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人物名片
郑海啸(1900—1987),浙江平阳县人,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平阳县赤卫队长、瑞(安)平(阳)中心县委书记、平阳县游击队政委、中共浙南特委常委和温州专署首任专员、省民政厅副厅长、省政协常委等职。
人物故事
郑海啸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妻子金澄梅、女儿郑明德、胞弟郑志荫先后牺牲,房子被烧,祖坟被挖。生前著有《郑海啸回忆录》。
郑海啸为人耿直公正,屡为群众办好事,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村民有事都愿意找他商谈。1927年,平阳县许多地方组织农会,凤林村农民也自发地组织起来,他被推选为农会主席。1930年,他将设立在凤林郑氏祠堂内的私垫改为凤林小学,又被推选为校长。他积极动员适龄儿童来校读书,几千减免困难家庭的学生的学费。
1930年冬,郑海啸接受了共产党的宣传教育。1933年6月,叶廷鹏、黄先河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凤林村党支部书记。1933年秋,郑海啸任北港区赤卫队长,年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被推选为凤卧乡乡长。1935年,任平阳县赤卫队长。
郑海啸革命意志坚定、组织性强。1936年7月,由于反动分子告密,郑海啸被捕,受尽国民党反动派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党组织发动地方长老向国民党区县政府请愿,加上民主人士的活动,将他保释出来。回家当晚,他就上山找到红军游击队,从此全身投入革命事业。1936年9月,郑海啸任中共平阳县委书记。1937年春,郑海啸任中共瑞平县委书记,1938年为中共浙南特委常委兼平阳县委书记,直至1949年平阳解放。
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调集大批军队向平阳革命老区进攻,还在北港设立“督剿”办事处。他们采取清乡、搜山、移民并村、计口售盐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 政策。此时,革命队伍中出现了叛徒,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党员干部和群众被杀害。1942年春,刘英书记被捕后,顽固派更是变本加厉,革命老区到处是颓壁残垣。在此期间,郑海啸连续失去三位亲人:他的妻子金澄梅,是县委交通站站长,为保守党的秘密,被活活打死;胞弟郑志荫,是武工队小组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被砍头示众;女儿郑明德,在战场上负伤被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年仅16岁,被誉为“浙南刘胡兰”。国民党顽固派还烧掉他家的房屋,挖掉他家的祖坟。郑海啸化悲痛为力量,革命意志更加坚强,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和幸存子女郑子雄、郑一平、郑明新,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郑海啸入党时,誓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对党忠诚,努力为党工作。1938年3月,中共中央东南局组织部长曾山来平阳,经过观察,称赞郑海啸是浙南农民领袖。1949年5月12日,他带领平阳县委机关和武装部队进入平阳县城时,全县有武装部队和工作人员千余人,为浙南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郑海啸廉洁奉公,生活朴素。战争年代,和战士同艰苦共患难;解放后,保持优良作风,1954年,在省机关干部大会上,受到省委书记谭震林的表扬。
1987年,郑海啸在杭州病逝,省委领导在悼词中说:郑海啸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浙南革命老区的奠基人之一。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