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金书架 | 《公共艺术设计》《视觉治愈》

中国美术学院,艺考

中国美术学院

2021-3-29 17:27:13 文/刘诗涵 图/郭梦瑶

关注

· 环境艺术设计丛书·

《公共艺术设计(修订版)》

施慧编著 吴家骅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设计》是一部关于环境设计的书,《环境艺术设计》丛书共10本,本册是继1996年版之实践案例和分析便于学生理解, 全书涉及环境设计的技能、思想方法以及必备的职业修养,重体系全过程中的一个局部的总结。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关于作者

中国美术学院

施慧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学术主持,先后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和雕塑系。20世纪80年代曾师从著名壁挂艺术家万曼先生,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

公共艺术的概念

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天的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工业化所带来的人文建设和环境景观问题显得日益尖锐,尤其在都市文明的建设中,急剧变化的都市风貌,造成了现代人迷茫、扭曲的环境价值观。传统的城市格局消失在突兀高拔的现代楼群中,纷至沓来的视觉变幻显露着商品社会的光彩。当步履匆匆的现代人偶尔驻足观望的时候,突然惊觉到周围环境的陌生而由此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因此,现代都市人文景观建设和都市环境空间改善,是建筑师、空间设计师和艺术家面临的一个严峻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围绕公共开放空间现象,回溯公共艺术的特点和发展脉络,透析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由此层层深入探讨人文景观的建设和改善,正是本书的一个基本定位。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近年来英语国家学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是根据德语“Offentlichkeit”(开放、公开)一词译为英文的。这个德语概念根据具体的语境又被译为“The Public”(公众)。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PublicSpace), 而公共艺术(Public Art)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

第一章 公共艺术的概念

第一节 公共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公共艺术的内涵

第二章 公共艺术与社会

第一节 公共艺术现象

第二节 艺术作品与公众

第三章 公共艺术与环境

第一节 公共艺术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 公共艺术与文化环境

第四章 公共艺术的开放特质

第一节 开放性的涵义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特定语言

第五章 公共艺术的类型

第一节 具实用性的公共艺术

第二节 装点性的公共艺术

第三节 依附人文背景而存在的公共艺术

第四节 依附自然景观而存在的公共艺术

结 语

图 例


· 浙江省一流本科课程“多维设计与策划” 教学成果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中国美术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 - 教学成果

《视觉治愈》

陈正达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

“国美人”陈正达,从事设计20年,执教设计20年。“多维设计”“ 视觉治愈”“ 未来设计”······本书中,10大“ 设计之问”的提出、一场教学模型的构造、9次教学实验现场,都是他百炼“ 金课”的设计教育经验总结,更是他打破经验壁垒的创造张力体现。从他最初的“ 创造风格”到“ 驱动创新”,这不仅是一种变化,确切地说,更是一种变革。

对设计教育的哲思,已成为他作为设计教育者的一种自觉,是责任,更是使命。

陈正达所著的《视觉治愈VISUAL TREATMENT》,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首发。书中展示了其作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者、研究者、教育者基于20年从业经验的思考与实践,也呈现了作为国际设计教育“风向标”的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最近10年的全新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关于作者

中国美术学院

陈正达

设计师,策展人,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纽约字体艺术指导设计俱乐部会员。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国美“科幻设”发起人,率先在教学中以科幻设定进行设计研创。创建“东方视觉”研究理念,以东西方语意对比研究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东方美学精神的独立设计师。创建“视觉治愈”研究理念,重视设计教育的思维与方法论建构,希望在功利化的消费社会中催生一种有关怀、有温度、有情感的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

《视觉治愈》自序

文 |陈正达

十年,有多久?足以让树木成林,让时代更迭。

对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来说,过去的这十年是快速成长和变革的时期。我一直想以一些文字记录下这些,但也总是以琐事太多为由而搁置。今年借着疫情带来的“空窗期”,也便有了静下来梳理这十年设计教学变化的契机。十年前,视传专业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起初我们在意同一门课程怎么上出新意,我视其为量变,后来索性连课程的开设都发生了改变,就是为了摆脱长久以来的匠气转而更关注设计的思维,这是随着时代应运而生的理念,大学教育要让设计师重塑个体的感知力。古语云:君子不器。思维不能拘泥于固化的“器”之中,我们的课程革新就是为了突破这些“器”。

于日后漫长的教学变革进程中,不断弱化科目教育,倡导学科融合的项目化教学,我们不断尝试着,这其中遭遇了很多人很多事,学生和教师都在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设计?”“我们怎么设计?”。在此过程中,我们构建或设想了一些议题,诸如“多维设计”“视觉治愈”“视觉东方”“未来设计”等。设计师的工作总是绕不开生活的,但却又总想着跳出去,催化了我对于“大学的设计教育将何去何从”的思考,也就有了一系列“设计之问”的提出。

设计有理性的层面,我们的教学邀请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见”,共同研究并整理设计的方法论,本书中的“三钻模型”,给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路径,但是这并非固化的知识结构,因为设计同时又是感性的,每个人的设计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本书也还原了教学实验现场,再现每一个项目课程的始终,让学生去社会中发现设计该解决的问题,体悟设计让这个社会更接近于美好。每一次教学实践总是会有新的问题被提出、被解决。每一次践行的成果都是对教学的肯定,这不长不短的十年,有幸,我参与其中,并成为一个记录者。

目录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购买请点击页面底部左下角 阅读原文

更多新书敬请关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编辑|刘雪霏

审核|徐 元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全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直接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浙江本科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中国美术学院-国美金书架 | 《公共艺术设计》《视觉治愈》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