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众馆长论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 Recover and Recreate”

中国美术学院,艺考

中国美术学院

2021-5-23 03:33:31 文/王婧琪 图/康睿淼

关注

中国美术学院

关于5·18国际博物馆日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法国巴黎成立。

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中国美术学院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聚焦后疫情时代,面对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等挑战,博物馆应如何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应对未来的社会,展开广泛探讨。

The topic of the IMD2021 is“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It invites museums to imagine and share new practices of (co-)creation of value,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ahead.

CDM 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一)

CDM 5·18|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Series of Events

在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CDM公共教育部邀请到了三位馆长:杭 间、赵丰、应金飞,谈谈“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博物馆群总馆长 杭 间,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专委会主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左至右排名不分先后)

CDM公共教育部采访人 一蓝 :

首先要感谢各位馆长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在百忙之中接受CDM公共教育部的采访,非常感谢!

第一个问题:三位馆长如何看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

中国美术学院杭 间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颇有“悲壮”意味,疫情以来,从文化设施的营运影响看,博物馆是受到冲击最大的一个类别,没有观众的博物馆还叫“博物馆”吗?这不是一般的难题,而是一个国际博物馆界性命攸关的命题。

但国际博协依然乐观,要展望和讨论“未来”,要在“恢复”的基础上“重塑”。恢复很好理解,关键是如何“重塑”,重塑意味着重新塑造,这样的期待是革命性的,我现在很想知道“革命性”的“重塑”有否可能?因为这是无数个问题,首先,重塑的博物馆仅仅是依靠新的媒介吗?在线、沉浸式等等,当数字化传播克服技术困难真的能传达亲临现场的博物馆体验,数字化自身的逻辑,决定了未来博物馆的内容编辑、空间营运、成本核算、观众参观、教育开展等等,已经完全不是传统博物馆的管理的模式,必须有全新的体制;第二,仅仅是方式的改变吗?不是,在线方式,会深刻影响内容,所有的博物馆使命都会受到质疑,审美、知识传播、观念启示、教育互动等等,都将因方式的改变而颠覆内容,人们不再将看博物馆当成生活休闲的一个部分。对艺术博物馆而言,不再希望获取艺术史式的视觉呈现,不再希望被动接受审美传播,而是目标明确的获取。呈现问题深入讨论问题,也许会成为未来博物馆的主要内容。

中国美术学院赵 丰:估计大家都非常能够理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和重塑”,明显就是针对我们所处的疫情而言。在这一年中,博物馆跟其他行业一样也遭遇了巨大的困难和冲击,许多博物馆长期闭馆,有些博物馆还没有重新开放,有些博物馆面临巨大财政困难,甚至个别博物馆在商量讨论出售一些藏品补充财政的不足。

到目前为止,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所以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首先就是“恢复”,从疫情中、从困难中恢复过来,不恢复则无以重新起步,但如果我们得到恢复,当然就得考虑是否能够继续像往常一样开展工作或者再度前行。

这确实非常难,因为大家都处在不同的恢复状态,所以对将来的发展都会有不同的考虑,面对这些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每一个博物馆都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重新设计,重新做出规划,重新来寻找他们发展的最佳途径,这对每个博物馆来说都不是一样的。

所以国际博协在今年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让每个博物馆都进行重新思考,这些思考可以在博物馆日得到充分的分享交流,大家团结起来相互帮助往前走,得到一个重新发展的好机会,这很可能就是国际博协对我们提出的希望,也是我们“重塑”的一个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应金飞:经过2020年全球疫情的特殊情境,“恢复与重塑”作为今年世界博物馆日主题的建设性意义不言而喻。这两个关键词不仅鼓舞人们要有信心恢复正常生活的秩序。同时,它本质上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积极转化现实的实践方法和时代发展趋势。现在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大多面向公众限流开放了,但这不应是简单的回复到过往的规则和轨道中。实际上浙美当时尽管闭馆了两个月,但工作节奏不但没有为之打断,内部反而更为忙碌,如致力将现场展出转化为线上展厅如“其耘陌上:《耕织图》艺术特展”“纸上谈缤:中国当代纸文化艺术展览”等,拓展成立新的策创、综合信息等部门。这种“反疫情”的推进措施反映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前景的认知,以便更好地迈向数字化时代。当前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高品质体现在人们对生命、文化、科技、经济等等的认知发生深刻转变的基础上,数智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复兴的主导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可能。

中国美术学院

CDM公共教育部采访人一蓝 :

第二个问题:三位馆长在不同性质的博物馆,从各馆的使命出发,你们如何理解“恢复与重塑”?

