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古尤新,中华吟诵!徐健顺做客第12期南孔大讲堂精彩实录

衢州学院,艺考

衢州学院

2021-10-01 18:56:30 文/李芳 图/邹梓涵

关注

艺考

人物简介

艺考

徐健顺,2004年开始吟诵采录工作,研究总结中华吟诵的理论和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教育界倡导吟诵教学法和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培训了数万名教师,于2010年发起成立了中华吟诵学会,并发起举办了多届“中华吟诵周”等大型文化活动。著有《普通话吟诵教程》《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概论》等,并组织出版了《我爱吟诵》《诗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中华经典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吟诵》等教材和教学资源,为“中华吟诵的抢救与研究”和吟诵教学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艺考

艺考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不好?

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古诗文?

……

9月25日,以“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为主题的第12期南孔大讲堂,在衢州学院求是报告厅举行。著名吟诵专家徐健顺从古诗文的艺术化理解出发,围绕什么是吟诵、吟诵的价值等内容,采用视频及现场吟诵互动等方式,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精彩讲座。现摘录讲座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艺考

艺考

【古诗文中的意象与声音】

艺考

现在,古诗文在中小学的地位空前提高,但我们的学生却距离古诗文越来越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诗的思想内容、艺术境界等。

诗都是有言外之意的。先说诗的意象。意象是有意的象。古人作诗,追求无一字无来处。所有的用词,都来自经史子集的名篇名句。如果没有来历,就叫打油诗,不能进入诗集。古人用经史子集里面的词互相交流,这就是文人的行话。古诗文的大部分词,都由字面意思和经典意思组成。

艺考

比如《静夜思》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床”和“月”就是个意象。这个意象来自《古诗十九首》最后一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古诗十九首》是名作,在古代每个文人都背过,所以,从那以后,床和月就是一个意象了,意思是游子思乡。游子,不是今天的旅游人、出差人,是指古代为了济世安民而漂泊四方的文人儒士。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霜”也是意象。这个意象来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是露珠变白了,是深秋的现象。这一天不是秋天,于是李白说:疑是地上霜。他为什么要用“霜”?因为“霜”就是秋天,秋天就是思乡。后一句的“明月”也是个意象,是团圆的意思。最后的“低头思故乡”,“故乡”也是个意象。游子才有故乡。

如果不懂意象,便读不懂唐诗。我们的语文教学建立在白话翻译的基础上,那我们的学生永远是古诗文的“门外汉”。

艺考

第二,我们的学生不知声音不知美。西方的文学诗歌是用羽毛笔写出来的,而中国的古诗文是口头创作,是吟诵的,是声音的艺术。

古诗文是声音的艺术,那就跟演讲与口才很像,要考虑声音的高低长短。还是以《静夜思》为例,这首诗有6个ang韵母的字,分别是床、光、上、霜、望、乡。押韵的字在古代是要拖长的,拖的多长呢?拖的是前面的字的总和那么长。

什么叫韵?韵不是韵母,韵是韵腹、韵母和声调的组合。

为什么韵要拖长?我们可以试着念一遍,当我们把“光”字拖长念,是不是更能体会到故乡的遥远、李白的孤独?

艺考

【当前吟诵教学的发展状况】

艺考

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古诗文?我们新中国的第一版语文课本,古诗文就是吟诵的。

吟诵,是叶圣陶先生确定的概念,2009年被国家语委确认,2016年被列入教育部国家语委十三五工作规划,2018年作为经典诵读形式之一,正式列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并进入了统编语文教材和教参。

吟诵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它可以配伴奏,在舞台表演,可以有音乐剧,可以是活动和游戏。它也不只是用古琴古调,也可以用现代的钢琴、吉他等。

吟诵是怎么唱起来的呢?很简单,它根据读音来的,按照读音拖长去唱,唱出字的高低长短,也就是吟诵的读法。

现在吟诵教学发展的怎样?现在我们有10个吟诵实验区、800多所实验学校、1400多个实验班,十几年来开展吟诵教学的学校超过1万所,很多老师因为吟诵而成为特级教师和教研员。

艺考

【吟诵是古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艺考

什么是吟诵?吟诵就是个读法,比如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记录了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是怎么读书的。

艺考

他说,“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因为他用的是朗读这个词,好多人以为老先生是现代的朗读的,但实际上鲁迅的老师是在吟诵。“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但原文中没有“呢”字,这是鲁迅老师读到这里发了这样一个声音。其实它不读“呢”,它念“ng”,是前面“惊”字的长音,这个部分叫做韵。而且,鲁迅说老师读到这里总是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个动作也能说明鲁迅的老师是在吟诵。

古代的读书方式有歌唱、诵念、吟咏、哦叹、哼呻、讽背等等。歌唱,就是有旋律,诵念那就是没有旋律,吟咏就是拖长,哦叹就是加叹词,哼呻就是吟给自己听,讽背就是眼前没有书,书在背后。

吟诵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基本到古人干脆把上学受教育就叫做吟诵,即“读书”。这个词到现在还在用,但为什么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老师都不重视读课文了?因为我们今天的读没有读法。古代的读是有读法的,它是个学习的方式。

