先,导语的思维角度开阔,可写实可写虚,不设审题障碍,但又利于选拔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和思维层次高的学生。
其次,“挺”字蕴含对生活的觉醒与认识,“用”字体现着中国的哲学观,引导考生审视自身的经历、变化与成长。看似平常的命题表述下,有着命题老师细心的生活观察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妙题!
三
减题量、贴教材、降难度,落实“双减”政策。
较2021年,基础部分词语运用题不再考查,现代文阅读部分非连阅读减少一道选择题,总题量减少;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考查。
如第1题字音辨析、第2题字形辨析直接取材于课下注释和课后“读读写写”,干扰字词分布均衡,难度降低。第3题经典诗文默写涉及到的古代诗词文和现代诗文,都是教材要求的背诵篇目,照顾到了6册教材。第1-3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
如第4题名著阅读《水浒传》来自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采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式(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处已经学过),立足选段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点评。第5题语段阅读修改,在语境中考查的语法知识(提取宾语),来自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后补白内容。
如第6题综合性学习,试题涉及的开展调查、搜集资料、交流合作、汇总报告等活动形式,在教材15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均有体现。
如第7~8题非连阅读,考查基本的筛选、提取信息能力,只要认真读题、细心读文,提取、概括难度不大。第9题各选项信息量基本一致,按材料顺序依次排列呈现,信息筛选的跳跃性、逻辑性较2021减弱,难度降低。
如第10-13题文学作品阅读,涉及的品味重要语句含意、文章结构特点、词句的深层含意、理解内容把握主旨等,在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探究”中属于高频内容;设题设问不难、不怪。第14题要求“推荐一篇学过的课文给该专栏,并说明理由”,贴近教材且具有放开度,选择性更大;如《黄河颂》《老山界》等众多课文,均可入选作为推荐例文。
如第15-18题的文言文阅读,课内选取课标篇目《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课外选取的经典篇目《喜雨亭记》,通俗浅易,阅读量不大。所考实词要么出自课内、要么可以迁移课内,均难度不大。虚词意义和用法辨析题,考查高频虚词“之”和“之”的常见义项(助词“的”)。翻译也均为短句、重点句;文意理解题,同中求异,考查文本的核心内容、重点内容,不偏不怪。
如第19-20题古代诗歌赏析,考查经典送别类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设题简单,第20题考查涉及到古诗词积累。
如第21题半命题作文,设题贴近学生生活,不设审题障碍;考生均可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甚至小初高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可以上手写作。
综上所述,整套试题落实“双减”政策、巩固“双减”成果,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设题友好,没有偏题怪题。难怪有不少考生评价,今年的陕西中考语文题比平时的模考还要“简单一些”。
综上所述,整套试卷无论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执行“双减”政策方面,还是在响应教育部试题评估引导方面,都做出了出色尝试。既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的落实,又是发挥考试评价导向作用、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探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