中国美术学院赵 丰:对中国的博物馆而言,目前我们的处境应该是相对较好,总体上都还能存活下来,状态也还是不错,所以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也有恢复和重塑的需求,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很多风险和将来所面临的挑战,多多少少都在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了,我们正应该思考,将来的路应该怎么走,怎样才是应该走的路。我们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一个纺织服饰类的专题博物馆,我馆跟其它博物馆同行一样,都经历了疫情期间的每一个过程和遭遇,突然闭馆,然后慢慢开放,慢慢“恢复”日常。

赵丰:但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通过这次疫情,必须在将来有所改变,有所重塑,这就是数字化的云上活动、云上展览、云上知识传播等,云上交流将成为我们的常态。我馆在2020年举办了“丝绸之路周”,这场活动原本应该更大,应该有很多线下活动,包括展览和会议。但最后我们这个活动的较大比例是依靠线上来完成的,因此,我们慢慢觉得无论是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还是中国博协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委会,这个组织在空间上是这么遥远,将来是否可以更多地寻找一些线上的合作展览和活动。所以我馆就开始策划建设一个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我们希望能在线上有一个博物馆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有数字藏品,有着数字的库房,收集起来的数字藏品资源可供大家挑选来进行策展,为此,我们还有一个云上策展的功能,希望这个功能能够帮助大家在远隔万里之遥,相互选取其它博物馆的藏品,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展示出来,就像做了一个实体展览之后,最后可以做成云上展览。

目前,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已经得到了很多博物馆的一个响应,我们也会在今年的“丝绸之路周”期间正式上线,同时,我们也希望它成为将来工作的一个重要模式,成为和其它博物馆互动合作的重要项目。

赵丰:另一方面,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我们的民众和社会对博物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不只是希望能看到文物,同时也希望让文物从博物馆里面走出来,走到社会,走入生活。我们作为一个纺织服饰类的专业博物馆,也强烈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就和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其它同行一起,重新组建了中国博协服装与设计博物馆专委会,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能联合更多的同一类型、或者有着同类资源、同类想法、同类学术背景的一些博物馆能一起合作,不只是在学术方面、在展览方面,更多的就是让我们的博物馆文物为民众服务,为赋能美好生活而活起来!这些在当下,也是我们“重塑”的一个方面。

中国美术学院应金飞:曾经,我们认为线上只是线下观展的辅助。今天这种观展的模式和观念已发生改变。美术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线上与线下并存的展览形式必将进一步融合,进而催化深度变革。这反映在策展和观展理念的迭代和更新。浙美始终坚持以“有机美术馆”理念推进和介入当下美术事业的发展,鼓励各方业务切入手段有所创新,进一步丰富展览的多元结构,如“山海新经:中华神话元典当代艺术展”作为“东方智慧”系列收官之作,尤其得到广大青年观众的喜爱。还有一些工作我们恰恰走得较为超前,如“平板向度”等体现“艺术X科技”主旨的原创展早在2年前已经着手实施,而并非当下仓促的应景之作。图像时代已经改变了公众对于作品的观看态度,或许在数字文化中长大的年轻人眼中“虚拟/现实”耦合是理所当然,这其中的变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我们希望通过展览体现时代精神、得到公众的共情。美术馆在恢复与重塑、传统和创新、学术与普及、个性与公众之间中找到平衡才能走得稳健而长远,实际上也是对以“务实、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的践行和体会。

中国美术学院杭 间:中国美术学院的博物馆群是高校博物馆,这样一个身份,决定了首先要为大学的教育和研究服务,过去,高校博物馆相较一般综合性博物馆而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研究性——通过高校的研究成果,推出富有特色的学术性强的展览,这正好应和我对疫情后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判断,高校博物馆更适合推出的“问题意识”的研究性展览,无论线上线下,都可成为博物馆的新常态。

另一方面,中国美术学院的博物馆群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当代艺术、传统艺术、民艺、国外设计、造型艺术和设计教学等在四馆中可以考虑建立一种新型的跨界关系,无论在策展思想、展陈、典藏和公教等方面都可以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不仅整合资源,互补优势,还可以在发展观众、物业管理、文创产品推出等方面,可以开展协作。

中国美术学院

CDM公共教育部采访人 一蓝 :

第三个问题:今年各大博物馆,有什么样的展览或活动推出?期待有什么的目标?