艺考

【吟诵虽各不一样却也共同】

艺考

现在来说吟诵的读法。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吟诵是唱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声调的语言有很多,这些民族的诗歌文章都是天然可唱的。我们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我们自古以来没有作曲家,农民,张嘴就唱山歌,文人,张嘴就吟诗。没有声调的语言像英语,没法唱,所以他们需要作曲家。

我们初一有一篇课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见面,两个人喝酒的时候,白居易当场作了一首七律送给刘禹锡,刘禹锡也当场作七律,唱回给白居易,所以最后一句说“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梁山伯和祝英台十八相送,就是唱过来唱过去的。

需要解释的第二个问题,吟诵,它的旋律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每个人都不一样,连唱两遍都不一样。但是,虽然大家的吟诵都不一样,里面又有一样的东西。这就像我们全班100个人说同一句话,会有100个腔调,然而我们有共同的语法。吟诵也是这样的,它也有一样的东西,这东西叫做“读法”。读法就是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只有这样读意思才清楚。这些读法在古代是有符号的。

读书是个方法,先学这个学会了以后,那书上的这些符号就撤掉了,古诗文线装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为他从小就学吟诵,不需要标点符号。

艺考

MUSICALITY

吟诵的法宝——音乐性

吟诵的价值,主要是给古诗文的学习找回了法宝,解决了难题。音乐、读法、诗教,这三个恰恰也是三个阶段:

音乐是小学吟诵教学的主要的工具

读法是初中吟诵教学的主要的工具

诗教是高中和大学的吟诵教学的主要的工具。

小学阶段主要用美丽的声音激发孩子的兴趣;初中就把重点放在读法和理解上;高中,那是立德树人的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是古诗文鉴赏的问题,需要学生掌握一套古诗文的鉴赏方法。

吟诵是记忆神器,首先是因为它有音乐性。古代文人都是吟诵的,他们背过多少古诗文?科举考试中,所有下考场的童生全要通背《十三经》。《十三经》正文64万字,注释,也就是标准答案500万字以上。而我们现在大学中文系本科生一般背古诗文不超过5000字。有个四川的初中老师做了个课题,统计他们学校的学生能唱多少首流行歌曲,这些歌曲有多少字的歌词。统计的结果是平均8万字。现在初中生背过的古诗文不到3000字。8万字的背诵量,老师一秒钟都没费工夫,3000字费了好多年的功夫。

吟诵让古诗文从3000字变成8万字,要充分发挥吟诵的音乐上的这个魅力。吟诵的音乐性不只是唱歌,它还有内部结构、有读法。语文专家是不是都说老师要多读少讲,那怎么叫多读?就是吟诵,让我们的读变成感性的东西,然后和理性的讲解结合在一起。

艺考

汉字的读音是有意义的,汉诗的读法也是有意义的。知道了读法就知道了古诗文的言外之意,于是整个古诗文的大门就打开了。

艺考

艺考

THOUGHTS

观后感

“诗”者,当“读”之,抑或“朗诵”之?在这两者之外,徐建顺老师给出的答案着实让人醍醐灌顶——“吟诵”。简而言之,“吟诵”就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读”,但在民国中期受蒋介石政府干涉,传承逐渐混乱。直到后来叶圣陶先生定下“吟诵”之名,便于与西方“read”(“读”)一词加以区分,但究其本源,“吟诵”便是自古以来的读书作诗之法。

艺考

在演讲中,徐建顺老师指出,诗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音乐性的,是“读”的艺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词只是记录的结果,而不是创作的过程。如“今日听君歌一曲”就是古代文人之间真正赠诗方式的写照,文字大多为事后的摘记,所以事实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的盛况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20中文2班的学生

在对吟诵的深入介绍中,徐建顺老师提到吟诵是刻在我们文化基因的重要片段。吟诵是与中文语言文字息息相关,每个字的音韵平仄构成了吟诵音乐的基础。通过拖长,截短节奏的变化,每一句话甚至随意的一个词都可以是吟诵的内容,掌握吟诵的艺术,人人都是“作曲家”。这也是中文语言体系完全区别于西方语言体系的特征之一。

为了获得复兴吟诵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徐建顺老师的团队在全国各地走访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的老人,尽可能复原“读诗”的真实面貌。我们也有幸观看了这些珍贵的资料,切实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哪怕相隔千里也能藕断丝连的独特魅力。

我们目前对所谓“读”“朗诵”的概念主要来自西方,其历史不过区区数十年,徐建顺老师对这种用基础截然不同的文化理论来阐释中华文化的行为颇为不满。这种情况无论是从学术还是文化角度出发都是不容忽视的历史遗留问题,存在不代表合理,错误必须修正。

艺考

艺考

我们应当把学习吟诵当做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中国人自己的理论阐释中华文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不必听那自甘堕落者的丧气之言,千年未断的文化将由青年继续传承。文化尚在,民族必兴,青年万岁,人民万岁。

——19中文1班的学生

艺考

发布:党委宣传部

文字来源:祝春蕾

图片来源:赵佳静怡 杨蕾霖 李罗燊

编辑:龚鲁宁 杨可欣

审核:代志坤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浙江本科院校-衢州学院-微高校-院校号-衢州学院-虽古尤新,中华吟诵!徐健顺做客第12期南孔大讲堂精彩实录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