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
2·19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鲁哀公问道:“要做些什么事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注释
1.哀公:鲁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哀”是谥号。
2.孔子对曰:《论语》的行文体例是臣下对答君上的询问一定用“对曰”,这里孔子答复鲁君之问,所以用“孔子对曰”。
3.错诸枉:“错”有放置的意思,也有废置的意思。般人把它解为废置,说是“废置那些邪恶的人”(把“诸”字解为“众”)。这种解法和古汉语语法规律不相合。因为“枉”、“直”是以虚代实的名词,古文中的“众”、“诸”这类数量形容词,一般只放在真正的实体词之上,不放在这种以虚代实的词之上。这一规律,南宋人孙季和(名应时)便已明白。王应麟《困学纪闻》曾引他的话说:“若诸家解,何用二‘诸’字?”这二“诸”字只能看做“之于”的合音,“错”当“放置”解。“置之于枉”等于说“置之于枉人之上”,古代汉语“于”字之后的方位词有时可以省略。朱亦栋《论语札记》解此句不误。
发布:党委宣传部
文字来源:《论语译注》杨伯峻
编辑:杜嘉汶 杨可欣
审核:代志坤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