中国美术学院应金飞:浙江美术馆今年伊始推出了春节主题线上展览“中国年:文化与设计”和“春之幻:综合艺术展”展览,被纳入文化和旅游部2021“欢乐春节”项目,面向全球华人和外国公众,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新春的喜悦和美好的祝福。在国际交流方面,还将通过“山海新经”等线上项目进一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的途径。

众所周知“2021”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年份,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围绕“百年”逐步推出重要展览。建党百年相关项目,三月,我们已经率先完成了“红船女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特展,目前正赴北京巡展。同时,紧锣密鼓地筹备将于下月底亮相的“百年潮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主题艺术特展。这一展览力求激活绘画叙事性的当代价值,以丰富、立体的陈设手段完成对主旨意义的升华。此外,继“浙江百年水彩”之后,今年浙美将推出“百年版画”、筹备“百年油画”。同时,当代艺术青年项目“南山138”也按计划有序实施。

总体而言,浙美力求建立起与观众的深度互动和理解关系,形成自有气质和文化品牌。从手法上突破主题展、典藏展、当代展等固化演绎方式和展示形式,在精神上重在体现中国语境、讲好浙江故事,将“社会美育”落到实处。

谢谢观众朋友们!

中国美术学院赵 丰:首先,我们还会继续做“丝绸之路周”,将于5月27日发布,6月18-24日正式举行,期间我们也会推出“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主题特展,作为“丝绸之路周”的核心项目,这里,我们会用动物和植物来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故事,使人们在疫情期间还能够看到,无论我们怎么困难,但是我们的合作、交流还是一定不能少的,我们还要继续把人类的交流、互动要继续保持下去,丝绸之路的精神我们还是要继续发扬,弘扬。

另一方面,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的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展览,我们会在9月推出“衣尚自然:时尚的美与责任”大展,这个展览一方面是时尚,同时我们也在讲述时尚的道德,时尚的责任,也就是时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今年10月,我们还会推出第二届2021“天然染料双年展”,在这个双年展里,我们也会推出我们对传统染料的研究,组织学术交流和工作坊演示,还有天然染料的当代设计作品展示。我们的目标就是推动传统工艺和文物和当下设计和时尚,和当下生活的结合。最后我们今年年末还会有一场从手艺角度出发的中国时尚回顾大展。

在这些工作里面,我相信大家都能够看到我们在努力“恢复”,努力“重塑”,大家也可以从我们的工作里体会到我们是如何来呼应国际博物馆协会这一主题,通过大家不同的呼应,我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得到启发,能够为博物馆的“恢复和重塑”寻找一条更好的途径。谢谢!

中国美术学院杭 间:今年有几个重要展览将会与观众见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将会推出“纤维密码”的展览,这个展览,旨在探索纤维在当代设计和艺术观念表达的可能性,由两位年轻策展人策展,展览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艺术家、设计机构、材料实验室的一百多件作品,展示纤维材料在艺术与设计、电子科技、材料工程、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9月中旬,设计博物馆还会推出由我们与俄国数位专家策展的“苏维埃设计(1918-1991)”展览,这是筹划了近三年的展览,旨在全面展现苏联时期的设计,思考苏联设计本身的成就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展览涉及三百多件作品,得到了俄罗斯文化部等的支持。民艺博物馆将会推出新年画的研究展,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他们没有简单的表现建党以来的社会和文化变革,而是通过20世纪50年代由许多著名艺术家普遍参与的新年画创作的典型案例,呈现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深刻关联;南山美术馆原计划到年底会推出“赵无极艺术大展”,这是与赵无极基金会合作的项目,得到赵无极夫人及有关文化机构的支持,但由于国际疫情的不确定性,展览尚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还有一些与教学研究相关的展览,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中国美术学院杭 间 :另外,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从开馆之日起就重视通过数字媒介推广展览,公共教育部经过长时间地筹备,此次也正式推出“增强现实AR导览与系列三维动画”在展厅现场, app也同时上线。这次的导览应用程序,依托增强现实AR功能,将传统展品数字化后增加了更多与观众的交互功能,展品不仅能720度旋转、缩放、结构拆分,而且可以模拟其使用场景与步骤。功能集合了策展人讲解视频,产品设计流程视频,二维、三维动画的背景介绍等,便于提升观众良好的观展体验。公共教育部的这个常态工作,为疫情以来博物馆的观众观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我们的一种“重塑”吧。

杭 间:要补充说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群的4馆中,民艺博物馆在象山校区的腹地,因校园没有对外开放而无法接待普通观众,南山美术馆目前正开展改造升级工作暂停开放,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潘天寿纪念馆均正常对外开放。

谢谢大家!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来源|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编 辑|刘 杨 赵雨岑

审 核|丁剑锋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浙江本科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美术学院-5·18国际博物馆日|众馆长论 “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 Recover and Recreate”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